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研究_农村金融论文

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农村信用社论文,结构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指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撤离,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作为支农主力军,农信社经营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对于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起到关键作用。

二、文献综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又决定经济绩效。从垄断和效率的关系看,经济学一般认为垄断会带来低效率,垄断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存在改进的余地。另一方面,市场份额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几个企业的市场支配势力越大,可以借助对市场的垄断取得超额利润。国内外对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份额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也存在不同观点。帕克(Kang H.Park,2006)和萨马德(Abdus Samad,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促进银行绩效的提高。谢平(2001)认为农信社独家垄断经营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增加。褚保金等(2007)对苏北地区14家农信社进行分析得出,由非竞争而形成的垄断导致农信社经营的惰性和低效率,存款市场份额的增加导致农信社效率降低。闫章秀等(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规模大的金融机构绩效并不理想。黄惠春等(2010)对江苏省40家农信社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得出,欠发达地区市场集中度与农信社经营绩效正相关。信用社能够通过垄断地位,充分行使定价权和选择权,从而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另外黄惠春等(2011)通过GMM模型对江苏省37家农信社进行检验,发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市场结构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集中度对农信社经营绩效的影响必然不同,所以对农信社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应区别对待、分类分析。本文结合陕西省85个县域农信社的数据,按市场份额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得出不同市场结构下农信社市场份额对其绩效的影响。

三、县域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市场份额分析

对陕西省10个地市85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06—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占所在县总存款余额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20%—50%之间,个别县达到90%以上甚至100%。从贷款余额来看,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在县域经济的垄断地位更为明显,大多在40%以上,贷款占比90%以上的家数要多于存款占比90%以上的情况,这表明县域金融市场上贷款市场更为集中。

分类考察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占比的各年变化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2006—2011年,存贷款余额占所在县域总存贷款余额比重大于50%和30%的家数呈小幅增加态势,表明县域金融市场趋向集中。从贷款占比数据可知,85家中连续4年有50多家占比超过50%。这充分说明农村信用社在县域贷款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份额。

四、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85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

(一)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贷款市场份额与其经营绩效负相关

根据调查所得的2006—2011年陕西省85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数据分析农信社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选用资产利润率ROA作为农信社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为解释变量;农信社存、贷款余额占县域总存、贷款余额比重作为衡量农信社市场份额的指标,用CFE和DFE表示;考虑到ROA的其他影响因素,选用存贷比CDB和不良贷款率NPL作为控制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1.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的回归要求各变量无单位根或存在协整。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均无单位根。

2.模型设定检验。面板数据的模型设定包括混合模型、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选用哪种模型较为理想,可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进行判定。以表示三种模型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样本数85,T为时期数6,k为自变量数4。假设:

:模型中解释变量系数和截距项对于所有的截面成员都相同,即为混合回归模型。

:模型中解释变量系数对于所有的截面成员都相同,但截距项不同,即为变截距模型。

检验如下两个F统计量:

3.回归分析。变截距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变截距和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经Hausuan检验,应选用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

可以看出常数项未通过检验,可对比剔除常数项的回归结果,如表4:

从回归结果可看出:农信社贷款份额DFE与经营绩效ROA负相关,农村贷款市场的集中度的提高会带来农信社经营绩效的下降,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中垄断有利于提升绩效的假设有出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信社贷款质量较差、不良贷款率较高,从而存在规模的增加导致坏账的增加,减少了经营收益。

(二)分类考察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50%以上的市场,贷款份额与其经营绩效负相关;贷款占比50%以下的市场,贷款份额与其经营绩效正相关

上述分析将85家农信社作为整体,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结构及农信社经营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进一步细分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以得出深一层的结论。表5、表6为区分贷款占比50%以上和50%以下农信社、各年的ROA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贷款占比50%以上的市场,农信社的贷款份额DFE与经营绩效ROA基本呈负相关。贷款占比50%以下的市场,DFE与ROA基本呈正相关。这说明市场过度的集中导致了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损失。但在市场适度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份额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在实际中则表现为:在农信社占有绝对垄断的市场,由于不存在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农信社牢牢掌握存贷款的业务量。这种情况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制度和政策安排的结果。这就导致农信社依靠天然优势垄断经营,无动力改善运行效率,甚至一些贷款不是按照市场原则和正常审批流程产生,农信社不能按照现代的公司治理模式运行,必然导致市场份额增加与经营绩效减少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如果农信社处于适度竞争市场、金融环境较为发达、市场规则较为完善,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需要,农信社就有动力改善经营运行模式。具体到存贷款业务上就是致力于提高贷款质量、严把贷款审批和贷后跟踪、控制不良贷款率,从而使每笔贷款给农信社带来新的利润,这就表现为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正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陕西省85家农信社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整体来讲,农信社贷款市场份额与其经营绩效呈负相关。进一步分类考察不同市场集中度情况发现:市场过度集中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损失,但在市场适度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份额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这说明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农信社的贷款对象选择权、定价权以及组织结构创新行为不同,导致其经营绩效产生差异。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竞争对农村信用社的正向激励作用,进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一)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主体

多层次的市场主体是消除垄断的有效途径,应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主体。鼓励各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涉农信贷部门,执行单独的信贷和考核标准,切实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倾斜。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进程,强化支农政策性职能定位。继续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省区范围,进一步落实“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和“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势,继续推广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确保县域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地区农信社市场垄断,这种现象短期来看能使农信社快速扩大规模甚至提高盈利,但在长期中却导致其效率降低,成为农信社发展壮大的障碍。从2003年深化农信社改革以来,农信社的自身经营能力、治理结构和资产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产权关系、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都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应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股份制为主导,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市场化方式自主经营,进而提高资本质量,增强资本实力,使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优势真正转化为盈利优势。

(三)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金价格不能由市场决定。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以及农村信用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平均风险必然比城市地区要高。另外,单笔贷款金额低,涉农贷款成本较高。在我国利率管制背景下,金融机构不能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利率,从而使农村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远远低于城市。应进一步理顺农村利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定价权;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覆盖风险的利率标准,进而促进信贷资金的理性流动,激发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培育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环境。

标签:;  ;  ;  ;  ;  ;  ;  

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研究_农村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