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毒品的危害论文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毒品的危害论文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述评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8(2010)06-0665-672

当前,我国青少年吸毒问题已日益严重,研究显示我国吸毒人数约为105万人,其中70%以上的吸毒者为35岁以下的青年,近10年来其他的调查研究也一直呈现出同样的趋势(王宏敏等,2007)。青少年吸毒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均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该领域研究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高度关注。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吸毒行为的研究很丰富,但这些研究尚存在需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其一,有关研究的视角。国内研究者多从社会学和犯罪学的视角考察青少年的吸毒行为,尚缺少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的青少年吸毒行为影响机制和预防干预研究。青少年吸毒行为与感觉寻求、对权威的反叛、自我效能感、同伴和家庭因素等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紧密(Barnes,Hoffman,Welte,Farrell,& Dintcheff,2006; Thorlindsson,& Bernburg,2006; Hampson,Andrews,& Barckley,2008; Noar,Chabot,& Zimmerman,2008),吸毒行为不仅是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更是心理社会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青少年吸毒问题更能凸显预防干预的实效性。

其二,有关“青少年”的界定。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探讨年龄为35岁以下“青少年”的吸毒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戒毒治疗,对青春期青少年吸毒行为的研究非常少。青春期是个体毕生发展中重要又特殊的时期,大多数的吸毒者在青春期即开始吸食香烟、大麻等毒品入门物质,个体吸毒还存在低龄化、吸毒与青春期反叛的高相关性以及低年龄吸毒危害更大等特点(Johnson et al.,2006;Botvin,1990)。了解18岁以下青少年的吸毒行为特点与预防干预规律,将更能体现毒品预防重于干预的原则。

其三,有关毒品预防干预的有效性。国内青少年的毒品预防干预多以健康宣传教育为主(杨丽君等,2003;王进英,2007),这种模式已被证明收效甚微,而从心理社会角度开展的吸毒预防干预研究几乎没有。国外的青少年预防干预研究已发展了几十年,无论是预防干预的理论、模式、技术和评价方法均较为成熟,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的模式和其他重要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1 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方法

早期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以讲授毒品知识和危害性为主,没有关注个体吸毒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互动式方法,预防干预的效果不佳(Faggiano et al.,2008)。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基于心理社会理论开展有效的吸毒预防干预研究,预防干预的视角有两种:一是线性的视角,强调将青少年吸毒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看作线性的过程,认为某些重要而关键的变量影响并主宰着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出应紧扣这些关键变量开展预防干预教育,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以此视角为基础的预防干预包括社会影响方法、能力提升方法等。另一种为阶段式的视角,其代表性理论为跨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展轨迹并非线性的,经历了从不吸毒到尝试吸毒再到吸毒成瘾的发展变化阶段,在各发展阶段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因此,有效的预防干预应根据青少年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该阶段的重要关键因素而进行,只有与青少年所处的吸毒阶段相匹配的预防干预才最有效。基于此视角的预防干预方法包括动机访谈技术等。

1.1 社会影响方法

社会影响方法最早由Evans和他的同事所创立,该方法以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为基础,强调个体在与周围环境互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学习,认为个体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如同伴等)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Stephens et al.,2009)。预防干预包括传授吸毒危害知识、开展标准信念教育和抵制技能训练等内容。其中,标准信念教育旨在纠正青少年对周围同伴使用毒品人数和态度的错误感知,因为青少年往往过高估计身边同伴和重要他人使用毒品的人数。而抵制技能训练则教给青少年抵制同伴和媒体影响的技能和方法,以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吸毒的高危情境,并提高抵制同伴和媒体影响的能力。过去二、三十年间,社会影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青少年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滥用行为的预防干预中,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延缓或降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率,但长期效果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证实(Botvin,2000)。

1.2 能力提升方法

该方法同样以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为基础,认为在青少年的生活/社会技能与吸毒认知、态度和信念的共同作用下,个体的吸毒易感性得以大幅度地提升。因此,该方法非常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性和特定性的自我管理和社会技能,包括做决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抵制他人和媒体影响的技能、自我控制技能以及提升自尊技能等(Stephens et al.,2009)。生活技能训练(Life skill training)是其中的代表性方案,该方案通常在中小学校中开展,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综合性的个人以及人际之间的各种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压力应对技能、共情技能、自信技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技能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核心技能,并采用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反馈与强化以及布置家庭作业等互动方法进行技能学习。世界卫生组织(1997)指出,生活技能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青少年应对日常生活压力,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并提升一般性和特定性的生活技能。实证研究表明,生活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使用毒品,但由于该方案涉及的内容太多,因此预防效果的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揭示(Wenzel,Weichold,& Silbereisen,2009)。

1.3 动机访谈技术方法

与前两种方法面向全体青少年、重在吸毒预防的目的不同,动机访谈技术主要运用在已出现吸毒行为的高危青少年的行为干预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跨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改变经历了前意图、意图改变、准备改变、开始改变和保持改变等多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青少年尚未真正开始改变行为,从第四个阶段开始,青少年才进入行为改变的过程(Johnson et al.,2006)。每个阶段的改变动机不同,影响改变的关键因素也有所差异,因此,有效的干预应针对青少年所处的不同吸毒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开展。跨阶段理论还非常关注激发青少年内在的动机,强调提高青少年行为改变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以促进行为的真正改变(Wilson & Schlam,2004)。

基于跨阶段理论之上的动机访谈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滥用行为、高危性行为、体育锻炼以及饮食障碍等危险行为的预防干预中,是一种公认有效的可在多种场合开展的针对高危青少年实施行为干预的方法(Madson,Loignon,& Lane,2009)。该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动机是促进行为改变的焦点和推动力,重视帮助干预对象探索并解决内心的冲突和改变中的阻抗,以达到增强改变动机、促进行为改变的目的。同时,动机访谈技术以干预对象为中心,非常重视干预实施者和干预对象良好关系的建立,强调改变的过程应遵循共情式表达、界定行为与目标的差异、处理阻抗以及提升自我效能等重要原则。研究发现动机访谈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少年对干预方案的参与率,降低吸毒行为和其他危险行为(Knight et al.,2005)。近年来,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将动机访谈技术融入到综合性的一级预防干预活动中,如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吸毒预防干预时,也运用动机访谈技术对已开始吸食大麻的青少年进行戒毒干预,采用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重点人群干预的方法帮助青少年远离吸毒,但这种有益尝试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考察(Miller,& Rollnick,2002)。

2 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模式

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共包括三种:一级干预关注全体儿童青少年,这类预防干预通常在学校中开展;二级干预关注家庭环境不利、没有或有轻微吸毒行为的高危青少年;三级干预关注已出现吸毒行为或其他心理障碍倾向的高危青少年(Castro et al.,2006),后两种干预通常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开展。在生态系统理论看来,个体任何行为的形成,都与家庭、学校、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可归纳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种模式。

2.1 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教育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也是开展青少年吸毒行为一级干预的最合适场所(Faggiano et al.,2008)。当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吸毒预防干预研究正方兴未艾,整体而言,该模式呈现出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采用社会影响方法和能力提升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干预内容包括标准信念、吸毒危害和各种生活技能等三部分,干预对象为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以班级形式开展预防干预。一项名为Unplugged的欧洲毒品成瘾预防方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7个欧洲国家170个学校的12-14岁中学生开展吸烟、饮酒和吸毒行为干预,结果发现该方案可以有效地延缓或降低中学生的醉酒率和大麻使用率,干预结束18个月后仍然收到同样的效果,但该方案对吸烟行为的效果不显著(Faggiano et al.,2010)。尽管大多数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干预方案的效果令人满意,但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吸毒程度的青少年对同一个方案的反应差异很大。例如,研究者对美国6个大城市83个学校的2万名7年级中学生进行为期5年的预防干预后发现,方案对那些曾尝试使用过大麻的学生有效,但方案对从未使用过烟草和酒精的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干预内容反而激发了他们对烟酒等物质的兴趣(Sloboda et al.,2009)。可见,这种思路的学校预防干预方案在干预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尽管大多数学校模式的吸毒预防干预着眼于第一种思路,但另一些研究者基于生命过程等儿童发展性理论,提出通过改变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的表现并提高社会适应性,可以达到令其未来更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激发发展的预防干预”来达到减少或延缓吸毒行为的目的(Furr-Holden,Ialongo,Anthony,Petras,& Kellam,2004)。在该理论看来,家庭环境不利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早期出现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是青春期或之后出现吸毒、行为障碍、学业失败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Prinz,Dumas,Smith,& Laughlin,2000)。与第一种预防干预思路相比,该思路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将预防干预对象的年龄降低到小学一年级,强调个体生命早期开展预防干预的重要性;二是针对儿童早期的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进行预防干预;三是将家庭有效地纳入到学校预防干预中,拓展了预防干预的情境和内容。在一项为期十几年的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两年的预防干预,教给小学生各种社会化技能,降低他们的攻击和破坏性行为,结果发现该方案具有非常长期的效果,当这些学生19~21岁时,先前的预防干预仍然可以有效地降低男生的吸毒行为,对那些一年级时有较多攻击和破坏性行为的男生效果更佳(Kellam et al.,2008)。

当前,学校预防干预模式尚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该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对高危和已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专门性的干预。二是大多数研究报告了令人兴奋的短期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防干预的作用也在逐渐消退(Stattin & Kerr,2009),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

2.2 以家庭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模式

该模式可以同时运用在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三级预防干预中,但大多数研究仍聚焦于高危青少年家庭的干预(Smit,Verdurmen,Monshouwer,& Smit,2008)。该模式强调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将家庭有效地纳入到吸毒预防干预网络中。在著名的“增强家庭力量”预防干预方案中(Strengthening Families Program),研究者对22个公立学校的446个家庭开展干预活动,围绕着与青少年吸毒有关的家庭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进行干预,内容涉及父母教养方式训练、儿童管理技能训练和增加家庭联结等,结果发现父母干预如同青少年远离毒品的“保护伞”,6年后的追踪发现该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的毒品使用率(Spoth,Guyll,& Shin,2009)。不仅如此,一些探讨家庭预防干预模式有效性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年轻人的物质滥用和其他高危行为,尤其可以降低高危青少年的攻击和物质滥用行为,并增加这些高危家庭的家庭联结和沟通能力。而且,家庭预防干预模式的效果比只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方案强2~9倍(Smit et al.,2008)。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整合家庭和学校两种预防干预模式,同时对青少年、家庭和学校开展吸毒预防干预。在一项对36所学校共1677名7年级学生开展的预防干预活动中,研究者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并对他们的父母实施“增强家庭力量”方案训练,结果发现,当这些青少年升到12年级时,当初的预防干预仍然可以有效地推迟他们物质滥用行为的发生。而且,这种整合模式对降低高危青少年的问题性吸毒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Spoth,Randall,Trudeau,Shin,& Redmond,2008)。

尽管家庭预防干预模式有着令人兴奋的效果,但该模式在家庭的招募和家庭全程参与干预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在一个评价6个不同的家庭干预方案有效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最成功的方案也仅有72%的家长参加了全程的干预。提高家长参与度的策略包括解决家长参加干预的困难(如干预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与家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满足不同需求家长的需要以及建立新型的家长与教师沟通方式等(Terzian,& Fraser,2005)。

2.3 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模式

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干预要了解社区中是否存在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Hawkins et al.,2008;Hawkins,Catalano,& Arthur,2002),如该社区中是否有娱乐场所可以获得摇头丸等毒品、社区中失学的青少年的数量、社区中是否有吸毒者、社区中存在的家庭冲突以及社区对吸毒的态度和标准规范等,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借鉴学校和家庭预防方案内容,对青少年及其父母开展禁毒预防干预。内容包括促动青少年吸毒态度的变化、学习个人沟通等社会技能、应对同伴压力等社会影响、提高父母教育方法以及创造无毒的社区环境等。社区预防干预方案通常面向高危青少年,干预范围涵盖儿童青少年和父母两个系统。“Skill for Success”是美国国立物质滥用预防中心(CSAP)认定的示范性的社区预防干预方案,该方案中,社区健康教育专家为社区中的高危青少年提供发展所需的能力训练,包括社会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创造性活动训练以及学业监控和学校适应性训练等;同时,通过小团体或个别训练的方式对父母进行教养方式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个人或家庭的独特优势和不同需求,并通过家访等方式为家庭提供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支持和帮助(August,Realmuto,&Winters,2001)。研究表明,以上的社区干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August,Gewirtz,& Realmuto,2008)。

近年来,针对高危青少年因受歧视或保密性原因而不愿意寻求咨询或帮助的状况,研究者开始采用动机访谈技术在该群体熟悉或经常出入的环境,如社区中开展吸毒干预。这种新趋势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短期干预,干预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甚至有些干预只包括1-2次活动。二是强调激发高危青少年的改变动机。干预者以共情、非判断性的态度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改变动机,并改变他们的吸毒行为。这些尝试有效地降低了高危青少年的吸毒行为和其他危险行为(D’Amico,& Fromme,2002;Knight et al.,2005),在一项探讨动机访谈干预方法在社区卫生保健机构中的适用性的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青少年、父母以及保健医生对社区中开展动机访谈技术的反馈和看法,并在这些高危青少年中开展动机访谈干预,结果发现只要不对青少年进行任何道德或行为上的判断,他们愿意谈论并准备改变自己的吸毒和饮酒行为,研究表明短期性的动机访谈干预方法可以很好地适用于社区环境中(Stern,Meredith,Gholson,Gore,& D’Amico,2007)。

3 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所有吸毒预防干预活动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提高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的效果,既要突出青少年这个特殊年龄段的特点,又要结合核心问题开展有效的预防干预,要正确把握“预防什么”、“什么时候预防”以及“如何预防”等重要问题。一些元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有效性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效的预防干预应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成功、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应以理论为基础(Gurung,2006;Winters,Fawkes,Fahnhorst,Botzet,& August,2007),一方面,理论指导下的方案可以清晰地界定预防干预的核心元素,将预防干预聚焦在影响吸毒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的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上,确保预防干预的效果。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不仅关注吸毒预防干预方案是否有效,更关注方案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过程,即高度关注干预方案通过改变哪些中介因素以达到对吸毒行为产生效果的目的(Stephens et al.,2009)。了解这一机制,将有助于深入评估预防干预方案的效果,并将之推广到不同的种族和国家中。近年来,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领域的理论包括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问题行为理论、生命过程理论、合理计划/行动理论、保护动机理论以及跨阶段理论等(Castro et al.,2006),尽管不同的理论流派关注的关键变量有所差异,基于此的方案在预防干预对象、内容和技术手段上各有所重,但以理论为指导、围绕关键核心要素开展干预,已成为吸毒预防干预领域研究者的共识。

3.2 有效的预防干预应涵盖多种物质滥用行为

根据成瘾物质的入门理论,吸烟、饮酒是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入门物质,青少年通常经历吸烟-饮酒-吸毒的行为发展顺序,因此应综合考虑三种物质的关系开展预防干预,目前的干预可以归纳为平行和序列两种思路:平行思路强调同时对吸烟、饮酒和大麻等物质滥用行为进行预防干预,认为三种物质行为之间具有高相关性,影响它们的危险性因素也基本一致,因此应同时对吸烟、饮酒和吸毒这三种行为进行预防,才能达到综合预防的目的(Botvin,1990;Kim,Kwak,& Yun,2010)。序列思路则先对吸烟、饮酒或吸食大麻行为进行预防干预,假设这些行为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或延缓后期各种危害更严重的毒品的发生。尽管近年对入门理论有一些质疑和批评的意见(Degenhardt et al.,2010;Golub & Johnson,2002),但研究者仍然普遍认为,将吸烟和饮酒行为纳入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方案是保障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Skara & Sussman,2003;Winters et al.,2007)。

3.3 有效的预防干预应在个体生命早期开展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个体在青春前期即开始出现吸烟、饮酒和吸毒等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成多种药物或毒品滥用,15岁左右是个体吸烟和吸毒等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August et al.,2001;Faggiano et al.,2008)。而不管个体是在何时开始出现吸毒行为,与吸毒有关的危险性因素在儿童早期即开始出现。同时,影响儿童期攻击等行为问题的大多数危险性因素同样也是后期吸毒行为的影响因素(Prinz et al.,2000)。因此,面向普通青少年的一级干预,强调在个体尚未出现吸毒行为之前就开展吸毒教育,通过预防活动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降低影响其发展的危险性因素的作用,提升保护性因素的功能,帮助他们应对与年龄有关的挑战,顺利完成各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在美国最成功的70个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方案中,绝大多数方案的预防干预对象是1~5年级的小学生或6~8年级的初中生,面向高中生的预防方案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早期开展吸毒预防干预的重要性(Winters et al.,2007)。

3.4 有效的预防干预应重视干预对象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保障预防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高参与性的被试对预防干预内容的积极性和认同度高,愿意开放自己并投入到干预活动中,干预过程的流失率也低。预防干预过程中保证高参与性的策略包括:强调互动式的活动,突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头脑风暴法等活动形式,提高干预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高年级的同伴作为预防干预活动的实施者;给青少年和父母布置活动性的家庭作业;根据干预对象的特点随时调整干预内容的安排等。

4 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4.1 将现代基因研究和心理社会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预防干预中

以往的青少年吸毒研究非常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现代基因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青少年吸毒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中,基因学研究发现个体对物质滥用依赖的易感性40%~60%来自于遗传(Conner,Hellemann,Ritchie,& Noble,2010)。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遗传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结合微观的分子遗传学水平和宏观的社会行为水平研究,探究基因和环境动态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吸毒行为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这一最新研究思路无疑给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研究者已初步界定影响毒品依赖的一些特定基因,并探讨了基因、个性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的互动关系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预测作用(Conner et al.,2010;Vaughn,Beaver,Delisi,Perron,& Schelbe,2009),一些结果发现特定基因会影响青少年对问题同伴的选择和低自我控制感,进而影响青少年多种吸毒行为的发生和保持(Vaughn et al.,2009)。这些结果对预防干预的启示是,根据基因和环境因素特点界定高危的青少年,并对该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预防干预;鉴于基因对吸毒行为的预测性,在青少年开始使用毒品或任何一种物质之前就开展有效的预防活动;关注学龄儿童应对压力的技能等。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基因治疗将结合心理社会干预,为大幅提升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的效果提供全新的视角。

4.2 有效拓展并整合以学校、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吸毒预防干预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青少年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微观和中观生活环境,也是青少年行为预防领域的重要情境,拓展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开展预防干预已成为研究者们当前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对整合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却是未来需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目前这三种预防干预模式的拓展和整合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拓展某一种预防干预模式的适用情境和功能。例如,以家庭为基础的吸毒预防干预过去通常以家庭治疗或咨询的形式在医院或临床机构中开展,现在家庭预防干预已成功地扩展到学校、社区等不同的情境中,干预对象也从高危青少年扩展到普通青少年,拓展后的家庭吸毒预防干预模式适用面更广、受益人群更多,作用和功能更广(Stattin & Kerr,2009)。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预防干预模式中的某两种或三种。目前,家校联合开展吸毒预防干预已成为新的热点,研究者发现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预防干预方案的联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Cuijpers,2002;Koning et al.,2009),但由于联合方案涉及的干预成分和元素很多,导致干预效果的内在中介机制分析成为难题(Terzian & Fraser,2005)。由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种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性,整合三种环境的吸毒预防干预必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相关实证研究的开展将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整合思路和整合策略。

4.3 注重成熟预防干预方案的推广及有效性研究

青少年行为预防干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一个成熟、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推广到不同的种族、情境和文化中,既可以节约方案开发的成本,又能进一步揭示成熟方案在不同环境和人群中的适用性,是未来预防干预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方案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两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既要忠实于原方案的核心内容开展预防干预,又要根据推广地区文化和推广人群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已有研究发现,方案推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案实施的忠实性问题,高忠实性意味着界定推广方案的核心要素并紧紧围绕着这些要素开展预防干预,高忠实性是保障高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August et al.,2008)。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待推广的方案进行两个层面的调整,一是根据推广地区的文化、氛围以及负责开展预防干预机构的特点进行调整,二是根据推广人群的需要以及他们对预防干预的反应进行调整。近年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等机构陆续认定一些示范性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方案,其中一些成熟的方案已陆续在不同的国家中推广,如美国的Focus on Kids方案,已在中国、越南、纳米比亚、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以及巴哈马等国的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高危行为和吸毒行为预防干预,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Galbraith et al.,2009)。未来需要更进一步探讨成熟方案在不同国家、种族和人群中的适用性,以切实发挥成熟方案的推广作用。

4.4 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吸毒预防干预技术

传统的吸毒预防干预都在现实环境中开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开展自我指导式的吸毒预防干预。计算机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传统干预方法的不足,例如,计算机具有灵活、方便、随时随地可以登陆的特点,家庭预防干预模式中存在的家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计算机预防干预方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实证研究已报告了很好的预防干预效果,如一项研究通过在网络上对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物质滥用行为预防教育,发现青少年和父母的物质滥用行为均有显著的下降,而且亲子关系得到良好的改善(Schinke,Fang,& Cole,2009a;Schinke,Fang,& Cole,2009b)。计算机预防干预的特点是,基于跨阶段理论界定青少年当前的吸毒改变阶段,其强大的专家指导系统可以自动收集青少年的个人信息,根据每个个体所处的阶段和自身特点设计预防干预内容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同时,以多媒体光盘或网络等形式对青少年或父母进行自我指导式干预,互动性的页面设计还可以生动、多角度地呈现方案内容,加深个体的学习体验和认识。目前,计算机方法正逐步应用到物质滥用、锻炼和饮食等健康行为的预防干预中,尽管该方法在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和评价方法等问题上仍需要改进,但整合计算机、基因研究等多种最新元素于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中,已是未来该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

标签:;  ;  ;  ;  ;  ;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毒品的危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