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冬梅
(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237)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社区医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集体训练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身体各项能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患者运动与日常活动功明显增强,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提高。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集体训练;身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360-02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症之一,主要由脑动脉破裂或者血栓所致,脑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严重情况下造成患者伤亡[1]。脑卒中病发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进一步掌握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本文把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社区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应用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医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2.3±3.1)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集体训练治疗,其中主要包括:
(1)站立训练
通常,在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有成效后,训练重点逐渐转向站立训练,训练过程是由被动站立向自主站立过渡。若患者站立稳定,可逐步实施行走训练。行走过程中要对指导患者进行摆臂协调训练,最大程度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2)上肢功能训练
患肢负重训练时,要对患者上肢关节进行挤压、轻叩,并拍打肌腱,促进上肢功能反射运动。在患者接受治疗5~7d后,可为患者实施坐位训练。初期训练患者进行小范围和小幅度坐姿,角度<600度。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取患者适宜体位,对其肩、臂、手进行抗痉挛按摩,充分利用听、触、碰、按、温等多种感官因素,向患者输入相应信号,进一步促进运动神经反应。借助患者体位、生活用品,指导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并针对某一动作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对患肢进行屈伸训练,练习抓、拿、捏、放、推等各种动作。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洗脸、刷牙、穿衣、喝水和写字等日常生活能力的专项训练。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总结、对比与分析。
1.3 指标评价
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积分法进行评定,生活能力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判断,其中控制大小便20分,床椅转移15分,平地行走15分,进食10分,穿衣10分,如厕10分,上下楼梯10分,洗澡5分,装饰5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2]。
1.4 数据统计
将两组数据录入到SPSS 15.0统计软件中,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身体各项能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相关资料显示,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居世界首位,而且大约75%脑卒中存活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病症。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近些年,我国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但若忽视康复期治疗和训练,患者生活质量仍会受到较大影响。权威资料显示,在急性期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患者预后创造良好条件[3]。脑卒中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和机体功能受损,并对运动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对肢体瘫痪患者开展康复指导时,应告知患者和家属要进行主动康复治疗。但多数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很少能够做到自主锻炼,给预后带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全面系统的社区康复指导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开展各项社区保健工作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机制,为每个脑卒中患者提供系统化的疾病检查、预防和控制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相关康复训练活动,指导社区内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做到对疾病提前预防、及时治疗。
总而言之,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患者运动与日常活动功能明显增强,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国俊,梁晓艳,兰丽梅.“三位一体”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及其效果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3):4652-4657.
[2]喻锦成,邱静慧,林任,陈晓玲,林鹏,文国强.脑卒中患者早期社区康复效果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06):839-841.
[3]吴家雄,李国文,陈建平,王宏章.脑卒中早期社区康复不同方案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659-4662.
论文作者:顾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功能论文; 上肢论文; 社区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