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变革中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数字论文,国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为代表的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目前国家保障的外文印本科技文献资源达到2.6万种,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国家外文回溯性保障数据库资源达到13个,共计1300多种科技期刊,国外学/协会现刊近700种,面向全国公益性机构免费开放,有效地保障了高校图书馆向数字资源体系的转型,较好地满足了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需求,支持了国家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深化,作为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上游环节,出版方式正从以印本为主向数字载体快速转变,继而向语义出版转型;出版模式从后端营销向前端收费的开放获取转化;在全文经营的基础上,出版商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延伸出各种崭新的个性化产品、分析型工具与知识化服务。数字出版环境的变革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
1 数字出版环境的变革
数字信息资源正在成为出版的主流形式,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接受并实践,数字内容和数字技术、语义关联等方面的变化正在变革着数字出版的形式和机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机制、开放获取形式、信息技术的引入,出版向知识服务的延伸等变化,将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带来一种崭新的环境。
1.1 数字资源成为主流出版形式
当前,科技文献的出版形式正在快速从原有仅有印本的形式转向数字出版。印本资源在出版商收入中的比重和图书馆采购经费中的份额越来越少,正在逐渐被电子资源所替代。据Swets调查预测,到2014年仅有印本的出版方式占出版社收入的比例会降至5 %,而E-ONLY(仅有电子版)将上升至47%,P+E将从59%降至48%,与E-ONLY持平,直接导致E-ONLY资源数量急剧增长。除此之外,由于数字出版所带来的SciVal Spotlight、Reaxys等分析型工具和个性化服务的增加,也进一步加强了E-ONLY版本相关销售份额的增长。随着大众对电子资源使用便利性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出版商也在调整销售政策,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也逐步转移到电子资源采购中,根据Outsell在2011年对240个国外机构印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对比显示,69%的资金用于采购数字资源。我国高校电子资源馆均采购费用2006年为78万元,而2011年为172万元,5年增长了1.5倍[2];外文电子资源在“211”等高校图书馆的副本购置率已超过56%,Elsevier、Wiley等数据库在东北地区的副本购置率更是达到100%。电子资源销售额度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可能导致印本资源数量的进一步萎缩,纯电子资源将会占据信息资源出版的主流。
1.2 开放获取运动正在改变数字出版模式
目前,国外出版商主要通过在线授权方式提供电子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为此,国际科技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发起了开放获取运动(简称OA)。自存储(self-archiving)和OA期刊(OAJ)作为OA出版两种主要的运行模式正在促使出版商进一步调整出版策略。其中,自存储模式是一种最基本的OA实现方式,它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据统计,在ROMEO网站上已注册的392个出版社中,已有91%以上的期刊允许作者将文章以某种形式存储在个人网站或所在单位的机构库中[3]。而在OA期刊上发表文章则被认为是实现开放获取的金色之路[4],在作者向出版社支付1000~3000美元不等的论文处理费后,读者即可永久免费访问该作品。除了发展之初即采取OA出版模式的BioMed Central、PLos外,传统出版商如Elsevier、Wliey、CUP也正在尝试提供OA出版服务,期刊中的全部或部分论文以OA形式出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表明对OA出版支持的原则立场,鼓励资助作者将文章发表在OA期刊上。这些都表明开放获取运动正在数字出版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3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正趋于多元化
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远程访问数字信息资源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大,基于政治地缘的不确定性和基于技术网络的暂时性都要求从可持续层面出发,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战略保存和储备。目前,国外图书馆和出版商为了用户能够稳定地获取数字资源,都开始关注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由此开展了国家主导型、第三方存储机制等不同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如荷兰国家图书馆的e-Depot项目,作为一种典型的国家独立保存模式,它在与Elsevier等多家出版商达成协议的基础上独立开展资源长期保存活动;Portico项目作为一个集中的资源存储库,其实质是一个集成保存联盟,它所存储的内容均来源于加入其系统的出版商;而在LOCKSS项目中,图书馆利用它所提供的信息系统实现着本地分布式保存。除对全文数字资源进行保存外,还需要集中保存元数据资源。目前,学术搜索引擎系统如ProQuest的Summon系统含有过亿条记录[5],以集成元数据的方式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赋予新的模式。
1.4 信息技术推动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用户科研环境和信息获取习惯,也使用户对信息服务的内容及其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外出版商包括一些数据库商都利用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强化了信息产品的创新和信息服务的转型,而随之基于海量信息资源的智能检索服务、评价分析服务、关联数据服务、知识图谱服务以及网络或移动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例如,Elsevier基于全文和引文数据推出SciVal Spotlight,可应用可视化技术生成定制地图,以图像化视角衡量机构或国家在科学领域的研究表现[6]。Reaxys将内容资源置于情境之中,形成基于反应和化合物属性标准知识库的合成工具,用户通过检索可以获得最优的合成线路。数字时代下,传统出版商不再是经营文献本身,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对众多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度聚合和关联,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直至知识服务。
2 数字环境下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各行业各地区一大批文献资源共享系统迅速发展。CAL.IS联合全国高校开展数字文献联合采购和集成服务,国家图书馆开展文献集成组织和提供服务,多数省市建立了网络化科技文献集成服务平台。各地区各行业科技信息机构大量开展针对政府和企业的专题信息服务,各类社会主体积极进入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与隶属于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管理机制的成员单位合作共建和联合服务,并联合CALIS、国家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或组织,不断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推进地方网络化科技文献集成服务平台发展,改变了重复、分散的资源布局,弱化了条块分割的文献资源格局。但是,面对不断变革的数字出版环境,现有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方式仍受到诸多挑战。
2.1 以印本为主的保障策略受到载体变革的冲击
随着E-ONLY/电子版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数字化势头将导致无印本可发行、保存的尴尬局面出现,使以印本为主的资源建设空间受到挤压,从根本上将限制甚至颠覆以印本为主体的文献资源保障方式。与此同时,电子资源仅出售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销售模式不仅威胁到文献资源保存的稳定性,还会使图书馆未来有可能沦为为服务对象支付资源使用费的预算决算机构,而不具备任何资源保障的能力。
2.2 以传统出版物为主要采集对象具有局限性
期刊、会议论文集、工具书等传统出版形式是目前我国科技文献资源保障采集的重点,但是随着科技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其承载的科技信息量将有所局限,科学数据、博客、网络百科、OA期刊、机构知识库等新的资源形态将逐步具有更高的信息开发与利用价值。单纯以期刊、会议录等为保障对象将无法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完整保障,也难以适应未来发展。
2.3 以单一机构保障的运行机制受到挑战
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科技信息资源,单独依靠某一文献机构已经难以实现国家数字资源的长期完整保存和资源服务保障。从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说,需要赋予有能力的文献机构以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的相关义务,让重要的文献机构也参与到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中来。因此,应在发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制定市场化激励措施,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国家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从集中保存转向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保存格局,形成国家数字全文资源保存与服务保障的协同联盟。
2.4 以全文提供为主的服务模式需要延伸
数字科研环境下,新出现的分析型工具、事实型数据库产品已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相关出版机构正在积极渗入到用户科研过程中,如果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还是仅仅停留在以满足科研人员全文获取的基本信息需求上的话,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仅以全文提供为主的服务模式将无法得到科研用户的全面认可,需要延伸和深化科技信息服务层次。同时,电子资源现有订购模式使图书馆既得不到元数据,也得不到全文,更得不到用户日志或真实的使用数据,将严重制约国家科技信息保障和深层次服务的开展,使数据关联、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情报计算等知识服务成为无源之水。
3 我国科技信息资源保障应对策略
对国家科技信息保障正面临的挑战,需要调整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策略,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做出相应变革,形成新的保障体系和格局,更好地满足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发展要求。在资源保障上,规划国家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体系,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国家长期保存联盟,建立新型的元数据集中整合、全文分布协同保存的机制;在资源组织上,基于统一的元数据框架“无限”集成元数据,强化对不同类型资源内容的融合与关联,不断提升知识发现能力,形成支撑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的数据基础。基于以上两方面形成全国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如图1),拓展普惠型知识检索和全文获取服务,推进支撑第三方的关联数据开放服务,延伸面向解决方案的情报分析服务,深化面向创新的知识应用和预见服务,在与国外出版商的博弈中优化和开创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新局面。
3.1 扩展国家科技信息保障范围
在数据爆炸性增长、新类型信息层出不穷的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不仅存在于传统信息载体,如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工具书等之中,而且还蕴含在机构知识库、互联网资源之中,在文献型基础数据之外,还出现了事实型数据资源(科研项目库、查新项目库、专利分析库)、术语型工具资源(基础词库、规范文档、机构词典)、关联型标注资源(关联数据、书目数据、引文数据库)、软件型工具资源等非文献型资源,因此在稳固传统信息载体的资源建设基础上,应拓展多元化载体和新型信息内容的资源建设。
3.2 完善国家科技信息保障方式
随着科技信息保障范围的扩展,多来源、多类型的信息资源保障需求需要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从自身保障的元数据扩展到全领域的元数据资源建设上来,而不是仅对文摘和引文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加工,采集的方式也从单纯依靠加工扩展到加工、采集、赠与和购买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在印本和数字资源共存的格局下,应对网络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等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保存,通过与国外出版商协商获取/购买/补充元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统一的元数据完整体系对元数据资源进行有序组织与深度揭示,形成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的“大”元数据体系,为第三方分析等深层次服务提供基础性支撑保障。
3.3 改进国家科技信息保障策略
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需要在巩固外文印本资源基础保障的同时,积极推进数字科技文献的国家保障进程。从印本为主保障,经印本与电子双轨过渡,逐步转向以电子全文保障为主的轨道上来。对期刊、会议录等出版物而言,一方面以“国家许可”方式加大对回溯文献的电子保存和国家授权开通力度,另一方面强化现刊的电子版本采集与保存。同时,强化开放获取运动的规划协调,加大对开放获取资源的长期保存,一方面支持优势领域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出版和国家保存,激励科研工作者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对政府资助成果的开放获取呈缴和收藏,规范国内机构知识库建设,促进机构知识库之间的互操作,加强与PubMed Central等国外OA资源长期保存机构的合作,形成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和存储机制。
在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十多年来NSTL已经得以验证的资源保障主导作用,积极推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字全文资源国家长期保存联盟的成立,联合多家主要机构形成协同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机制,除国家自身的长期保存外,给予一定维护费用激励或鼓励长期订购国外数字资源的高校/机构参与到国家保存的行列中来。在国家集成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的科技信息资源全文联合保存和服务协同的保障体系。
3.4 深化国家科技信息服务层次
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为加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而提供支撑性的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而目前的原文传递服务仅能满足用户获取全文这一基本的信息需求,采集、整合大元数据则为深化国家科技信息服务层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知识化组织元数据,强化关联数据的处理和形成,进行标题/图标/概念/活动等的标注、规范与数据关联,推进基于元数据的关联数据开放服务,拓展第三方的解决方案服务,面向研究人员的开放Application服务或专题情报服务,开拓和支持相应机构的文献计量分析、数据挖掘与监测、事实型情报分析等,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学术知识挖掘服务。同时,从海量信息中抽象分析出热点主题、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有实力的机构,并建立学术关系网络和相关工具,向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网络分析与挖掘功能。在专注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应重视用户体验和服务效果分析,完善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用户服务体系;积累用户数据资源,通过强化用户日志分析和用户行为调查,把握和了解用户需求,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国家科技信息保障与服务方式。
4 结语
在我国,NSTL、CALIS、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海量的科技信息资源,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在数字科技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长且版权制约日益凸显的环境下,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跟踪和分析国际数字出版潮流和规律,把握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需求,强化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战略规划和有效配置,及时调整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内涵和任务,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在发展和完善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基础上,实现国家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新突破和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