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稳健的银行体系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健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体系论文,关键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和现代经济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总结形形色色的金融危机特别是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事实: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不但加剧了危机,甚至本身就是危机爆发经常起作用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从1980年以来的约爆发了大大小小100多次银行业危机, 危机使这些国家社会经济付出很大代价。中国虽尚未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但银行业却潜伏着严重的风险隐患,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风险会很快地积聚成长,并将成为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较大威胁。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通过分析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及金融危机的关系说明中国建立稳健的银行体系对防范金融危机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一、 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及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系
(一)不稳健的银行体系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结果,影响货币当局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从而难以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首先,在不稳健的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会改变。一个拥有大量不良贷款的银行体系,不可能有效控制贷款总量,货币总量作为目标变量的价值会降低。通过货币供应和利率传导货币政策会受到银行流动性不足或资不抵债的困扰,还会受到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和预见性降低的影响。银行为了创造收益会更加无视风险因素而增加对风险大的项目的贷款,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越来越难以控制,呆帐坏帐大大增加。在日本,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不佳限制了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的复苏就是典型。
其次,货币政策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货币和资本市场以及支持其运转的支付系统要依靠银行才能进行日常的交易。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将减弱利率作用,破坏货币政策的传递,限制货币当局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第三,当间接工具失败时,直接工具尤其是信贷控制在不稳健的银行体系中运用的作用也会降低。当银行将坏帐不断展期时,信贷上限就会失效。
最后,当银行体系比较脆弱时,还会促使中央银行采取不恰当和不正确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会采取放松货币政策如降低贴现率,大量买进短期国债,向整个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这样会导致货币总量迅速增加,不但实际经济活动没有扩张,反而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相反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也建立在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基础上,则会刺激投资下降,导致生产就业和收入减少,将产生更大的和长期的负面影响,银行业的扭曲将会造成经济结构的畸形,减慢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不稳键的银行体系会对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负面影响。经济的外部均衡与银行关系密切。因为银行体系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银行通过为国际支付和转移提供中介便利,活跃于外汇市场。不稳键的国内银行体系在提供有效的外汇市场、保持良好的代理行关系有和有效中介资本流动的能力较低,那么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忧虑,会引起国内资本外流和货币替换,导致本币汇率下跌。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则会迅速抽挑,或者利用时机进行套汇等投机活动,加剧汇率的波动。而中央银行抵御汇率投机的能力则部分依赖于银行体系的实力。如果没有稳健的银行体系这一基础,中央银行采取措施抵御投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银行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帐户开放程度和作用与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密切相关。如果银行缺乏信贷及风险管理技巧,政策的灵活性就会受到限制。放松资本帐户使得不稳键的银行能向国外寻找国内无法获得的资源,尤其是当信息披露、审慎性标准和监管不足以限制银行外汇风险时,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各种离岸或衍生工具交易或其它方式获得。如果不稳键的银行继续向资信差的借款人贷款,灵活的汇率体制或固定汇率调整的有效性会受到削弱。
(三)不稳键的银行体系会影响一国财政收支平衡。不稳键的银行体系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影响一国总体财政平衡。在收入方面,由于不稳键的银行体系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使银行可被征税的收入减少,银行税收总额减少;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支持会给政府带来直接成本,如果中央银行接管不良贷款或破产机构,中央银行的利润会下降。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缺乏效率,经济活动和产量下降,来自于整个经济的收入也下降;在支出方面,由于资不抵债银行直接债务或由于存款和贷款担保而引起的或有债务的增加,在系统不稳键的多数情况下,政府最终将承担大部分用于解决问题的费用。这样,会造成大量赤字,导致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引起货币贬值,加大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四)银行体系的不稳键性会诱使银行贷款不做正确的风险评估。盲目放贷,在利润的刺激下,大量投资于资金回报率相对较高、不构成实际经济有效增长的金融资产或向经济中某个或某几个实质产业持续地过度投资,从而形成大规模低效或无效的产业和资产,极易构成经济泡沫化,导致金融风险增大。
二、中国建立稳健的银行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显著提高,银行已成为筹集和配置社会资金的主要渠道和现代经济运行的中心。但总的来说,中国的银行体系缺乏稳健性,原因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体系积累起许多体制性病态特征: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尚未真正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垄断地位,仍没有成为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商业银行。在体制的庇护下,银行似乎无倒闭之虞,缺乏风险约束机制,从而促使中国金融风险因素迅速成长。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资产质量差,大量呆帐坏帐的状况令人非常担忧银行体系的清偿能力问题和支付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另外,从国际金融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巨额的国际游资特别是短期资本具有很大投机性,随着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危机很容易波及到中国,中国银行体系的不稳健将难以抵御甚至会起推波助澜作用。
鉴此,中国要防范金融危机必须建立稳健的银行体系,以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同时防止国内金融风险扩大。建构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必须对中国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刻的变革,需要宏观经济经营环境的改善与微观金融主体的重塑,以及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的形成等因素的相互配合。
(一)经营环境的改善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土壤。
1、应加速完善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鼓励直接融资, 改善企业资产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利于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和更多金融工具,从而分散巨额的消费剩余,减少银行硬负债压力,分散银行风险。同时金融市场的完善将为银行提供更宽的投资范围和流动性来源,为银行在分散风险和增加资源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加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但要防止证券市场的易波动性对银行资产组合及稳健性产生的消极影响。
2、要建立有利于金融交易规范完成的制度框架, 塑造稳健的银行业的基础。主要指完整、有效的法律制度及能够执行法律的行政机构,让直接行政干预最大限度让位给法制法规和市场博奕规则的制约和调节。确保银行与借款者之间金融合同的执行和贷款回收以及对违约者的追索权,否则银行资产将处于危险境地,银行的脆弱性将进一步发展。
3、减少非经济因素对银行的干扰。 特别是因准财政性目的对银行进行的行政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游戏规则,健全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塑造稳健的微观金融基础。主要是进行内部结构改革和经营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内部结构改革方向,应改革银行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统一法人体制,依照公司法规范组织形式,加强统一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思想是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严格实行审慎经营。具体措施如下:
1、在传统业务中要保证银行资产的多样化, 提高资本比例特别是贷款质量,实行审慎经营。应当通过保证银行资产的合理组合来保持银行的价值,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由于贷款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失败最普遍的原因仍然是信贷决策失误造成的亏损。银行管理的责任就是,要确保信贷评估和复审的严密性,在确保贷款数量的增长同时,保证贷款的质量。通过完善内部风险处理系统制订完善的内部贷款复审政策和程序,并对有问题的资产及早干预,防止贷款对于信贷管理不健全而成为坏帐。
2、在金融创新业务领域,银行一方面需要开拓新的金融业务, 如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充实资本实力,保全银行资产,同时转换经营机制。另外银行在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一定要谨慎,银行必须在能掌握、监视、限制其风险的前提下从事衍生工具交易。
3、 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控系统包括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程序,准确地评价银行资产状况和指出其风险头寸的报告系统以及风险预警系统,保证银行安全经营,使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金融工具和业务的市场情况,有效监督下属机构的活动,实施内部控制,提高银行效率。
(三)培育一个开放和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加强银行的外部市场约束。市场经济的确立,必然伴随市场金融的发展。而市场金融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金融竞争,打破金融垄断和金融压抑。今后应逐步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放松市场准入政策,建立商业银行的平等竞争机制,同时逐步形成强有力的退出机制,将管理落后或者不稳健的银行逐出银行体系,迫使银行安全稳健经营,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但要对市场作用下必要的自由经营程序进行一定限制,并确保单个银行失败对系统影响的最小化。准入管理的恰当目标不是通过垄断经营来保护个别银行,而是要造就一个高效服务于经济的银行体系。随着银行机构不断多和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银行同业市场竞争会日益激烈,各银行机构为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空间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拓新业务,改善内部管理,树立风险约束机制,从而有助于建立规范、严格的市场竞争法则,降低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和风险集中程度,创立良好的金融秩序。
(四)重整银行资产结构,防止新的呆帐坏帐的发生。
1、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是银行债权重组,化解不良资产的基础。
2、通过住房抵押放款证券化等新方式, 解决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上积压的资金,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同时要严格确定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防止资金过度集中于交易性的房地产上和房地产气泡的破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3、 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不断加强对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优化贷款结构。
(五)建立与中国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合理的监管体制,防范金融危机。
1、确立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和效率的目标, 保证银行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公众信心,防止银行倒闭和保护存款者的安全,杜绝风险隐患。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尚未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前就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是与本国金融结构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中国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金融业现状建立审慎、规范、科学的监管体制。
2、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 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银行资产质量评估体系和方法,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
3、中央银行要真正地成为有独立决策权的货币当局, 保证监管的权威性,调控手段要从直接向间接方式转交,主要精力用于分析研究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和风险状况,用于解决宏观和全局性问题。另外,中央银行要能够在区别银行流动性困难东清偿性危机前提下,有效地施以最后贷款人的抢救行动,及时防范因个别银行倒闭而诱发的银行体系危机,确保稳定的经济环境。
4、规范和监督经营合规性和业务风险, 限制银行向回报率较差或容易造成呆帐的行业或企业提供贷款,限制银行对某一行业贷款额与总业务量的比例;必须适当控制偿还期短,极易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外国短期贷款的比例;对银行用信贷资金买卖股票和进行房地产交易等直接投机或者通过贷款、拆借、透支等方式向证券机构注入资金,炒卖炒买股票以及从事假证券回购进行规范、监督,严格控制批准各类金融商品和过度抽象化的符号交易的盲目发展。
(六)正确认识金融自由化的利弊。金融自由化被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作金融改革和经济开放的灵丹妙药。在银行体系脆弱、金融监管能力较低、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等条件下,过早地取消对存贷款利率及外汇的管制,全面放开资本市场、引进多种投机性很强的衍生金融工具,使本币充分地自由兑换,允许银行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领域,不但使整体经济和金融处于易受到国际游资狙击的境地,而且会造成银行资产增长过快,负债过度和资产价格虚涨,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信贷、汇率、利率风险,削弱银行的稳健性。诚然,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同时放松金融管理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但是,目前我们实行金融自由化为时尚早,最迫切的是建立审慎规范科学的监管体系,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制定正确、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金融系统和货币的长期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金融自由化和银行体系改革之间建立平衡,一方面政府应努力改善监管水平,实现银行体系的商业化,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对国有银行保护的取消应循序渐进,减少银行倒闭所造成严重的金融动荡。政府若不能在自由化的长期好处和遏制金融危机在特定时期内所付出的代价之间建立均衡,就可能会加重现有问题。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