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胡玖艳

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100

【摘 要】目的: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间住院患儿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肢体语言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肢体语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患儿依从性评分、护理过程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肢体语言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肢体语言组患儿依从性评分更高,护理过程疼痛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显著比常规组短,P<0.05;肢体语言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减轻其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纠纷的发生,患儿家长对护理认可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工作;临床效果

小儿因年龄、表达能力等差异性,决定了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护理中,部分年龄小的患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疾病情况和需求,可伴随焦虑、烦躁和哭闹等表现,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儿科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需掌握良好沟通技巧,以最大限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维护护患关系[1-2]。本观察就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间住院患儿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肢体语言组。

常规组患儿38例,男、女各有21例和17例,年龄1-12岁,年龄平均值(6.73±1.28)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有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有13例,其他有10例。

肢体语言组患儿共38例,男、女各有23例和15例,年龄1-12岁,年龄平均值(6.71±1.09)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系统疾病13例,其他9例。

两组患儿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肢体语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1)微笑接待和护理。在患儿入院后给予微笑接待,以微笑营造轻松氛围,减轻患儿和家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并消除其紧张情绪,减轻患儿恐惧感,营造融洽氛围。(2)安抚患儿。在护理中需给予患儿足够关心和关注,通过肢体语言交流,安抚患儿,如触摸检查患儿发热额头要动作轻柔;听诊时动作轻,避免患儿出现抗拒情绪等。在患儿疼痛时,可紧握患儿双手,给予支持和鼓励,减轻其无助感。(3)身体语言。护理人员穿着干净整洁,操作动作轻快,面带笑容,以缩短和患儿的距离,还可树立医院在患儿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4)护理态度。护理人员护理中保持眼神温和可亲,面部表情自然,通过眼神交流对患儿传递勇敢、支持等态度,避免恐吓眼神或态度导致患儿精神紧张。(5)倾听。护理人员需鼓励患儿倾诉自己疾病感受和内心想法,并耐心倾听,不时给予点头微笑和赞许等,以增强患儿和家长对护理人员的好感,并促使患儿在倾诉后保持放松心态,同时护理人员也在倾听中加深了对患儿心理情况的掌握,有助于更好进行针对性疏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患儿依从性评分、护理过程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护患纠纷发生率。

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主要调查家长对各项护理操作和护理服务态度的认可情况,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认可度越高。以90分以上视为完全认可;70分-90分为基本认可,低于70分为不认可。

患儿依从性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依从性越高。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3]。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比较

肢体语言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见表1.

3 讨论

肢体语言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姿势和动作等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具有真实性、可视性,可弥补语言交流的欠缺和不足[4]。在临床中,儿科护理工作常面临“言不尽意”的尴尬,这跟患儿年龄、理解能力等具有一定关系。小儿因调皮好动、年龄小、语言表达不清、内心恐惧等原因,护理中常可出现抗拒治疗或焦虑不安等情况,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5-6]。而借助肢体语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微笑等消除患儿紧张情绪,拉近和患儿的距离,建立信任感和亲近感,有利于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简单化解了语言交流的问题。在儿科护理中,通过肢体语言的应用,可有效舒缓患儿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尽快熟悉环境,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认可感[7-8]。

本观察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肢体语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结果显示,肢体语言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度显著比常规组高,肢体语言组患儿依从性评分更高,护理过程疼痛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显著比常规组短,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说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减轻其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纠纷的发生,患儿家长对护理认可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禄玮.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运用评价[J].临床医学观察与实践,2016,1(10):92-93.

[2]刘昕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9):92-93.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4.09.050.

[3]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4]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观察,2012,10(24):89-90

[5]张立霞.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4):205-206.

[6]姬静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7):165-166.

[7]朱俊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观察,2016,24(4):191-192.

[8]臧建君.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8):258-259.

论文作者:胡玖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  ;  ;  ;  ;  ;  ;  ;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胡玖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