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质量的评价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交流论文,其对论文,评价论文,质量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最近几年,博客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各个角落,《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达到1.01亿。[1]《中国博客宣言》认为“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显无穷的知识价值。”网络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和手段,特别是网络中无穷尽的链接,为学术交流的纵深发展开启了方便之门,网络的知识价值对学术交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些学者对博客评价很高。如《博客文化与知识共享》一文曾指出,博客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萃取并连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传播的结构更加扁平化。我国台湾的数字化学习研究者邹景平女士也认为:[2]博客是更精细的学习、思考与工作的记录,透过每日的资料整理与书写,不但会改善写作能力,还会改善思考能力。古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是完整的学习循环,博客则提供了学习者彼此间审问、慎思、明辨和践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及使用的便捷性使其在科学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成为研究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
博客是继电子邮件、论坛、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些论文已经将博客作为引用信息的来源,也有研究人员将博客周围发表学术观点的园地,也有人通过博客发布广告信息,也有图书馆通过博客提供参考服务。博客将存在于人头脑的知识发布出来,形成自己的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它提供了非常容易使用和维护的发布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更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以及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共享。同时,博客作者在对个人知识整理加工的同时,积极拓宽视野、共享其他博客所整理的知识内容,从而形成由若干链接、纵横交叉而成的知识网。博客的信息组织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用户表达思想、进行信息整理所受到的约束更少。将个人化的内容用公众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许是博客的最大魅力所在。[3]
博客虽然在被广泛使用,但其可信度也在被人们质疑。普林斯顿国际调查研究机构在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因特网现象,随着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他们的可靠性和在媒体及民主中扮演的角色的争议也在升温。博客的超强链接能力和反映现实的特点,赢得了很多读者,但却并没有赢得相应多的信任。
调查表明:超过1/4的因特网用户表示他们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访问了博客,但这些趋势并不代表读者们相信他们所阅读的。只有1/8的因特网用户表示他们相信博客上的信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正确的。总共有57%的用户不相信博客报道的内容,其中21%的用户表示他们从未或基本上都不认为他们是正确的。将近1/3的用户无法评价博客的正确性。甚至在表示访问过博客的这些人群中,只有16%的人表示相信他们所阅读的。[4]
显然,博客质量的高低对学术交流的实现有较大的影响,其质量到底如何?特别是那些以学术报道、讨论为目标的博客质量到底如何?这也是学术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本文主要根据Ellyssa Kroski的博客质量评价标准,对所选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学术研究领域博客质量的现状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博客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样本的选取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本文依照《网络免费学术资源评价》课题小组的部分标准选取样本,对照Ellyssa Kroski的评价体系来开展工作。
2.1 样本选取的方式
根据研究的目标,我们在选取博客样本时,遵循学术研究和公众较为熟悉的领域两个原则:
(1)学术研究。从内容出发,博客大致分为三类:[5]一类是以时效性的内容为主的博客,比如新闻博客;一类以专业性知识为主的博客,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博客;一类以个人交流为主的博客,比如记录个人生活的日记,或者有着共同兴趣的人形成一个博客社区。由于前两类博客文本依靠“链接”这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较为系统的信息和知识的整合发布,更能代表博客样式,所以我们将前两类博客作为我们选取的样本范畴。并且,新闻博客中,我们只选取在某些新闻事件中谈到特定专业知识的博客。
(2)公众较为熟悉的领域。根据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在公众熟悉的领域中选择了17个主题词,包括维生素A缺乏与夜盲症、达菲(Tamiflu)与禽流感、开放存取与学术交流、转基因食品与安全、自然选择与人类、太阳系与行星、铁氟龙(Teflon)与健康等。2007年8月20日-9月1日,我们在用户经常使用的三个搜索引擎Google(www.google.com)、Yahoo(www.yahoo.com)和Altavista(www.altavista.com)对17个主题词进行了检索,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以及用户很少会浏览超过50个的搜索结果,[6]每个搜索引擎分别选择前50个检索结果,将其中的博客作为评价样本,删除内容重复、无法链接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网页后,得到供分析的博客样本85个(其中英文50个,中文35个)。
2.2 评价博客的相应指标
当前较为成熟的博客评价标准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员Cameron Marlow[7]和哥伦比亚大学参考馆员Ellyssa Kroski[8]所作的关于判断博客权威性的标准体系。Ellyssa Kroski提出的评价标准侧重博客权威性的表现形式,而Cameron Marlow则是通过描述博客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来分析它们的权威性。本文剔除了他们之间重合的及无法客观评价的指标,抽出了五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博客作者身份的重要性、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固定链接、资料引用的重要性等,构成了如下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博客质量评价工作表
2.3 评价方法
此次研究保存了所有样本网页在检索时当日的网页及网站名称、URL、网页所属国家等信息以供评价。每一指标设置两个回答项,分别为是、否,评价时用1、0分别表示,每项标准的具体判据已经列出,当完全或基本上符合判据时赋值1,如果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判据时则赋值0,另外,在时效性指标中填入博客信息发布时间和更新时间。
3 评价结果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统计,我们对这些博客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1 作者身份的影响
博主使用化名,会使博客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博主实名对学术交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大大降低欺骗、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加快彼此身份的确认,节省交流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9]
要求博主实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在美国,主要的博客甚至是交友网站都要求博主必须提供真实姓名。同时,美国已开始对一些博客进行资格审定,给合格者颁发官方许可证,以便对越来越庞大的博客队伍进行监管。在韩国,博客也实行了实名注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发布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鼓励博客实名注册。
所以,在判断博客质量的时候,能否识别博客作者的身份是影响博客质量的重要因素,这里指的是能否通过搜索引擎让陌生的访客了解博主的身份。根据评价的结果,有40%的博客文章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让陌生的访客了解博主的身份,在对比往年的资料后,我们发现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这也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博客开始实名,这将给学术交流提供一个更加透明的平台。
3.2 准确性的影响
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是学术交流的最基本的要求,根据新西兰Alastair Smith在《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指标》[10]的报告,准确性是代表了信息来源准确以及作者在网页上发布的信息没有广告宣传或标榜一种观点相关的动机。
但是,考虑到博客是个人观点的展示,所以在准确性方面,本文着重评价信息资源的来源的准确性,这包括检查信息资源的内容是否与已出版发表的电子或纸质权威研究成果相符合、是否有文字拼写或语法错误、图表和数字是否准确、作者是否有这方面的资质。
统计表明,上述样本中54%的博客内容是准确的,这个评价结果也证实了普林斯顿国际调查研究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低质量的博客会浪费读者的时间,他们需要时间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甄别,这将会减低博客的权威性,也会增大博客成为学术交流主体的难度,所以博主在发布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进行严谨的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11]
3.3 时效性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体现信息重要性的因素,既包括信息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信息的客观性、信息的扩展性,也包括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后者正日益成为个人摆脱信息疲劳、提高信息效率的核心因素。
Fogg,B.J.(2002)研究指出:[12]及时更新的网站被认为可靠性更高。本文所提到的时效性主要是指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要,而且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相吻合。[13]根据这个标准,只有51%的博客满足了这种标准。
有学者曾提到,[14]博客中的交流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只要环境允许,博客作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博客的文章进行评价或对评价作出回应,对于学术交流来说,博客这种及时交流特性让更多瞬间的思想火花成为及时的智慧碰撞,对于新思想的诞生有很大意义。
3.4 固定链接的影响
固定链接对学术交流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便于他人长期引用,如果说域名是一个博客在互联网上代表一个人的话,那么固定链接地址就是门牌号码,只有通过固定链接,你才能找到这个人。而学术资源能够永久性保存和利用能保证学术交流长期有效地开展。第二,有利于搜索引擎的搜录,永久链接便于让搜索引擎更好地收录,这样人们在查找的时候更加方便和快捷,为学术交流的及时性提供保证。
但是在固定链接上,只有19%的博客提供了固定链接,这表明很多博客还不是很注重固定链接的使用。
3.5 引用来源的影响
分析显示,样本中只有41%的博客引用或链接至其他新闻的原始来源,这一比例在网络环境下并不高。
注明引用或链接至其原始来源对学术交流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博客的引用功能将全世界无数个博客连接起来,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就别人发表的某篇文章做评论,并通知对方你引用了其文章中的内容,他人在浏览该文章时就可以和你进行交流。这样,博客才不再是孤立的,博客提供的链接越多,信息传播的广度也就越大,那么博客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也就越大。其二,提供链接可以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如果一个作者引用了他人的结果,就应该明确标明结果的出处。我们认为,尊重他人没有发表的成果和思想应该成为科学工作者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共识,否则,学术交流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4 结语
博客的及时性能够积极地鼓励我们展示不同的观点,并提供自由的平台让我们相互交流,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在学术交流中保证电子资源的长久保存,不能标注引用的信息来源,不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那么则会打击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从我们的评价结果来看,博客对学术交流过程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在涉及知识准确性和传承方面有待加强。
博客同样可以看作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作为一个市场,它会有市场的规律:好的博客,好的内容,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内容,终归被人发现,得到认可;而质量低劣的博客则会退出,优胜劣汰的规律和政府的宏观引导将会使博客的质量得到保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博客一定会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为专家学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学术交流渠道和方式。
收稿日期:2007-09-26
标签:博客搜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