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生子女的优点或缺点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造成的。要教育好独生子女,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学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把孩子当作教育的对象。
孩子刚生下来是不知道任何行为规则的,后来知道哪些事可行,哪些不可行,应该怎么做,全靠成人的灌输与指点。比如孩子不顾飞驰的汽车横穿马路,家长不制止,会酿成车祸;孩子欲摸电源,成人不阻拦,他会触电而亡;孩子打人、骂人取乐,成人不批评,他便认为自己能干,成为满口粗话、行为粗野的人。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晓得好歹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并不是所有的树长大都自然直,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树,并给予必要的修整,才会成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靠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才能形成。不教孩子做人,他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
在有些家庭中,孩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满足其要求,便耍泼、胡闹。例如孩子挑食,全家人跑遍菜场,为他买来喜爱的食物。吃饭时他要玩够了再吃,全家人只好饿着肚子等他。这样,孩子以为挑食理所应当,吃饭时间可凭兴趣安排,他在家可以主宰一切。这些孩子的愿望要求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管正确与否、有害无益,也不管条件允许不允许,只要想做的事非做不可。随年龄增长,父母想管也管不住了,孩子成了家里的暴君,行为举止没有分寸。所以,家长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害了国家。家长应该为孩子建立必要的家规。
二、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对独生子女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易形成“独僻”,好吃的好穿的只能让他一人享用,别人碰不得。有的家长吃了一筷子孩子爱吃的菜,孩子气得甩了饭碗;有的家长穿件新衣服,孩子便嫉妒吵闹,非得给他买一件不可。这样的孩子,长大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对父母不孝,对同志冷酷,更谈不上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了。
应该让孩子懂得分享。比如吃糖果、点心,父母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让孩子一人享用,使孩子认识到,这些东西不仅他一人能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可以吃。饭桌上有好菜,父母即使有让孩子之心,也不该说“这个菜是专门烧给明明吃的,其他人不准吃,”以免强化他的独食心理。
平时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爸爸未下班,让孩子和家里人一起等爸爸回来后再开饭;妈妈蹲着干活,叫孩子递张凳子给妈妈;奶奶生病了,让他给奶奶端茶、送药、倒痰盂;楼上邻居的衣服掉下来,叫孩子送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孩子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同情关心别人。
三、教育孩子懂得节约。
家庭用钱应该有计划,任意挥霍,再多的钱也能花光,何况绝大多数家庭月工资几百元,不计划开支,是支撑不到月底的。有的父母省吃少穿,对孩子物质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吃要最高档的,穿要最时髦的,久而久之,孩子不知节俭为何物,看到什么好,就要买什么了。随年龄增长,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父母难以承受,有的孩子为赶时髦,甚至走上偷窃道路。
父母应让孩子了解家中的收支情况,每月要买什么急需物品,可以让孩子知道。例如妈妈说:“这个月买个电热器,大家就不能买衣服了。”家中想买贵重物品(如彩电、录相机、摩托车等),应告诉孩子这些物品价格多少,相当于父母几个月的工资,家中每月储存多少钱,需要储蓄几个月才能买回。这种教育,可使孩子明白一个事实:买东西不能心血来潮,要拣急需的买。不储蓄,家庭建设搞不好。
四、实事求是分析孩子能力。
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才。期望是有信心的等待,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是对孩子的信任,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但是家长期望水平必须适当:期望过低,“只要混张毕业文凭就行了”,孩子没有动力,对自己放松要求,自暴自弃;期望过高,要求孩子考试必须班级前五名,孩子尽到努力,仍遭父母训斥,失败的阴影总是困扰着孩子。孩子心理一次次承受失望与挫折,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的料子,以后即使他经过努力能做到的事,也拒绝去做。
父母要想期望水平适当,首先应了解儿童年龄特征,儿童身心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某个年龄阶段,思维只能处于某种水平,接受某种教育内容。如果用下一阶段的教育超前填鸭式灌输,孩子连生吞活剥都困难,更不用说理解了。
父母要想期望水平适当,还应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孩子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方面的特点。有的家长喜欢把自己孩子跟优秀生比,认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孩子一定能做到,做不到就是没努力。家长不服输,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素质上的差距,以为打一顿就能逼他上去,却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别的孩子具有的优势,自己孩子未必有。
家长应该认真地分析自己孩子的长处与短处,与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扬长避短,以勤补拙,逐步赶上去。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应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五、培养孩子合群性格。
独生子女在家中享受到丰厚的物质待遇,也体会到家长的爱,但他们心理仍感到孤独,他们需要同龄伙伴的友谊,喜欢跟别的孩子玩耍。有的家长怕孩子心玩野了,不让孩子去串门,怕小伙伴干扰自家孩子的学习,或弄坏家中的彩电、冰箱,弄脏地面,不准他们来。孩子诉苦道:“放学回家等于关进鸟笼,一点自由都没有。”
孩子与同龄伙伴的友谊与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同伴面前,孩子无话不谈,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互相模仿,互相鼓励,互诉烦恼,共享快乐,分担痛苦,学会互相沟通、合作和竞争。他们以同学为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努力方面。在儿童群体中,独生子女才会明白,一个蛮横无礼、不讲信用的人,就没有人跟他玩。大家一道玩游戏,必须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否则谁也玩不成。来自伙伴的影响,可以克服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思想,防止“早熟”,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反之,家长采用隔离方法,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性格上的孤僻、胆小、忧郁,不合群,人际关系不良。
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例如孩子生日或节假日,叫孩子请几个小朋友来做客;别的孩子过生日,让自己孩子自制小礼物送去。家长可以在亲友或附近邻居中为孩子选择一两个年龄相仿,兴趣、性格相近的小伙伴,让孩子经常和他来往。寒暑假,大人上班,两个孩子在一起做作业,看电视,玩游戏,可以弥补缺乏兄弟姐妹给孩子造成的孤独感。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与同伴吵架便很紧张,生怕孩子吃亏,禁止他们来往。其实孩子间的交往既有相互合作,也有意见不投的争吵,这种争吵通常没有伤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