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关觉:谢灵运山水美学变迁解读_谢灵运论文

郑关觉:谢灵运山水美学变迁解读_谢灵运论文

贞观厥美——谢灵运山水审美易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贞观论文,易学论文,山水论文,谢灵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14)04-0063-05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谢灵运出生在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上虞市),他在刘宋时期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文章之美,江左莫逮”①,被后人尊为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山水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周易》经传中的文辞,明人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讲:“谢灵运出而《易》辞、《庄》语,无所不为用矣。剪裁之妙,千古为宗。”②近人黄节先生在《谢康乐诗注》序中讲:“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其所寄怀,每寓本事,说山水则苞名理。”③《周易》经传中不仅具有山、林、泉、泽、湖等丰富的自然物象的引用与比喻,而且具有丰富的自然山水审美意象,谢灵运运用《周易》爻辞来描述自然景象,《周易》典籍中山水之象描述成为诗人山水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例如谢灵运在《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中写道:“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④诗人引用《解》卦《彖传》描述的万物当春之际“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的景象,和《升》卦的《象传》描述春天“地中生木”的状态,表达山中春天万物复苏时所显现出的勃勃生机:“初篁包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谢灵运集》,第76页)他在《富春渚》中写道:“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谢灵运集》,第32页)诗人取《坎》卦的《象传》所讲的“水洊至”的流水叠连而至,形成“重重险陷”之象,描述“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谢灵运集》,第32页)的富春江水流过渚洲的险象。

      谢灵运隐居始宁期间,他的文学才性和山水之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交融,“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宋书》,第1754页)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认为山水诗文的创作是“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书》,第1770页)的结果,“贞观厥美”就是以合乎天地之正道的审美心态赏会山水,“贞”观山水成为谢灵运山水审美的基点。本文将“贞观厥美”作为对谢灵运山水诗文研究的切入点,探索《周易》对谢灵运山水审美的内在影响。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贞”具有占问、卜筮之意,卜筮的目的是预测事情发展趋势,“《易经》的占筮已不是简单自发的、单纯经验性的占卜”⑤,“而是从中开发出宇宙观和本体论”(《易学本体论》,第218页),这是“万物资始”和“万物资生”之“正”道,是卜筮追求的目标。因此,刘大钧、林忠军先生认为:“贞,一正固;一占问”⑥,而贞的其它释义如“诚”、“固”、“真”等,都可由“贞”的“占卜”、“正固”二义引申出来。

      在谢灵运山水诗文中多次出现“贞”,如: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过始宁墅》)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登永嘉绿嶂山诗》)

      盛明荡氛昏,贞休康屯邅。(《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山居赋》)

      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山居赋》)

      咸自得以穷年,眇贞思于所遗。(《山居赋》)

      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述祖德》)

      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山居赋》)

      谢灵运诗句中的“贞”主要有“正”、“固”、“占卜”等意思。首先,“贞坚”、“贞休”、“贞观”、“贞思”的“贞”为“正”义,诗人效法“便物各得其正”⑦,以天地之道观生命的价值和山水的意义。如“咸自得以穷年,眇贞思于所遗”(《宋书》,第1771页),诗人有感于隐士的言行,以自得为生命目标,认真观察思考他们的言行事迹。其次,“贞林”、“贞脆”的“贞”是物之“固”义,“贞脆”之“贞”与“脆”相对应,有“固”义,说明山中植物的本性——坚韧之性。“贞林”之“贞”说明婆罗树冬夏不凋的本性——坚固之性,以此喻指佛祖讲法场所,表达心系西方净土之意。再次,“履二美贞吉”(《谢灵运集》,第38页)则是诗人借用《履卦》九二爻辞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表达自己隐居的意愿,此处的“贞”应是占卜的意思。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认为:“研精静虑,贞观厥美。”《系辞》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陆绩注:“言天地正,可以观瞻为道也。”⑧屈万里先生在《读易三种》中讲:“贾子《道术篇》曰:‘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据此贞即真。”(《周易经传白话解》,第297页)“贞”与伪相对,“贞”有“真”义。刘大钧和林忠军先生补证:“古‘贞’、‘正’互假,‘直’、‘正’互通。”(《周易经传白话解》,第297页)故天地之道,以“正”而能观瞻(《周易经传白话解》,第298页),谢灵运以此作为“贞观厥美”审美的哲学基础。

      谢灵运以诗人天赋的山水之“正”观天地万物,感通山水蕴含的天地之“正”道,完整地体验山水之“真”,以此体现山水之美、林泉之志。钟嵘在《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条记载:

      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⑨

      钟嵘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文中的文辞富艳,是经过精研和静虑而得。谢灵运着力刻画山水等自然物象,“内无乏思,外无遗物”,更多的是表现山水之质,展示“高洁”之志,正是“贞观厥美”的创作结果,即以一种正常的状态和正直的心态体现天地之正道。由此,“贞观厥美”成为谢灵运山水诗文创作的原点,山水成为其“贞”观天地之道在山水审美领域的体现。

      谢灵运认为达到“贞”观山水之美,就要抛弃情欲,放弃世俗事物,排除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进入纯净而无杂念的审美状态,以此原山水之大美。他在《述祖德》诗中描述先祖谢玄隐居车骑山:“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谢灵运集》,第118页)谢灵运在《田南树园激流植楥》中写道:“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谢灵运集》,第73页),他认为减少欲望,做事情顺性而为,才有可能达到以“贞”观物。山中环境清幽、寂静,与外界环境隔绝,谢灵运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审美主体进入摆脱物虑的审美状态。因此,他在《山居赋》中讲:“清虚寂寞,实是得道之所也。”(《宋书》,第1764页)他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写道:“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集》,第71页)谢灵运以虚静、恬淡的心态观赏山水,“山水含清晖”(《谢灵运集》,第71页),以至“游子澹忘归”(《谢灵运集》,第71页),进入一种不以外物所羁、身心自由的审美境界。可见,谢灵运的“贞”观,前提是抛开世情、舍弃尘物,以避免尘世蒙蔽诗人的纯净、正大的心灵,还原真实的自我,由此达到的一种空明的心境,借此得以显现天地之正道。自然山水便以清新自然之态,活泼生动地呈现在诗人的眼前。

      其次,谢灵运在“贞观丘壑美”的审美方式观照下,山水细致而精确,使得其山水诗文具有“极貌以写物”的审美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讲: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⑩

      文中所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正是谢灵运的以“贞”观物的真实写照,他在始宁庄园中“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宋书》,第1764页),可见,谢诗直接源自生活体验和感受,“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注》,第24页)。他在《山居赋》中写山居西面的山水景色:“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宋书》,第1758页)他在自注中写道:

      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宋书》,第1758页)

      由此可见,山居西向近处的山水景色,如临江竹林、赤色涧壁、山高月隐、鸟集柯鸣等都是谢灵运在庄园行游中所见和所感,都是对山居景色的真实描写。

      谢灵运的“贞”观山水,以至“曲写毫芥”(《文心雕龙今译》,第417页),不是以形似为目的,而是为了尽物性,尽物性而后代山水立言,还山水以“自然”。他在《山居赋》中对植物的观察:“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宋书》,第1762页)他在自注中讲:

      二箭,一者苦箭,大叶;一者笄箭,细叶。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水竹,依水生,甚细密,吴中以为宅援。石竹,本科丛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属,细者无箐之流也。(《宋书》,第1762页)

      谢灵运对山中竹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非常熟悉,他以自然植物为师,细察其状貌,尽竹之性。谢灵运通过对竹子长期细致的观察研究,对竹子的物性有一定的了解,他描写的竹子真实、生动:“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云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宋书》,第1761页)竹林繁茂荫蔽,幽深而静谧。清晨竹林含露吐雾,凄凉阴翳,风振竹林,竹生清气,使人有气清之感。潭水岸边圆润碧绿之竹,倒映在碧水之中,更加显现出翠竹的挺拔秀丽,水与竹相映成趣,虚实一体,引人遐想,给人丰富的感受。谢灵运对山中动物活动的观察也是“贞”观的结果:“晨凫朝集,时鷮山梁。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荑生归北,霜降客南。接响云汉,侣宿江潭。”(《宋书》,第1763页)野鸭待晨而飞,鷮雉适时而立。大雁荑生之时回归北方,霜降之后迁徙南方。山中飞禽应时而动,这些关于动物生活规律的细微观察,以了解动物的生命规律,与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其十四)诗句中,追求玄远之意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再次,谢灵运“贞”观山水,是一种在不同时空下的全方位的观物方法。谢灵运在春夏秋冬、晨昏昼夜、晴雨雪雾等不同的时间和气候条件下观察山水,他在《山居赋》中讲:“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宋书》,第1764页)因此他笔下的林泉山石皆是真实、生动的。谢灵运的山水之游通常是朝发夕归,有时也“裹粮杖轻策”,经旬不归。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描述山中水景的春秋朔望之盛美:“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激雷崩,飞流洒漾。”(《宋书》,第1759页)山泉春天“温泉”涌出,形成涓涓细流,秋天“寒波”奔涌,形成汹涌山溪。谢灵运在时空的流变中观察山水,对山水的体验是完整的,以此达到“贞”观的目的。

      魏明帝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11)立论,王弼在《老子·四十章注》中讲:“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12)王弼的“有”是指有形有名的“物”,“无”是“未形无名”的“道”,“有”、“无”之间是“本末”、“体用”的关系:“有”以“无”为本,本体之“无”是现象之“有”存在的依据,对现象之“有”完整意义上的把握只有通过返回“无”才能实现。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讲: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王弼集校释》,第609页)

      王弼依据卦意、卦象和卦爻辞的关系,在“立象以尽意”的基础上,建立言、象之间的关系:“言者,明象者也。”他在言、意之间引入象,将言、意联系起来,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可见,“象”是言、意之间的连接点,将言、象、意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最终可推出“言可尽意”的结果。那么,如何得意?得意在“忘”。在王弼看来,忘象才能得意,得意必然忘象。言、象都是用来表“意”的工具。立言、立象,都是为了尽意,尽意后则言、象皆可忘。为得“意”而产生“忘”的美学,即由象入而不滞于象,通过忘象而得“意”。“忘”,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由此魏晋士人便“忘”入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因此,王弼“以无为本”的玄远之学,轻忽具体迹象而注重本体,主张“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不仅“脱离汉代宇宙之论而留连于存存本本之真”(13),而且意味着魏晋士人审美意趣由质实的物理向空灵的精神转变,“俱向空灵清言方面开发其心灵”(《魏晋玄学论稿》,第38页),达到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由此开出“无”的美学。

      这种“无”的美学,过分重“意”,而出现轻“象”的趋势,由此造成轻视对物象的观察,从而流于空疏的弊端。魏晋名士优游于山水之间,他们发现了山水的灵趣,山水安顿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玄对山水”(14),追求山水之道,忽略山水之形,造成山水玄学化。山水的玄化,使得山水由具象而抽象,玄化的山水不是原本的山水,山水只是“意”之象。

      谢灵运的“贞观厥美”是玄化山水的一种转变,他注重对山水等自然物象的深入仔细地观察,极尽物性,试图还原山水之真实,进而本真地反映出自然之性,将玄言诗描述景物空疏的转变为山水之真实“自然”,以体现山水之“贞”。曹道衡、沈玉成先生指出:

      如果说,谢灵运以前的庾阐、孙绰、许询的诗作中山水依附于玄言,那么,在谢灵运的诗作中则是玄言依附于山水。”(15)

      谢灵运以“贞”观山水的审美方式,赏会山水之美,体会山水之道,以此会通生命之性。山水之美不仅满足诗人的耳目之娱,还激发出诗人的生命活力,诗人将生命融入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纯净、精神愉悦的山水之乐。

      ①[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4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②[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1页。

      ③黄节《〈谢康乐诗注〉序》,载《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页。

      ④李云富《谢灵运集》,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76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⑤[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⑥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⑦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98页。

      ⑧[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17页。

      ⑨[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2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⑩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11)[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14页。

      (1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1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14)[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仕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27页。

      (15)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标签:;  ;  ;  ;  

郑关觉:谢灵运山水美学变迁解读_谢灵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