寻找失落的文明_土地污染论文

寻找失落的文明_土地污染论文

找回失落的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护环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可以说保护环境就是关爱他人,关爱后代,关爱全人类。中国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应吸取历史教训,不能走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既要维护自身的发展权,也要承担其应有的环保责任。这是我国的承诺,也是这次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

一、四大文明古国遭遇大自然报复的历史教训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人类迫于生存与自然抗争,不可避免地干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以其强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类的行动。因此,改造自然与受制于自然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演进史的全部历程。

然而,由于人类发展文明不当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历史教训却屡见不鲜。一种被称为“黄色文明”的环境灾难曾经使人类蒙受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痛苦。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繁荣到衰落,甚至毁灭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佐证。

发祥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的富国。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辉煌的巴比伦文化——楔形文字、60进制计时法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国都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的文化和商贸中心。国王为贵妃建造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遗憾的是,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的苏美尔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毁林开荒导致森林植被破坏,土地大量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漫漫黄沙终于吞噬了美索布达米亚这块曾经孕育了人类最古老文明的美丽平原,巴比伦王国随之永远的消失了。

与巴比伦王国一样,黄沙漫卷了富饶的尼罗河流域,曾经创造过象形文字的古埃及文明彻底地失落了,留在尼罗河畔的是蛮力无法消灭的金字塔、神庙遗址和埋在沙漠中的古文物。

肥沃富饶的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这里气候湿润,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瓜果等农作物。然而,无节制的索取却换来了今天拥有65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

在中国,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据考证,商代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而今天,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却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一位外国水利专家曾感叹:“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曾几何时,孕育了灿烂文明的黄土高原变得满目荒凉、沟壑纵横,成为我国西部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二、中国环保亮出黄牌

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遭遇大自然报复的历史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毁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历史同人类文明史本身一样古老。昔日的文明古国,今日的穷乡僻壤。其根源在于先辈滥用和浪费了后代赖以维生的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

遗憾的是,现代人类仍然在重食先辈曾经吞食的苦果。

据有关资料介绍,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陲,人们无节制地使用井水,实行全年超负荷放牧,加之连年干旱,导致牧业生态系统崩溃。据统计,1965-1985年的20年间,沙漠向南延伸了300多公里。近年来,土地荒漠化问题愈演愈烈,仅1996年一年,沙漠又向南延伸了200多公里。

在中国,环保也亮起了黄牌。据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最近透露,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形势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国土面积的1/3;其中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珠江、太湖等7大流域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全国所有省区都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全国每年平均受旱面积约2.94亿亩,成灾面积1.01亿亩,其中大多数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水土流失还使耕地减少,沙化严重。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面积,近年来每年平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来自日本的《东京新闻》也报道,由于降雨量少,地表土因滥伐而流失,过度放牧以及大量汲取地下水等原因,中国的荒漠面积正在快速扩大。扩展到全国的荒漠化正在从内蒙古和宁夏等绿地较少的西部地区向毗邻的河北省进军并直接威胁首都北京。由于上述原因,同往年相比,北京今年春天受到黄沙袭击的次数和规模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北京市市中心乘车向西北行进,过八达岭长城进入河北省后,便可以看到一座又一座的沙丘,它们直线距离北京天安门仅70公里。

与“黄色文明”相提并论的另一种环境灾难“黑色文明”,是人类跨入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本世纪30-70年代,在美、英、日等国先后发生烟雾、水俣病、米糠油等8次大的污染公害事件后,曾引起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忧虑和重视。今天,在我国同样遇到类似的环境问题,据水利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不仅严重缺水,而且水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水资源排名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而且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5-100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农业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水利部门还对全国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其结果令人震惊,现已查明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全国从南到北7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9%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有7亿人在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正面临水污染。

据有关资料表明,北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城市,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北京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一方面又污染严重,在全市被监测的80条河流、2000多公里河段中,有5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在北京境内有一条60公里长的河流叫温榆河,它流经延庆、昌平、海淀、顺义、朝阳、通州等6个区县。原本它从军都山流出时,清澈见底。而今沿途用它排污,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它竟然变成了一条黑色的、散发着恶臭的河流。更令人恐慌的是,有人竟拿它来浇灌农作物和蔬菜。这就形成了一条“污染—食用—中毒—患病”的可怕的灾难链。

面对污染,北京目前排污能力较低。处理污水的能力只有40%,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不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也只有60%。污染地下水源防护区的还有不少渗井和渗坑,直接威胁着饮水源的安全。

“黑色文明”的另一公害是空气污染。北京在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公布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榜上有名。近两年,北京的空气质量引起了从官方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从1998年2月28日北京公布空气质量周报以来,空气质量在4级以上的周报占33%,也就是说一年里北京人至少有4个月生活在质量为4级的空气里。

空气污染源来自北京二环以内的1098家工厂和二环到三环之间的1162家工厂,以及25万台锅炉、近4万个大灶和几十万个居民燃煤小灶。这些大小烟囱每天喷云吐雾,向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再加上城内行驶的140多万辆机动车排放的有害气体,使北京上空弥漫着浓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氢化合物等酸性物质。

像北京这样的空气状况,如果说发生在法国巴黎就会发布空气污染警报,市民可免费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政府对街头交通严加管制,禁止没有绿色标志的车辆行驶;在墨西哥城也会拉响空气污染警报,限制机动车辆行驶,要求工厂减产或停产,儿童和学生停止户外活动等;在泰国曼谷,警察会戴上防毒面具等。

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环境激素可以导致人类和动物的生殖机能下降。被破坏和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及生殖能力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科学家的观察与研究成果,更被我们身边无数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所验证。生态环境的损失虽然不是国库和企业的损失,但它的损失危害性更大、更深远。它损失的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资产,毁灭的是人类生命的支撑系统。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三、西部大开发环保不容忽视

1、西部环境举足轻重

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5%,以海拔高度计算,超过1000米和500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58%和75%。据有关专家分析,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我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525米。山高面大,不仅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而且是造成土地侵蚀的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以及阻隔作用下,地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强度越大。我国自西向东,由平均海拔3000米、1000米和低于500米的三大阶梯组成,从西部到中部,地形落差高达2000米;其水力冲刷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在缺少植被的情况下,即使无人为破坏,山体也会发生大规模的自然侵蚀,黄土高原是最典型的例子。

山体被侵蚀的结果会造成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有“泥河”之称,长江也好不了多少。长江源头沙化日趋严重,这种趋势已经威胁到了当地人的生存。通天河畔的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曲玛莱曾遭遇疯狂淘金,不仅破坏了这里的地质构造,而且河床里的沙淘完后全部覆盖在草场上,下雨成泥浆流入通天河,风吹成为沙尘暴,靠着江河的曲玛莱却没有水喝。位于上游的长江三峡风景著称于世,而黄浪翻卷的江水却大刹风景,即使再往上走至金沙江也同样是黄水漫漫,与西欧的莱茵河相比大为逊色。莱茵河的上游从河源到瑞士的巴塞尔全长3万公里,河水从海拔2000米流出,与长江一样,穿行于地形崎岖的高原山地,河床坡度大,且成阶梯状,水流湍急,瀑布众多。与长江不一样的是,两岸长满碧绿如茵的草地、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加上林立的古堡、层层的瀑布,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我国西部11省市区拥有国土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范围虽大,但海拔高、气候差,土地荒漠化、喀斯特地貌较普遍。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河流上游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对下游(中东部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保护环境是出发点

鉴于西部地区的特殊地位和环境条件,开发大西部中,一方面要扩大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要扩大水源,缩减沙化面积。

譬如,结合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业,建立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原生地,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据有关资料认为,一个国家郁闭度在0.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30%,并且分布均匀,才能具备比较明显的整体生态功能。从我国的总体水平讲,至少保持20%-40%,西部地区的江河上游还应保持更高的覆盖率。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不仅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6%的水平,更不能满足总体测定的覆盖率水平。

又譬如,新疆目前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区87个县市中,有80个县市和90多个农垦团场分布有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9.59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面积的47.7%,占全国荒漠面积的30.35%,仅有绿洲面积7万平方公里。目前荒漠化土地还以每年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流沙吞没了村庄、城镇,湮埋了铁路、公路、农田、草场和水利设施,每年约有1000万亩农田遭风沙危害,有1.2亿亩草场严重荒漠化。对于像新疆这样的地方,就应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快水利建设,搞跨流域调水和合理开采地下水;另一方面要树立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继续营建“三北”防护林工程,种草植树,防沙固沙,多建设像石河子农场这样的绿洲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

3、西部不能再亮黄牌

80年代末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是人类由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进化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人类付出无数巨大代价之后换来的。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保工作会上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基于这种认识基础,西部大开发在控制“黄色文明”环境灾难蔓延的同时,应着重防止“黑色文明”环境灾难的“入侵”。注意解决和处理好人口、科技、模式三个方面的问题。

人口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协调,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7-22人的定位标准,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人口增长超过土地承载力,其后果必然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资源无节制利用,荒漠化土地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解决人口过多问题的办法是,一方面控制外来人口移入;另一方面可否考虑调整少数民族可以多生育的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文化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直接影响到人的环境意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为环境保护工作开辟新的前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西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也会上升到新的高度。据说,目前北京市大气污染中粒径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PM10)经常成为首要污染物。减少这种污染的排放量,比减少大颗粒的扬尘要困难得多。特别是其中粒径为2.5微米的小颗粒(PM2.5),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明显的折光作用,是影响大气能见度、造成天不蓝的主要原因。而对PM10、PM2.5是怎样形成,由什么成份组成,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尚无很强的针对性措施去加以解决。可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的重要性。

西部大开发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是一种代价沉重的发展模式,我国不应该,也不可能重复这种老路。经济学家厉以宁针对这种危害提出了以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变农业资源的一次利用为多次利用,提高生产效益,防止生态破坏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在我国中东部实践,也适于在西部地区推广。

4、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能否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是产生环境问题与否的关键。我国地大物博,不少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属于世界贫乏国家之一,而且随着总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选择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非传统现代化资源组合方式,着手建立一个消耗资源低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已显得非常必要。

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差异很大,全国资源蕴藏量的一半在西部。形成了目前的西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东部生产力发达,工业城市集中,资源不足的格局。西部地区要从长远大计考虑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积极与中部和东部地区进行优势互补,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和新的生产力布局中努力发展深加工,提高经济实力,尽快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标签:;  ;  ;  ;  ;  

寻找失落的文明_土地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