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教育建筑创作已经逐步脱离了传统单一模式,向着更加自由、灵活、符合学生人性需求的方向发展。由于教育建筑的设计与其他建筑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建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精神的环境,随着近几年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学院均加快了扩招的步伐,校园环境建设也随之加快发展,教育建筑设计是整个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就这个课题展开分析,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生态
引言
当下教育建筑大致分为两类,教育局自主建设的公立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半公立学校。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整个城市空间被压缩,教育建筑空间也被压缩得异常可怜,而教育建筑的设计往往也因为业主的利益需求被无限地功利化,呆板化。传统的学校建筑已经渐渐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使用率,创新性教育建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当前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设计呆板化、功利化的问题,不管是其时代性还是其实用性上,均远远滞后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对于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理念的研究势在必行。
1 传统的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局限性
就常规教学建筑设计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房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单一、呆板[1];而现代创新式教育模式则往往要求加强公共交往空间,甚至更多以开放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创新性次的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因此,公共场所和空间的缺失必然制约着现代教育的整体提升。
2 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协调统一布局原则
具体包含以下四点:①既要考虑与周边环境、原有建筑的协调统一,还要形成教育建筑的特质。②既要考虑民族特征、时代精神,也要考虑建筑的文化内涵,教育赋予其的精神特质。③既要考虑其功能设计,也要考虑其装修设计,做到内外一致,协调统一。④对于原有建筑环境的保护。比如有的学校将教室放置在玻璃窗层,课后师生们凭窗远眺,就可以看到树木花草、宜人的水景以及大片绿地,必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
2.2 使用功能的原则
一个教育建筑包含的内容较多,有大大小小的教室、行政办公区域、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机房、校舍等等,对于创新性建筑类型来说,有中心建筑、有裙房等等区分。就整个建筑布局来说,有平面对称型、有非对称型的,就建筑物内部来说,有领导办公室设置、卫生间设置、会议室设计、楼梯间、出入安全出口、电梯等等,这样分布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以后教育建筑的使用功能。
2.3 体现教育文化内涵
每个学校均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也称之为文化特质,如果能在建筑中体现其特质将是建筑设计的较高境界,这需要设计人员付出心血加以精雕细刻和文化构思,比如对于理工类大学,就要将其阳刚之气设计出来,让其文化特质与工业特质结合起来,相应的建筑设计就应该以有力度的线条为主,棱角分明,尽量减少曲面和曲线的设计风格,在外部设计中,装修颜色也应以大气稳重色调为主,比如灰色金属面砖就能较好的体现“工业味道”,此外、黑色、灰色以及白色均能营造出一种雄伟坚强、奋发向上的理工科大学建筑的风格。在其内部设计中,也应该以高大的入门大厅设计为主,以高大的柱子为支撑,呈现出宏伟的气魄,墙壁应以花岗岩为主,给人以厚重之感。
3 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3.1 建筑内部公共“灰色”空间营造
其主要内容为建筑内部的公共灰空间。内部公共空间是师生们最直接有效、便捷舒适的交往场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将传统教育建筑纯粹的“交通空间”走廊扩大设计,形成放大集中公共空间,让师生可以停留休憩并且交流探讨。师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可以不经意地碰面、聊天。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大家庭,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容纳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活动。为满足上述效果,除必备有足够面积的公共空间之外,尚应保证其有充足的采光,和舒适的空间形态。其次,在功能组团间适当的布置开敞间隙空间,保证师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这些空隙空间,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外进行适当放松休憩。课堂上尚未结束的讨论也可以在此继续;同时,这些“静态”空隙可以与“动态”的连廓相连,形成点、线、面的公共空间网络,使学生的活动轨迹在此形成“回旋”和“滞留”,为交往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
3.2注重建筑外部开敞空间营造
优美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形象能陶冶人的情智,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校园环境对学生潜在的影响很重要。现代校园建筑中,师生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加大,使公共外部空间的设计更具积极性。校园建筑应考虑一定的公共交流场所,景观庭院、功能连廊、建筑平台等公共空间元素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活动组织统一起来。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剩余空间,而是积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建筑空间。然而多空间诉求往往和紧张集约的用地相矛盾。这就需要设计者在把握场地制约条件的同时合理的规划,同时巧妙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尽可能多地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外部校园空间。如有的小学将教学楼主体设计成环状,内部空间集中成为学校运动操场,屋顶设计成环形跑道,巧妙地回应了用地局限的制约因素,使之成为设计的一大亮点。
3.3 注重教育空间的横向拓展
创新性建筑设计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因为建筑设计必须主要为教学服务,这一核心必须始终遵循,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一些先进城市已经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数理化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更为宽泛,学习方式也更为灵活多样,比如有的学校实行“走班制”,有的学校除了正常学习,还设置了大量的业余小组,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劳动技能班,培养动手能力,有的学校还设置了模拟法庭、音乐厅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要求建筑设计从原来的空间50m2的空间扩展到130m2左右,更加灵活教育空间安排,比如一半可以设置为教学区域,一半则设计为操作试验区域,老师的办公室可以与学生一起,一个教室承担了多种功能。一些学校采取灵活布置教室空间的方式,较好的实现了空间的可变性,破除原有阵列式的课桌排列,规则的排列必定造成空间的浪费,必须装换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比如采取较为轻型、组合型的桌椅,更加便于布局的转换,也更加适应多样化的小组讨论和教育模式,常规情况下,空间还可以进行隔断独立,实现互不干扰,需要时可以进行联通,便于相互交流。
3.4 注重贯穿生态设计理念
创新性教育建筑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居住学习的,其本质属性,即舒适性,应当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它既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环境,减少对于自然的索取,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被设计师所忽视,设计师往往会为了表面工程,而忽视了其本质属性。因此,应该考虑将现代生态技术较好的应用到普通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中去。
3.5 对于公共设施实施分散布置,提高其使用率
传统我国的中小学校校园设计,比较强调功能的区分,一个校区设计往往会区分为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公共设施区等等,这种设计方式格局鲜明,但也会造成诸如体育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利用率低下,所以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以公共活动空间为核心来设计创新性教育建筑,没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科学拆分,在整个区域内实施分散配置,以方便学生使用为根本,比如图书馆要与读书角较好的结合起来,还可以在各个教室内设立阅览区等等,这些都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 结语
教育建筑不应该仅仅只是功能容器,它担负着以教育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它应具有特定的气质[1]。创新性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不仅能创造美好的建筑空间体验,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老师间的互动交往,优化教学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会对当下教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教育建筑设计本身,不仅要适应整体教育的发展,更要以创新的设计带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不断朝着人性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歆,杨晓川,汤朝辉.国际学校对国内中小学教育建设设计的启示[J].城市建筑,2017,03.
[2]王芳.教育建筑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3(20).
[3]裴宇,刘石磊.论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科技与企业,2013,09.
[4]刘徐美.基础教育建筑设计模式浅谈[J].门窗,2013,05.
论文作者:付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学校论文; 性教育论文; 传统论文; 模式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