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北地区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及其中不足的探讨论文_闵俊

关于城北地区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及其中不足的探讨论文_闵俊

闵俊(南京市急救中心 210008)

【摘要】目的 分析城北地区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及其中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城北地区院前急救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 城北地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院前急救知识不足,城北地区救护力量薄弱。结论 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民众急救知识水平,加强急救设备安置,保证120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现状 不足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51-02

当今的急诊医学服务由院内扩展到院前,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应急救助和医疗水平。1992年10月,权威的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抢救新概念[1]。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早期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2]。只有这些步骤全面实施,才能使CPCR达到最高水平。因此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抓住现场急救的黄金时间,正确实施CPR及病情稳定后的监护和转送以及抵达医院急诊科的系统处置,强化这几个接力式的连续救治环节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急救水平的关键。

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

心脏猝死是院前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外有调查显示,各种设施完备的大城市中心脏猝死救活率不足5%[3]可见强调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和急救技能至关重要。首先目击者必须尽快判断患者反应,确认心肺骤停,立即大声呼叫求助旁人协助CPR,并立即拨急救电话,求助EMS进行现场救护,为患者转入医院二期复苏和后期复苏创造条件。国内报道,中国城市居民对徒手心肺复苏了解率为3%,我国可以参考计划生育计划免疫方式,分地区包干进行普及教育,因而要加强对社区人群进行正规CPR抢救培训及期每一位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规现场急救,完善生存链,实现四个早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早期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4]。

不足之处

文化素质较低

我市城北地区处于郊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于古楼,白下等城区居民对徒手心肺复苏了解率更少,所以院前急救医学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也就谈不上更大的发展。在我市城北地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个事实,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情况下,在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这个环节中120接警员做为其中的作用就显得最为重要。

交通拥堵

虽然我们也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发现场可常常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与呼救至到达现场期间较长有关,耽误了抢救的“黄金8分钟”。例如,遇到交通堵塞时救护车无法通过、多数居民小区仅留一个供机动车进出的通道、居民楼道内摆放自行车等都会延误到达现场的时间。急救医学是群众性的紧急救护,然而因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的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冷漠与疏远,生怕因为参与抢救而被家属巫陷,使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患者处于无人过问的境地。

急救力量薄弱

目前我市城北地区救护车数量不足,监护型车更少,只占救护车的50%,而且城北地区转院病人很多,使我们分站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只能做到外院转院,出院回家,处于应付状态,有时造成了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反而要不到急救车,影响了总体急救效果。许多学者认为在心跳骤停1分钟行电除颤,复苏存活率约90%,延迟1分钟复苏存活率下降7%-10%,迟至12-15分钟后电除颤很难奏效。国内作者主张不必等待心电图证实心跳骤停类型而先予电除颤,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因为心跳骤停者最初的心电图绝大多数是心室颤动,如果能在几分钟内及时除颤,对提高院前心脏停博患者的生存机会可能是最关键的。

结论

120接警员是院前急救的主体力量,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处事能力,也要对周边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使救护车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事发现场,更要有丰富的医学急救知识,能够迅速组织指挥人员及家属进行现场抢救,虽然患者受伤机制多样,但这就需要接警员在短时间内获取主要信息,对患者情况初步判断,给予现场必要的急救指导,指导家属采取简单可行的抢救措施,如呼吸道梗堵的解救方法、外伤止血包扎、中毒环境的脱离方法、AMI患者、嘱其卧床休息,保持稳定情绪,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致吸等急救方法,使现场人员能够自救、互救,为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后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仅靠120自身是办不到的,需要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再有院外急救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需要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急救知识,让大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心跳骤停者初步复苏,将使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

呼吁政府能在公共场所放置AED。借助人口普查时按人口密度、高危人群、各类特种车、社区医疗点、公共场所、商场等合理配置和投放AED(每一千人口配置一台),随取随用,让五分钟AED目标更进一步。随着GPS在救护车上的使用以及通讯手段的完善,现在省中西、武警、中大等医院都能和救护车上的GPS联网,使得医院的急诊室能提前知道,对需要送来的病人可以提前做好救治准备,并通知相关科室。

综述所述,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民众急救知识水平,加强急救设备安置,保证120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参考文献

[1]马洪坤,刘宏,魏长良.《现代急诊管理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195.

[2]沈洪,等编译.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J].中国重病急症医学,2001,13(4):253-255.

[3]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8-129.

[4]方亦兵.中国急救医学[M].1989,9(1):27-29.

论文作者:闵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9

标签:;  ;  ;  ;  ;  ;  ;  ;  

关于城北地区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及其中不足的探讨论文_闵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