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的深沉审视,对现实冷静洞察,对未来辩证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关键在教育。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创新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呢?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树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上课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有一堂课,问题是: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解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x+5×4x或(2+5)4x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本节课的目的。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体,气氛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实现取长补短。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课堂活动,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动力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模式。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另外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视觉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去,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清楚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增强其创新动力的持久性。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论文作者:李焕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生论文; 圆周角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图形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