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_马永霞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_马永霞

——以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为例

马永霞 聊城大学2014级在职研究生 252000;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255000

摘 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调整。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 国家课程 教学设计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但随着学校生源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2.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按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心进行备课,可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动脑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落实。久而久之,多数教师又回到了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

3.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来看。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差,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严重考验。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的历史学科,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本学科内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体现较少。

所以,要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能,必须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质等,再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课程特色。

三、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成功的教学往往来源于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校本化设计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所以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资源及学生的学情进行校本化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校本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将学校的教学哲学思想、办学目标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融合在一起。我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自我人格健康成长的现象。并且,对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历史成绩一直偏低,许多学生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无法一次性考过。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后,我们结合学校提出“强化责任、勇于创新、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特色高中、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以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为人生的预备教育”的办学思想,确定了我校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包括:

(1)以学业水平考试为标尺,以降低教材难度、减少内容总量为原则制定课程目标。我校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能顺利拿到高中毕业证,而学习特长的学生,只要高考时总分达到350左右就能考入本科学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以高考题的难度来进行授课(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否则学生领悟不了基本知识和规律,更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2)三维目标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突显人文学科的教育优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长比学会学习更重要。针对我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更应重视育人的重要性。人文学科的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必须意识到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课时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语言表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这样学生在实际中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2.教学内容的校本化。新课标要求教材是按照文明史观和专题模块编排的,这种设计理念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它打破了原有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特别是我校学生初中历史通史掌握得较差,就更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因此,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瘦身”处理。历史知识浩瀚繁杂,基于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依据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和近几年高考突出主干知识考察的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缩减处理。历史教研组集体编制“学业水平考试双向细目表”和“近五年高考双向细目表”,分别为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教学内容选择提供瘦身依据。对于高频考点,教师重点关注,对于考试较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滤过不讲,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掌握效果。

(2)对教材内容进行“补漏”处理。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阶段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补漏方式。高一高二年级,主要通过“时间轴”建立通史体系,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教学之初,教师先画出本单元涉及到的断代史的时间轴,并在相应时间的上方或下方标出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事件或表现。通过此方法,让学生了解通史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初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高三年级,因我校特长生有近半年的时间都在学专业,真正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只有3个月多,所以从复习开始就直接对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打破模块界限,既节省教学时间,也能减少一些无效劳动。

(3)教学内容的“潮流化”处理。国家教材的更新速度是比较慢的,往往存在旧的观点和内容。而现在对学生的考察却利用新事件、新思想、新研究来出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跟上社会变更的潮流,并及时地把与高中历史内容有关的变化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改变“历史课古板陈旧”的看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适应力,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基。

3.教学资源的校本化。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教学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国家课程开发和利用涉及的历史课程资源,主要照顾基础性和共同性,但忽略了具体性和差异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校内外环境、周边社区、教师和学生自身以及信息化技术平台中寻找适应本校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中,我校历史教师遵守以下策略:

(1)首选历史影像资料作为展示相关知识点的资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的直观性。历史影像资料,既包括真实的历史记录、录音,也包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两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内容科学可信,可直接展现某段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后者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再加工再创造,会有一定戏说的性质,可通过让学生寻找“符合历史的信息”或“违背历史的信息”的方式使用。

(2)关注乡土资源,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校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觉得历史“枯燥、没意思、远离生活”,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我校周边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比如古代手工业的辉煌代表——陶瓷、丝绸,明清文化的代表——聊斋小说和俚曲,民族工业的缩影——矿务局,近代列强入侵的标志——西山公园的建筑,等等。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通过学生对这些乡土资源的了解和感悟,可以体会历史对周边生活中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课程资源。我校为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已建成了云存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班级里的云存储设备到平台里查阅教师提供的资源,也可以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学生带手机到校的现象已屡禁不止,我组教师集体设计了“淄博十中历史微信平台”,在微信平台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设计了相应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手机在历史课上或课外闲暇时间查看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业,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4)充分调动老师建设微课程资源库。现代社会已进入“微”时代,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翻转课堂,建设微课程的趋势。我组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将每课中的重难点知识录制微课程,编制了微课程学习目录,并制作成了相应的链接,学生可随时点击观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教学流程的校本化。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教学流程的校本化实践,主要包括六个操作环节:

(1)激趣启动,明确目标。

(2)补偿学习,导引诱思。

(3)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4)展示交流,互动提升。

(5)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6)拓展应用,布置预习。

其中“补偿教学”是为我校所独有的,符合我校学情的教学环节。我校“学困生”较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及学习品质较差,许多知识存在结构性缺失。为使他们能在学习中跟上教学进度,教师进行了补偿教学,达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掌握,并与后面的学习实现平滑过渡、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除了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外,还涉及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学生评价方式的校本化等多方面。我校高中历史组通过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促使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执教能力的提升,促使了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推进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生的生命共长。

论文作者:马永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_马永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