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用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论文_王发荣,米晓斌,贺琦(通讯作者)

(长庆油田职工医院神经内科 陕西西安 710201)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之中应用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探究针刺+电子生物反馈应用在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治疗时间前后顺序分组纳入,单一组50例患者进行单一针刺治疗,联合组50例则进行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比单一组和联合组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展开分析。结果:治疗四周之后,联合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应用针刺+电子生物反馈,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病;针刺;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026-02

在临床之中,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作为特征,临床需了解患者发病原因,并制定出针对性的科学治理方案,才能保障患者治疗的有效性[1-2]。本文选取2015年—2017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应用在脑血管病患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如下文详述。1.研究资料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5年—2017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进院治疗的时间前后顺序纳入分组,单一组50例患者行单一针刺治疗,联合组50例患者接受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治疗。联合组男女比例为27:23,平均年龄(58.01±5.47)岁。单一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48±6.10)岁。本次研究的患者大多数患者为首次发病,个别患者第二次发病。患者、家长均有所了解,征得患者、家长的同意,并均签署知情书。患者、家属对此次方案等均有所了解,患者依从性良,可按时完成相应的评定,并且可按照研究设计流程、时间完成诊疗项目,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出血性脑梗死者、心脏起搏器者、严重肾脏疾病者、腔隙性脑梗死者、严重骨关节病变者、痴呆者、晕针者、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排除在外。在研究结果上,单一组和联合组可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之后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血压控制、营养神经以及深部静脉血栓等常规处理。单一组50例患者进行单一针刺治疗,应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选择0.3mm×40mm毫针,对针具进行检查,确保施针的安全性。取患者头部运动区、人中、双侧风池、三阴交、百会、太冲、外关以及极泉。风池穴:针向患者喉结,直刺入1.5寸,小幅度捻转。百会穴:向后进行平刺1寸,外关穴0.5寸~1寸直刺,人中穴:向其鼻中隔斜刺0.5寸,雀啄手法,将双眼球湿润作为依据。三阴交穴需要直刺1寸,太冲穴0.5寸直刺,极泉穴时需要避开其腋毛,进针直刺,以上肢出现麻胀感和抽动感为最佳,无需留针。其他的穴位直刺,诸穴针下得气之后,留二十分钟平补平泄,每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五次,连续四周。联合组50例在单一组的基础之上,加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应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系统调至生物正反馈治疗模式,选择自动模式工作。应用浓度为95%的乙醇棉球为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将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贴于混着偏瘫侧上肢的肌腹、下肢胫前肌肌腹,采集电极将其放置在中间,但是电极间不进行接触,选择单向波,频率设置为200Hz,波宽为200s,20秒刺激时间,5秒间歇时间,选择自动触发可调强度模式。治疗师需鼓励患者加强背屈腕关节和踝关节用力,采集最高肌电信号作为基线记录,若患者让肌电信号超出基线,仪器会发出指令,治疗师在不同指令下金鱼提示,若患者自发肌电信超出肌电阈值,仪器会于下一次收缩时自动将阈值调高,治疗的过程之中以患者耐受程度、疲劳程度作为阈值调节的依据,每次治疗时间为二十分钟,每天进行一次,每周7次,一共连续四周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展开分析,Fugle-Meyer评分共100分,低分数越高证实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越佳。BI评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证实患者状态越佳。NBD评分为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总分为45分,分值越高证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加严重。

1.4 统计学研究

本文研究所获取的数据,经系统整理之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如两组数据对比所得的P值小于0.05,则证实,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统计学并无任何意义。

2.结果

治疗四周之后,联合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3.结语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率得以提升,但是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却未能得以解决[3]。脑血管病患者在临床上一般会选用单纯针刺治疗,因为可预防肌肉萎缩,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功能恢复。但是,因为单纯的针刺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联合展开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电子生物反馈可有效的加强刺激模式、反复主动运动训练、肌肉力量以及肌肉协调运动能力训练,仪器经过检测可了解瘫痪肌肉肌电信号,动态设定其阈值,增强收缩力量之后,阈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形成正反馈[5]。本文研究之中,联合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证实,针刺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的避免肌肉失用性萎缩,刺激运动皮质,提升突触效率,促进患侧肢体运动恢复。概而言之,在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应用针刺+电子生物反馈,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樱花,陈樱.针刺结合普罗布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11):2767-2770.

[2]王晓玉.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头皮针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111-112.

[3]张素钊,宁沛,李梅,等.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01):98-102.

[4]傅壬桃.针刺联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加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53例[J].中医研究,2016,29(02):56-58.

[5]胡科,任应国,徐明超.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MCAO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1):50-53.

论文作者:王发荣,米晓斌,贺琦(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针刺、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用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论文_王发荣,米晓斌,贺琦(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