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再展望_工资水平论文

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5-0005-08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但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需求结构调整乏力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等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导致我国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陷入多重两难。课题组利用最新发布的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分析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全球经济走势,用CQMM预测2010-2011年宏观经济趋势,模拟近期继续扩张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提高国内劳工工资与本币升值对矫正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不同效果,分析中国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期间的一些重大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尽管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更多的波动,但还没有发现负向的外溢效应在全球水平上扩散到实体经济的迹象。欧元区的金融市场情况有望逐步稳定并改善,金融动荡带来的额外财政调整成本相当于区内GDP的0.5%,后者预计将使2011年欧元区增长速度减缓约0.25个百分点。因此,IMF最新预测(2010年7月8日)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9%和2.7%,欧元区今年的增长预测维持在1.4%,明年的预测由之前的1.5%下调为1.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及美国经济复苏领先于欧洲等原因,2010年前两季度美元对欧元累积升值15.13%。预计2010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持续走弱,到年底将降至1.24的水平。2011年,随着美联储升息预期上升,欧元兑美元将维持走弱趋势。全年持续贬值至1.2的水平。人民币汇率方面,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今年6月21日宣布重启汇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鉴于目前国际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不会大幅度升值。我们假定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0.78%,2011年全年将升值0.6%。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我国今年确定了新增贷款7.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的货币投放目标。一季度实际新增贷款2.6万亿元,占年度新增贷款34.7%,二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在高位上回落,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按照监管层设定的今年全年信贷增量控制在7.5万亿元的目标和季度投放“3∶3∶2∶2”的分布格局,上半年实际新增贷款规模为4.58万亿元,基本符合信贷投放的总量及进度要求。在总量数据层面,上半年M2新增规模与其来源新增信贷和新增外汇占款相加基本吻合,因此,假定下半年新增M2规模4.2万亿元,对应的全年M2增速为18.1%。2011年,随着控制信贷以及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出台,M2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17%左右的目标区间,总体增速保持稳定。

4.一年期贷款利率变化的假定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6月同比上涨2.9%,比5月回落0.2个百分点,大大低于预期,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的逐步消除,货币增速的下行,预计下半年CPI将逐步回落。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总需求的抑制和升值后“利率汇率二元困境”的加剧,年加息可能性不大,我们假定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底的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维持5.31%的现有水平不变。

(二)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2010年中国GDP可增长9.84%,经济持续复苏,但是,2011年由于控制信贷以及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出台,加上翘尾因素的减弱,GDP增长率预计将回落到9%。从各季度增长率看(图1),2010年GDP增长率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走势,到2011年第一季度出现小幅加速,之后有所下滑,至第四季度又出现上扬态势。

图1 不变价GDP及其增长率预测

图2 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鉴于生产者价格下降,以及食品价格止涨回落,物价基本上处于目标可控范围内。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变化先升后降,在第二季度达到3%之后上升趋势开始消失,预计第三季度CPI与第二季度同比变化持平,之后开始小幅回落,全年增幅将为2.68%。2011年前三季度CPI同比变化平稳,基本保持在2%的水平,第四季度小幅上扬,全年预计为2.04%。相对CPI的小幅变化,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和GDP平减指数(P_GDP)则波动比较大。其中,P_I与CPI同比变化趋势相同,2010年、2011年分别将为2.95%、1.31%。P_GDP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出现频繁波动,2010年第二季度同比变化将达到5.58%,第三季度开始急剧下滑,全年为3.2%,至2011第一季度才得以扭转,之后仍会出现波动,但波动幅度趋缓,全年增幅将为2.25%。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回暖。2010年出口将保持正增长,同时,进口因出口回暖也将保持正增长。全年贸易顺差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贸易顺差增长全年将为3.98%,2011年将为12.41%(见表1),其中,出口增速将分别为23.94%、5.78%,进口增速将分别为28.25%、4.62%。模型预测,一般贸易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都将继续恢复增长,但是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有所回落,到2011年下半年则开始回升。2010年,外汇储备增长率将为13.94%,增长速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到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小幅回升。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由于信贷控制以及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进一步出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模型预测:2010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将为14.69%;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为24.54%(见图2)。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为9.5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回落至19.46%(见表2)。

(3)消费增长率的变化预测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方面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出台,居民消费的增长将有限。2010年可比价居民消费总额将增长5.15%,现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24.27%。2011年居民消费总额增速将上升至7.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下降至19.88%(见表2、图3)。

二、政策模拟

针对当前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热点问题,在本次预测中,课题组利用CQMM对投资膨胀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提高劳工工资与本币升值对纠正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效果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政策模拟。

课题组假定区域间的投资竞赛将可能导致投资再度膨胀,假定2011年M2的增速为20%(情景1),通过CQMM模拟新一轮投资扩张的经济结构效应。政策模拟结果表明,如此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仅能使2011年的GDP增长率增加0.84个百分点,但是,政策成本高昂:投资的增长拉动效应急剧下降;同时,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投资占GDP比重继续上升,消费占GDP比重继续下降,通胀风险增强。(见表3)

在目前情况下,到底是提高劳工工资还是本币升值更有利于纠正我国目前的内外不平衡?课题组模拟了劳工工资和本币币值分别上升10%的情况。情景2:假设在2003-2009年期间将工资比历史模拟提高10%;情景3:假设在2003-2009年期间保持与情景2相对单位劳动成本(RULC)一样的下降幅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应升值10%。运用CQMM模拟两种政策对国际贸易平衡与总需求结构的调整效应。结果表明(如表4所示):提高工资水平比本币升值,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纠正外部不平衡,并能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

三、政策建议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未来数年投资膨胀压力甚强,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非易事。因此,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十二五规划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十二五期间,决策当局必须适当控制全国以及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变地方主要领导的考核评估方法来改变他们的政绩观,扭转长期以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各地相互攀比,层层速度加码的惯例。“十二五”的经济增长控制速度,应当低于“十一五”。决策当局必须树立这样的宏观调控思路:当前及今后数年中国只有坚决地把增长速度降下来,才能换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控的基本空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及长期的平稳较快增长创造必要条件。

第二,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但是,当前亟需调整的首先是国民收入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服从国民收入的结构调整。如果认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取代既有的落后产业,那么,势必继续推动已经过高的投资率继续高攀,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构失衡。现在各级政府十分热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是现有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有表现形式,是多年来一直退而不休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变种。我们认为,目前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潜伏着这样的危险。各省市自治区都想办法发展中央部署的那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彼此竞争,争取在本地落地开花结果,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新一拨的产业结构同构化。各级地方政府接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口号,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各自发展本级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家都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长阶段,通常面临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的共性问题,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在市场准入、示范推广、基础设施、政府采购和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市场消费。”结果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泛化,层层政府干预市场、扭曲市场、取代市场、分割市场,如不及时刹车,最后势必导致逆市场化改革的倒退趋势。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从政府主导、以体现政绩为目标的强制增长转向市场主导、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①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将眼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进一步改造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显然,转变政府行为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制度对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协商解决。所有这些,都说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质上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需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够根本地得到解决。

第四,中国存在着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的较大空间,逐步提高劳工工资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目前,逐步提高中国劳工工资的必要性,已为学术界及政府部门基本认可。但是,目前中国有多大空间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当前学界及有关部门比较担心的是提高劳工工资水平,将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在逐步上升,但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在迅速上升,而且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劳动报酬增长速度。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小时劳动报酬增长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喇叭口”形状(见图4)。它使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在劳动报酬提高的同时逐年下滑。

图4 小时报酬与小时劳动生产率(以美元计)

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

但是,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本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动趋势,而且取决于目前在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上,对中国出口产品最具潜在竞争力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目前主要出口商品的主要对象国。在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上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竞争的主要对手是:墨西哥、泰国、菲律宾、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经过计算单位劳动成本(LUC)、相对单位劳动成本(RULC),我们发现,相对于这六个主要出口竞争国,中国的制造业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即使在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增加劳工工资50%,也不过使中国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单位劳动成本持平。如果考虑到提高工资可能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中国在投资的基础设施、国内市场、产业配套等方面对上述六国的比较优势,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在今后一段时期里较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劳工工资水平,中国制造业也不因此完全失去竞争优势。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可以在短期内(比方一年内)提高劳工工资50%,而是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比方“十二五”期间),中国具有逐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较大潜在空间。有些论者由于担心提高劳工工资水平将损害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工工资水平的同时,减免这类企业税负。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害的,因为它忽略了这种政策选择的负面效应。目前恰恰亟需通过提高劳工工资水平,调整长期被严重扭曲的要素比价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和激励机制。

第五,实施民生优先计划,逐步扩大财政对居民的直接转移支付。针对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十二五”规划应当成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施民生优先为主线的规划。针对我国多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劳动者工资增长幅度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的明显竞争优势,提高劳工工资的巨大空间,在“十二五”规划期内逐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劳动工资增长应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形成合理比例,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提高劳工工资上,由政府制定和定期提高最低工资线只不过是保障劳工权益的最后防线。实现劳动工资随着经济发展而合理提高的根本办法是恢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力量对比均衡,工会应当成为劳工合法权益的真正代表,组织劳动者与企业有序地进行劳动报酬集体协商。政府在处理劳资利益矛盾时,应当站在中立的立场进行协调,应当通过立法及严格的执法,保障劳工的劳动权、休息权和发展权,严格限制超时劳动,保障达标的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

实施民生优先计划,必须逐步扩大财政对居民的直接转移支付。实施民生优先计划,适当地增加民生项目投资是必要的,但是,民生项目仅仅是民生优先计划的一部分。需要注意,在目前百姓对政府尚缺乏有效制约条件下,民生项目的民生性,往往难以得到保证,政绩偏好、形象工程等考虑往往冲击了真实的民生需要。在城乡居民实际话语权差距甚大情况下,民生项目投入的城乡差距不容忽视。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改善民生,未必都要表现为项目建设,可以更多地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直接间接地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改善其社会保障条件,减轻居民在住房、社保、教育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我们认为,在目前财政收入增长率不断快于经济增长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率的大背景下,不断扩大每年的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增量用于民生事业,尤其是对居民的转移支付的比例,是有效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途径,是减缓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严重失衡、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政策手段,也是衡量各级政府实行民生优先决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收稿日期:2010-10-20

注释:

①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包容性增长是市场驱动型的增长,是给大多数劳动者带来福利和机会的增长,是有显著减贫效果的增长,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增长。

标签:;  ;  ;  ;  ;  ;  ;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再展望_工资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