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丰
(大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吉林 大安 131300)
【关键词】 口疮;辨证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11-02
口疮,又名疳疮、蝶毒、口破、口疡、口疳、口疽,以青少年为多见,部分成反复发作之势。一般可自行恢复,甚者延月逾年。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色红作痛,口舌糜烂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角两侧,称燕口疮。患儿多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一般预后良好。如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应用中医辨证加减治疗172例小儿口疮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诊治的172例小儿口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有齿龈上颚、舌体、两颊等处溃疡或疱疹,疼痛流涎,拒食或纳差,部分伴发热,部分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研究对象中,男80例,女92例;年龄在1岁以下者12例,2~4岁者126例,4岁以上者34例;辨证为3种类型,风热成脾型78例,心火上炎型56例,虚火上浮型38例。3类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情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辨证分型和治疗
根据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和辩证施治。
1.2.1风热乘脾型
证见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重则满口糜烂,周围鲜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多有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
辨证加减:发热不退者加柴胡、黄芩、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
1.2.2心火上炎型
证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加减: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
1.2.3虚火上浮型
证见口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瘦颧红,口干不渴。舌质红,苔少或剥脱,脉细数,指纹紫。
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辨证加减:脾阴不足者加石斛、沙参。
以上患儿均在辨证后给予中草药煎汤口服,20~30ml,日2~3次,3~5天为1个疗程。
汤药喂服困难者,给予中成药口服。风热乘脾者给予牛黄解毒片1~2片/次,日3次口服;心火上炎者给予小儿化毒散0.6g/次(3岁以下0.3g),日2次口服,日2次。虚火上浮者给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3g/次,日3次口服。
治疗期间注意口腔卫生,不食辛辣炙烤食物,每日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3~4次,必要时涂敷少量冰硼散于患处。高热患儿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1.3统计方法
计算各种类型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3种类型患儿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儿经辨证施治均取得较好疗效。风热乘脾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7%;心火上炎型患儿中,治愈5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2%;虚火上浮型患儿中,治愈3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总有效率达98.1%,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3种类型小儿口疮患儿的疗效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小儿口疮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1]。故《圣济总录•小儿口疮》说:“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生口疮。”
口疮之治应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热甚者清热为主,除湿通络辅之;湿盛者除湿为主,温经通络辅之;阴虚养阴,活血养血辅之;气虚者益气,壮阳扶正辅之。辨证中药、针灸、气功综合治疗。明•张景岳曰:“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徙薪饮主之;火之甚者,宜凉膈散、玄参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又曰:“若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又曰:“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宜理阴煎、理中汤之类反治之,或用官桂含咽亦可”。同时提出针刺廉泉、金津、王液、天突、少商治口疮,针药并施。
笔者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实证予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并结合口腔局部外治及口腔护理取得明确疗效。本病在辨证上,一要辨虚实,二要辨脏腑。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等辨证分为风热乘脾型、心火上炎型和虚火上浮型。
风热乘脾型方用银翘散加减,以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疏风散郁火,黄芩、升麻清脾泄热,竹叶、芦根清心除烦。发热不退者加柴胡、黄芩、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泻火。
心火上炎型方用泻心导赤散加减,以黄连泻心火,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热,通草导热下行。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以利尿泄热,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虚火上浮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以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原。脾阴不足者加石斛、沙参以养脾生津。
患儿经辨证施治均取得较好疗效,其中风热乘脾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7%;心火上炎型患儿中,治愈5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2%;虚火上浮型患儿中,治愈3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总有效率达98.1%,3种类型小儿口疮患儿的疗效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辨证分型及其辨证加减治疗的效果较为可靠。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效果较为满意,既减轻了患儿痛苦又经济实惠,降低了疾病负担,为患儿和家长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玉.小儿口疮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1.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于海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口疮论文; 患儿论文; 虚火论文; 有效率论文; 心火论文; 小儿论文; 加减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