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取代全球主义运动思想的渊源_全球化论文

论取代全球主义运动思想的渊源_全球化论文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思想渊源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主义论文,思想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9)01-0040-04

替代全球主义(altermondialism)① 是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的理论概括。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它的最初的名称是反全球化运动,其目标主要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拉美国家制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随之,这个运动逐步扩展到美国和非洲,并在20世纪末达到高潮,其标志是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大量非政府组织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接着,2001年在巴西阿雷格里港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分庭抗礼。2002年在佛罗伦萨召开的欧洲社会论坛期间则举行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游行示威。替代全球主义运动的大量构成要素共同确定了替代全球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1](P48)做为一种崭新的运动思潮,考察其思想渊源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此项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思想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在全球范围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资本扩张到哪里,就把剥削延伸到哪里。今天,伴随着全球化,资本主义已如此普遍,资本主义的矛盾正在以新裂变式的积累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来。由此,随着资本的“全球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及其替代物—共产主义的论断将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可以预见,资本主义发展到其巅峰之日,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到来之时。而且,有朝一日,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代替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才能真正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全人类危机。[2](P85-86)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世人少有的胆识向全世界宣布: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了,因此必将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当时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所替代。160年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尽管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由对立斗争变成了合作和共处,但是,在竞争的自然法则面前,孰优孰劣的问题实际上依然存在。只要将社会主义理解为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那么迟早会有前者代替后者的那一天。[3](P94)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可见,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是对人产生的束缚,承认权威对人的约束,承认精神自由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前提。

二、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作为国家干预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的主张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政策体现出来,成为许多政治家和主流经济学家所推动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方案的基础。在新自由主义的鼓吹者看来,全球化应该就是一个将新自由主义理念推广全球、惠及各地的过程。但是,新自由主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平,它给人们的是失业、贫穷和战乱。所以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新自由主义陷阱的驱使下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却正在走向贫困化和边缘化,而本国环境和资源却日益遭到破坏,民族经济受到全球化的巨大破坏和冲击。[5](P94-95)新自由主义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他们来说是弊大于利,他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到平等的待遇和享受同等的优惠。虽然说在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各自独立的,要遵守相同的国际政治、经济法则,由于西方国家主导了一些国际规则的制定,而这些规则维护的是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承受的是更多的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

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最大限度的追求个人利益,这也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核心。尤其在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资本家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成果,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他们把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对人的束缚不断延伸到其他不发达国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可以说,如果资本主义不放弃以个人私利为首的价值尺度,全球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将得不到保障,人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后果不堪设想。要想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6](P926)就必须放弃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替代全球主义者认为,民族经济要想独立,获得自由发展而不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就必须反对。

三、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影响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思潮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7](P7)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应该倡导的是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不能损害到别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的时代,它曾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被压迫民族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等各种革命、进步力量追求解放的理论源泉。在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中的意识形态利益界定、全球民间社会对当今国际权力体制的挑战、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反科技异化与反霸权主义的行动、边缘文明与核心文明的对话、南北方关于世界秩序的斗争,甚至某些以解放人类为旗帜的暴力运动,均令人感受到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政治影响力。”[7](P14)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呼声和愿望,表达了对全球化加剧的贫富分化、社会分裂、环境破坏、数字鸿沟和资源消耗的不满,要在平等、公正的条件下构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前的“两极”格局已经被多极化格局发展所取代,当今国际关系体系中一些全球性问题正不断呈现在人类面前。这些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南北关系、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人口爆炸与粮食短缺,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一国范围,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必须从全球的整体利益出发,同心协力解决这些只有靠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主义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

以弗兰克等人为代表的传统依附理论认为,随着以核心—外围依附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体系和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阶级分化便逐渐从国家层面转向国际层面,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从总体上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国际资本家阶级,而欠发达国家代表着无产阶级。[8](P135-136)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学说也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的地区和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分别处于全球的“核心”(core)——“边缘”(periphery),前者控制、剥削、压迫和吸纳后者,后者要依附于前者才能“发展”。[9](P85)替代全球主义人士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制造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这两个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充分发展正是以一些落后国家为前提的。发展主义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正是这一矛盾在理论上的折射。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作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扩张的形式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重建第三世界经济,从而创造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第三世界为“边缘”的国际分层体系。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剥削“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从不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发达国家,处于被动、从属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独立自主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附带的后果。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仍存在严重的商业依附、金融依附和技术依附。此理论认为全球化就是一个骗局,第三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悲惨的输家角色,如果任其发展,结果一定是社会结构的全面崩溃。[5](P95)因此,发展中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它们没有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反而成为全球化中的弱势群体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台阶和牺牲品。目前,“全球‘亿万富翁’的总财富相当于23亿最穷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的总收入。”[9](P67)

五、比较优势陷阱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所提出的资源禀赋说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劳动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如果各个国家都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来分工生产相对于他国具有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将获得最大的利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现金的技术优势,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各国应该是出于平等的地位。“但此种理论却认为此种平等是表面上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可以实现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核心的高级生产要素,具有创新、降低成本的功能,可以发展出可以替代日益短缺的初级生产要素的材料和能力,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因此,这一理论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自己总处于不利地位和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指导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5](P96-97)

尤其是跨国公司,他们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试图把资本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推广到全球,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产品加工的工厂和推销商品的市场,并且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攫取了巨额利润。“目前国际贸易是三分天下:即1/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1/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1/3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也就是说,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2/3之多。由此,国际贸易的主角由国家变为跨国公司,常规贸易只占国际贸易的一小部分。目前世界上500家公司控制着75%的全球贸易。”[10](P9)这就造成了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南北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六、民族主义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民族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发达国家从不发达国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同时使不发达国家背上了较沉重的债务负担,有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出现了倒退,民族主义强烈地反对全球化使本国的主权弱化。为了维护本民族利益,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民族主义人士认为在当前应该“强调民族国家具有巨大的潜力。它们认为民族国家是基础,全球交流只是补充,主张推行不同于全球化的新经济模式。要运用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市场重新定位,推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逆转。”[11](P51)2007年4月30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宣布:委内瑞拉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金融机构。查韦斯甚至说,“如果没有基金组织、没有世行,我们的生活会更好。”[12](P72)

民族主义者认为,发达国家主张的全球思维,表面上主张全球共同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都依附在全球化过程中,科学技术发展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为文化广泛而迅速的传播提供了工具和载体。因此,西方国家借此大肆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念、理论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各个民族与少数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失衡,许多国家的特色文化受到威胁,或有消失的可能。[5](P97)

此外,替代全球主义的思想不仅体现于上述几种理论中,而且渗透在国际社会的一些重要文献,从而反映出国家、社会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的逐步认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中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很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13](P8-9)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也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富国和穷国、富人和穷人的鸿沟。”[14]2005年4月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萨米尔·阿明、贝纳德·卡森、沃尔森·贝洛等19名世界知名的进步学者共同起草的《阿雷格里港宣言》,也表达了寻求、改造这个世界的替代政策和主张。[15]

事实上,在上述的理论外,从后现代主义到社群主义,从人权思想到无政府主义、再到和平主义,都不同程度地为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根基。各种思想观念与学说理论交织在一起,从不同方面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分别施以不同的影响,从而赋予运动以各不同的取向,使运动呈现出充满矛盾而又多姿多彩的一面。[16](P104)目前,对于替代全球主义运动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研究人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新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出现,并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当前,“替代全球主义”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关于此问题进行思考的理论家、思想家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更新,对新时代新问题的剖析,体现了他们在适应世界的新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们正在思考的许多问题不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都可能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变革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些小范围的替代模式是形成大规模社会变革的一砖一瓦。在某种意义上,替代全球化的模式已经存在,所需要的是加以充实使其完整,并应用到民族国家乃至更广的世界范围内。”[11](P52)这一运动也表明了人类对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美好世界和构建一个平等、公正、和谐世界的终极关怀,反映了人们在当代社会对于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和感召,从一个全新的伦理视角探寻了如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改造世界,非资本主义的另一个世界前景是什么,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收稿日期:2008-07-05

注释:

① 2007年10月3日至6日,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替代全球主义、反资本主义—为了一种世界政治的选择”、其中两个议题是“替代方案、宣言与空想”。大会认为,“世界进入第三个千年以来,资本主义变本加厉地推行新的奴役和暴力政策。新自由主义把全世界的劳动者置于相互对抗和竞争之中,它吞噬了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妇女运动、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斗争取得的成果,削弱了民族认同感和独立性,用商品化取代了文化的多样性,加速了世界陷入生态灾难的进程。但是新自由主义也遭遇到全球各种各样的反抗,由此产生了一种联合的力量。从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演绎出世界团结的逻辑,这一逻辑赋予国际主义以新的内涵。替代全球主义运动具有普遍意义的口号是:‘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参见:王瑾、赵超:《替代全球主义、反资本主义:一种世界政治的选择—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载《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  

论取代全球主义运动思想的渊源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