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体论文,双向论文,主体论文,对象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科学实践是在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和发展的,其基本内容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以及它们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有机统一过程和活动。
科学实践是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过程,是实践主体应用科学手段以及主体的智力、智能、智慧变革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的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互动的、物质变换过程和活动。
一
科学实践中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双向化的互动关系,其基本内容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以及它们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有机统一过程和活动。
主体客体化是作为科学实践主体的人,在主客体互相作用中,把自己的需求、目的、愿望、智力、智慧的本质力量外化、物化为现实对象的过程,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反映客体的属性和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活动。
实践主体客体化,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种能动性就是主体的选择、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展现,而这些都是能动地反映活动的表现形式,它们作为能动地反映活动的一个因素或一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主体客体化的内容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其最主要的内容有人的需求、人的机能、人的认识、人的情感、人的审美、人的方法和人的社会等,成为主体客体化系统,具有特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
主体的人的需求,是主体客体化中的目的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为了实现自身需求而产生一定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身的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是说,人有多种需要、多项目的。人的需求多样化,表现为对物质的、精神的和性爱的需求等方面。而不同的人对这些需求又各有具体内容、具体目的和实现目的的具体准则,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实践、创造和评价的过程和动因。但是,就实践过程来说,主体客体化在目的结构上,实质是相同的,即是无论何种具体需求、目的,都是人的主观愿望、理想的表现,所以,主体客体化的起点在于目的结构即需求的具体化、现实化。
主体的人的机能,是主体客体化中的体力结构。社会生活中的人,为了实现自身需要和目的,要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去创造客体,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为了进行认识和实践,从事创造客体的活动,就要发挥人的全方位的作用,就要有相应的适合要求的人体机能和体力结构,使人的认识、实践过程有载体、有依托,是人发挥能动性的基础。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其机能不仅是社会性的,而且是自然性的。人作为自然生物和社会生物的统一体,首先是在自然力造成的前提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体客体化实现的过程要有一定的体力作为基础和条件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把体力结构作为主体客体化过程的内容,还包含着人的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现代人的体力结构和变化是这一过程的展现。
主体的人的认识,是主体客体化中的智能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性的认识活动,是以人所具有的智慧和能力为条件的。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的反映。这一能动性反映过程,又以主体具有的经验、知识、智慧、智能、能力为基本条件,从而指导社会主体在自然、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从事创造和评价活动,并同时在自然、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人的认识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是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人的自身需要、目的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智慧,是以经验、知识、智能为形成序列的,人的能力,是以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为系列内容的。人的智慧既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进到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主体客体化,就是把人的认识——智慧和能力转化为实现自身需求、目的的手段,这是主体客体化的现实表现。
主体的人的情感,是主体客体化中的意志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有血有肉,富于生命、情感、兴趣、意志的社会化了的人。主体客体化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次的认识、实践,以及创造、评价活动,其过程、状况和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是以主体的人的情感——意志结构状况如何为转移的。在人的主体活动中,由于个人的情感——意志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主体客体化过程是必然的。
主体客体化过程的意志结构,是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现实性的优化组合的结果。因此,在主体客体化过程中包括认识、实践活动方式、图式、模式的选择以及造成的结果中,意志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有有作为、为社会作了一定贡献的人莫不如此。
主体的人的审美,是主体客体化的体验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现自身物质的、精神的和性爱的需求、目的活动中,会通过一定的艺术方式去掌握、驾驭主体客体化过程,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一种审美活动和反映。主体的人在审美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现实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自然、社会的活动中,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印记,把自己的审美情趣、愿望、需求和尺度对象化为客体的真、善、美,以满足社会和人的精神需求,这是主体客体化高层次的活动。审美——体验结构是主体客体化过程中意志和情感的交融,是在认识、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
主体的人的方法,是主体客体化中的技巧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为了实现一定目的、需求,体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展示自己的体力和智能,必须有相应的技巧,这是主体客体化过程中方法论——技巧性的结构问题。
在主体客体化过程中,主体要借助认识、实践工具去接受、加工和处理客体信息;以主体需求、目的、愿望、机能、智能等来作为反映活动的基本因素,在反映、认识和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起作用,这就要求社会主体的人要对认识工具、思维工具和实践工具进行选择,这就出现了主体与工具的价值关系即要有良好的技巧结构,以保证社会主体形成优化选择机制,这是贯穿于主体客体化全过程的活动。
社会主体的方法——技巧结构在现实条件下,形成了方法的系列——从经验方法、理性方法、逻辑方法至现代科学方法系列,是方法——技巧结构的现实内容,是主体客体化过程必不可少的。
主体的人的社会,是主体客体化中的规范结构。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以个体为基础结合成共同体——组合成一定的社会群体而进行活动的。主体的人要受社会的规范,要在社会提供的基础、条件和范围内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既受社会的制约,又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实现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是在社会规范基础上进行的。
主体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是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在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客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造成的群体智慧、力量的状态下进行的,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就是单个进行科学实践的人也是如此。
二
客体主体化是实践客体被实践主体认识、把握、改造、提升的过程,就是被实践主体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客体向主体的渗入和转化、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的体现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具有“潜价值”的客体,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其潜在的效用性、规律性、效力性等“价值体”被发现、发掘而向主体性转化的过程。
实践客体主体化是实践主体发挥能动作用的过程,是实践主体客体化的回归,使客体的属性和本质回归于主体的需求和目的之中。所以,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价值向满足主体需求和目的的价值转化。
客体主体化的根本点在于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在实践主体的活动中转化为主体性存在,因而客体主体化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实践主体的作用下,实践客体的价值功能渗入主体,与主体建立了价值关系、为主体所用,形成了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用性结构,客体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二是在实践主体的作用下,实践客体的规律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与主体建立了特定关系,被主体所认识和掌握,有的促使主体的内化过程,所谓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主观世界,包括认识主体自身的有关方面。
三是在实践主体的作用下,实践客体的客观性是在不断被转化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但是,实践客体的无限性、客观性制约着实践主体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有限性和主观性,因此,它迫使或要求实践主体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体的状况。而这种转化永远不会完结,这是客体的无限性决定的。
四是在实践主体的作用下,实践客体作为被认识、掌握的动态系统,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会与主体的知识、智力、智慧和技能发生对应的关系,并以各种存在物的形式而为实践主体的认识、实践和创造活动服务。实践客体的效力结构的主体性存在,是人作为主体创造活动的结晶。
五是在实践主体的作用下,实践客体的直接可感的内容和形式,被主体认识和掌握,被主体利用和消费,被主体提升和储存,它既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主体的需要,又在近期上和长远上不断地满足主体的需要。
三
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是双向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它的特有的机制,这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在进入社会主体所开展的实践活动的领域之列,它们形成了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的过程。但在这种主体和客体的特有的机制中,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过程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的能动过程和实践客体的受动过程,改造过程和被改造过程。所以,双向对象化过程的性质、实质是有所不同的。
实践主体以客体为对象化的过程是能动的改造过程。这种能动性过程,表现在实践主体的需求、目的、情感、愿望对于实践客体的信息、认识工具、思想操作工具的选择上,表现在主体主动地对客体的理解和解释上,主动地向客体输出信息时的特有的内在尺度上。
实践主体的能动过程的实现,是使实践客体的“自在之物”转入“为我之物”。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在其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形成的,这种内在动力决定了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反映的发生、启动、发展以及反映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个能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主体性的印记。所以,双向对象化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过程是其活动的本质所在。
这种能动性过程本质上也就是改造客体的过程,这就是使客体的特性、功能去满足实践主体的需求、目的和愿望的过程,科学实践的本质特点、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本质关系即在于此。
实践客体向主体对象化的过程是受动的、被改造的过程。
这种受动性过程,表现在实践客体是在被实践主体作用下,从自然状态转化和进入被认识、改造的对象。当然,这种变动的结果形成了实践主体改造的客体或创造的新的人工客体,但是,这种改造、创造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而没有创造物质本身。实践客体的可感性、具体性、生动性和完整性,是被实践主体所感知、认识、了解和掌握的,否则,实践客体的这些特性只能是“自在之物”。所以,实践客体的受动过程是与实践主体能动过程相通的同一的过程,虽然是差异的同一,但不可分割是肯定的。
四
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双向对象化是有其根据的。它们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表现了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这种双向对象化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首先是由于社会主体的实践本质所决定的。这是因为,自然客体是在人的实践作用下转为实践客体,是社会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对象,创造了实践的对象。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由于社会主体所具有的意识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体的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现实的存在物,他可以表现自身特有的意识性和能动性。社会主体的人可以有意识、能动地把实践客体作为自己意识对象。社会主体意识性是造成双向对象化的基本条件。
此外是由于社会主体所进行的实践的特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在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相互交换的过程中,它们都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结机制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定和制约,因此,实践主体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实践客体可以通过实践中介实现自身的主体化,从而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而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需求并展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