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实验发展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我国论文,教育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实验获得空前发展,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教育实验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教育实验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时期教育实验由此逐渐形成高潮。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得到全面确立,民主与法制建设将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科技、环境、人口、教育等诸多方面将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教育在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为人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切都将不仅对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将对教育实验的研究内容、研究取向及实验自身的建构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实验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历史性发展。
一、 教育实验在推进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实践表明,教育实验至少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即验证、丰富、深化理论认识,发现真理,寻找规律。二是发展功能,即通过合理、有效的实验措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锻炼师资队伍,推进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决策,等等。教育实验的这些重要功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实验以其特有的功能,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一些迫切问题,打开局面,创立范例;为教育部门的决策作探路先导;也为教育理论的建设提供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注: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 教育实验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为教育科学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讨。通过实验,探索、创造了一系列有利于教育理论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检验、深化和改造了一些国内外已有的教育理论与经验,这些成果对于新时期教育理论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改实践中,大批优秀教育实验成果不断涌现,不少优秀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并形成巨大的影响。许多学校通过走教改实验之路,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中的导向、示范、评价、激励作用日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人们的科研意识和实验意识普遍得到加强。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科研兴校”已成为不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共识。在教育管理与决策方面,教育实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改变传统的管理和决策方式,逐步确立了教育改革及决策过程中科研先行、实验先导的指导方针。例如,近年来国家先后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都曾广泛吸取了一些课程实验的研究成果。这一切表明,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实验的兴起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社会变革发展将更为迅猛,教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开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益将成为发展教育的优先目标。这一系列新的变化既对教育实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实验将越来越广泛地介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未来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越来越依赖经过教育实验检验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普遍应用,靠加班加点拼体力提高成绩的不科学作法将被摒弃;面临日益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教育改革对教育科研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重大教育改革决策及举措的制定将越来越多地吸收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成果;一些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学说的纷争有望通过未来的实验研究得以澄清,而我国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则更离不开教育实验的参与和支持……。总之,在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育实验在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繁荣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显著,教育实验的价值将在更广泛的范围里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二、 素质教育问题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导性课题
80年代末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教育实践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在全面展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一般包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是集以上各种素质的开发、培养于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使发展呈现一种全面和谐的态势的过程。
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基本主张与当前世界范围内人们正努力探索确立21世纪新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指出:“传统的教育观是建筑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载《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报告认为:“学习应当是一个以学习者积极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习应当是积极的,包括组织知识,把这些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载《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并且,“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的行动,创造一个所期望的未来”(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载《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1996年发表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更进一步明确地表达了21世纪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该报告认为:“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报告强调:“要让像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例如记忆、推理能力、想像、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领导者的天然气质等”(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还认为:“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应当说,素质教育的基本主张与21世纪的教育理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人的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强调应当通过教育使人的多方面才能、素质、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素质教育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而且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点。为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各种教育实验,积极探索与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及体制,将成为未来教育实验研究的主导性课题。
三、教育实验的多样化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教育实验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是在近些年的教改实验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实验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实验认识上的丰富多样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实验多维、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特点,反映了实践发展的丰富多样性。在理论认识方面,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实验的起源问题、本质问题、规范问题、评价问题等展开了广泛研讨,形成了各种观点。80年代末期以来,各种观点的争鸣日趋激烈,实验理论界逐渐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例如:在实验的起源上有“双线说”与“单线论”的对立;在实验的界定上有“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的不同划分;在实验的控制上有“宽”与“严”、“强”与“弱”的争论;在实验模式上有整体模式与分析模式的较量;在实验目的上有“求真论”与“至善说”的论战;在实验范式观方面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纷争;在实验评价标准方面则有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交锋;等等。从中不难看出,教育实验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格局已初现端倪。尽管目前许多理论认识不尽一致,但应看到,分歧中隐含着共识,多样中孕育着一致。多样化趋势表明教育实验研究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教育实验的理论建设正在健康地向前推进。在实践发展方面,随着新时期教育实验的恢复、发展与繁荣,各种性质、各种类型、各种内容、各种功能的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教育实验的百花园中生机盎然,繁花似锦。例如:从研究范围看,有单科、单项、多科性、综合性、整体改革实验;从研究性质看,有探索性实验、形成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从研究内容看,既有关于学生自身的实验研究和主体性教育实验、创造教育实验、成功教育实验和愉快教育实验等,又有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因素的实验研究如学制实验、教育管理体制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教法实验等;从研究情境看,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等。可以说,二十年来各种类型的教育实验几乎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教育实践的多样化需求。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多变的社会需求,多元的思维方式,多极的文化价值以及教育实验自身的多维、多类型特征,都将深刻影响教育实验的发展走向和研究格局。在以往研究中已初步形成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理论认识与实践发展两方面,多样化都将作为未来教育实验的基本格局日益显现出来。
四、 探索教育实验自身的规范体系成为教育实验科学化的主要目标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规范,有无自身行之有效的规范,是衡量一项实验活动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教育实验的规范问题始终是广大教育实验工作者关注、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方法论基础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人们对教育实验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规范看法不尽一致。自然科学的经典实验创立了检验假说、主动变革、局部控制、重复验证这样一套操作规范。这套规范引入教育实验领域后对于推进教育实验的客观化、精确化、精密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套规范同时又有把复杂的教育现象机械化、简单化及割裂事实与价值的偏向。教育实验在按着这套规范尝试了一番之后,便开始陷入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实验情境与教育实践、实验变量与非实验变量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困惑之中。教育实验工作者由此逐步认识到,“原有的教育实验理论、若干经典命题以及所谓研究的‘客观性’,其内涵均需重新作出解释,要对原有的教育实验方法论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反思”(注:裴娣娜:《教育实验科学化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教育实验应该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因而也应该有自身特定的研究规范。教育实验需要向自然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学习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其次才是具体的规范与方法。从自然科学实验或心理学实验中简单移植、借鉴一定操作规范的作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实验科学化过程中的规范问题。在这方面,教育实验的正确选择是在向自然科学学习借鉴的同时,从教育实验自身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发展中提炼、产生科学标准,认真寻求能够真正反映教育实验自身规律的“格”,在此基础上构建教育实验自身的规范体系。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本来,教育实验有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的‘格’和‘标准’。它和自然科学实验之间的区别,不是程度、等级的区别,而是性质的区别。”(注:王策三:《加强学习,探索教学实验自己的路子》,载《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期。)这一认识正日益为广大实验工作者所接受。近年来,在探讨教育实验科学化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逐渐形成摆脱对经典自然科学实验的迷信与依赖,探索教育实验自身规范的共识。可以想见,在教育实验不断趋向繁荣的未来,寻求教育实验自身的规范并使之逐步体系化,必将成为教育实验科学化的主要目标。
五、 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教育实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因为如此,在80年代以来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与实验始终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与实验仍将居于重要位置并将以课程现代化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社会行业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其成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对未来学校课程必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经历了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已大大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已不可逆转地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加快课程现代化建设,大力开展课程现代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势在必然。正因为如此,《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在设计未来15年我国课程改革时也明确指出,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载《中国教育报》1996年4月22日。)。
课程现代化涵义广泛,它一般包含了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课程编制方法与技术的现代化、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和课程评价的现代化。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未来学校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建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涉及对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及各门具体学科的开设时间、顺序的系统安排。结构决定功能,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保证学校课程整体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基本前提。经过前几年的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虽有一定调整和改善,但课程结构长期固有的单一性、划一性等根本性弊端并未得到彻底改变,适应素质教育目标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课程结构远未建立起来。因此,在面向未来的改革中,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改变单一的学科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效增加各种课程成分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与劳动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使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进而在各类课程比例适当、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课程内容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对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迫切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看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摒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其中包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这一切,对教育发展及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发展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文化观、文明观相适应。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理论、知识、观念及其它相关内容,也必然要逐步融入学校课程的内容体系之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则对学校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更全面的要求。一个现代乃至未来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求都应在学校课程内容体系中有所体现。在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更新课程内容不仅指要及时吸收各类新的知识性内容,同时更意味着要注重不断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在这些方面,未来的教育实验都将大有可为,发挥重大作用。
六、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机制将逐步发育健全起来, 教育实验开始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教育实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有效地组织管理,是实验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既指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对具体实验课题的设计、实施、总结诸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也指负有行政职责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对其辖区内所开展的教育实验的宏观调控、组织与管理。教育实验组织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实验选题、实验人员、实验经费、实验资料、成果鉴定与推广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组织管理。
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与教育实验有关的专门组织机构相继建立(如全国最大的教育实验学术组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正式成立,其它一些教育实验的学术组织相继筹建,许多中小学设置了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组织管理工作的科研室或教科室,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工作,一批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实验管理模式,如四川省、湖北省部分地区的管理模式崭露头角。在丰富的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实践中,一种以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导向、经费支持,教育科研部门课题发布、审批及成果鉴定、推广,实验学校课题实施、人员管理与培训等为特征的实验的组织管理机制正在初步发育、形成。这一切标志着我国教育实验正在摆脱自发状态,开始进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有序发展阶段。“九五”期间,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指南将中小学教育实验列为规划的重点,对未来中小学教改实验课题的分布、研究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地方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制定的科研规划对各地教育实验的选题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相信,随着教育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化,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机制必将在教改实验繁荣发展的丰厚土壤中逐步发育健全起来,我国教育实验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将日臻有序、科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