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214200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题记
教育教学中,有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师的苦口婆心、金玉良言却被戏称为电影《大话西游》中唐僧的喋喋不休;学生作业老不订正,老师愤然撕烂其作业本,以示警示,内向的学生吓得直哆嗦,倔强的学生反而对老师产生了隔膜和敌意;调皮生在A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老老实实,还积极思维、参与课堂学习,在C老师的课堂上却故意恶作剧甚至唱反调,C老师严厉呵斥、挖苦、嘲讽收效甚微,A老师轻声慢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怎样的批评才能达到教育工作者的预期目的呢?
诚然,学生犯错、闯祸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批评教育方式应因时因人因事灵活机动地进行,但有一点却是不能背弃的,那就是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我们必须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之真诚地交流,以美的德行、机智的语言去熏陶、感染、教化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 发现学生的“美点”,把“批”与“评”结合起来
面对批评,人的脑海中第一闪现的就是遭遇否定,殊不知批评也包含指出对方的优点这层含义。教育心理学指出:激励的语言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成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更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呢?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公正的正面评价,再中肯地指出其缺点、错误,这样学生才知道原来在老师的心目中我不是一无是处,老师是真心的帮助我,而不是贬损我。
2014届毕业生中有一个叫张诚的男生,刚由当时最差的班转入我班时上课讲话、插嘴以哗众取宠,变相擂肥等不良习惯十分突出。我留心观察后发现该生本质还是较单纯的,自尊心强,特别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只是在原班级沾染了一些不良思想习气,讲哥们义气,又觉得老实人吃亏,为人要狠点,要不然自己倒霉。
一次午休时间,他突然举手说要回家去拿《学与练》,我问他需要多长时间,他说家就在学校隔壁,三分钟就行。果然,三分钟之内他便气喘吁吁跑回来了,手里拿本《学与练》。我笑着对他说:“张诚,你真是人如其名,诚实守信。虽然我没有严格地给你限定时间,但你说三分钟,就一定争取在三分钟之内赶回来。你是我目前所见男孩子中最讲信用的。我听说你昨天跟某老师保证上课决不插嘴,也要像今天这样讲信用哟。”他笑着上了位。这以后我多次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在班上树立,号召其他同学学习他的诚实守信。当他在犯错误时我总是先肯定他的优点,再跟他一起分析犯错的危害和根源在哪。结果这个学生由初入班级时的五十多名进入了班级前二十名。初三时他的父母还特意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入团了。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唯有你真正地用心观察、了解学生,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老人们也常讲对孩子应重话轻说,适当的戴戴高帽子。其实这同“批”与“评”要结合起来一个道理。光批不评有时是很难达到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互容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转换角度或形式来批评,美化批评语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讨厌班主任长期管家婆似的唠叨,转换一下角度批评,或用轻松诙谐的批评语言,往往更适合学生的接收心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班级卫生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一天下午,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一片狼藉,尤其是卫生角,垃圾桶已堆满却没有倒。是直截了当地现在就批评当天值日班长的不尽责和全班同学的保洁状况差,还是……临近下课时,我问了全班同学一个问题:咱们教室今天谁最累?学生们七嘴八舌。当他们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去时,“哄——”大家都笑起来了,值日班长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道:“刚才大家都说自己负担重,自己最累。我看这垃圾桶的辛苦一点不亚于咱们。希望全班同学也能给垃圾桶减减负,给值日班长减减负。”下课后,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保洁区捡干净了,值日班长也带领着组员将卫生角清理干净了。
记得一个孩子出于对动物知识的好奇,将校长最心爱的狗杀了。校长并没有粗暴地批评他,而是罚他画两张图:一是小狗的生理解剖图;二是狗的血液循环系统示意图。这个孩子后来成为在生物学上有建树的人。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的学生犯错时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唱歌;学生上自习课讲闲话,填写闲话接力本……他的学生个个自我教育能力、约束能力都很强。
我认为教师应当把板起面孔训人的批评方式多变一变,多从是否能使学生在心灵上获得教益来考虑。这就需要教师多站在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想问题,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接受理论、心理学知识,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教育其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批评艺术真正体现在无形的教育与濡染。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教化人,让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在老师的躬亲示范中模仿,并逐渐形成自我教育意识……这才是最高明的批评艺术、最高明的教育。
论文作者:任云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学生论文; 批评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班长论文; 班级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