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初三音乐课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课论文,考前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得八十年代有一首流行全国的歌曲《我多想唱》,“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我们知道,现在中考的压力不亚于高考,甚至高于高考。尤其进入中考复习的关键时期,又是在夏天,闷热、干燥的天气,学生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总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就会使注意力涣散,思维清晰度降低,从而使学习、复习的效率降低。与此同时,不堪重负的心理也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许多不适,如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看不进书、吃饭不香、睡不好觉,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坐卧不安、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容易出汗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和复习,影响中考的发挥。
这个时候的音乐课,如果灌输理性的东西,是不太明智的决策,教师的选材应该是“让听者不必背上沉重的理性包袱,不去思考音乐的构成,也不去思考它的意义,只满足于感官的轻松就行了。”笔者通过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在奉献给大家。
一、投其所好,自由飞翔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生音乐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对音乐的偏好,一般表现为“热衷与情绪密切相关,能够表达原始感情,其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鉴于毕业班中考前学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心理紧张、压抑的心境,渴望某种解脱和松弛,而引入通俗音乐正好满足他们的精神发泄和解脱。
流行音乐进入初三毕业班的课堂,每周可以有1-2节课。音响来源:提前一节课告知学生,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可能喜欢的光盘、MP3和磁带。另一个来源是教师把学校元旦艺术节时,各班参赛的歌曲汇总,输入电脑,这些参赛的歌曲,更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音源很多,但带来的问题是,在有的班级,有时会出现喜欢这首歌曲,不喜欢那首,众口难调,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使学生之间出现不愉快。所以,我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对学生提供的音乐,喜欢的话,请掌声示意。播放音乐的同学,根据掌声的多寡,决定播放时间的长短;对于少数同学喜欢的音乐或歌曲,可以播放一段或不播放。如有以上情况出现,则引导学生照顾别人的情绪,静静地欣赏,不要起哄和不开心;两只无线话筒放在学生之间,可以引吭高歌,大胆地表现。
二、大比拼中,体验快乐
一个班级,分两班人马,进行歌曲接力赛。即一方歌曲演唱的最后一个字,让另一方接过去继续演唱。如此重复,在倒计时的10秒钟内,歌曲续接不上的一方,判为输一次。为了降低接力的难度,这样规定:只要本首歌曲、戏曲里有这个字(谐音或同音)都可。如一条大河……(起)大河向东流……(接)
具体过程是:每一组里选出一位“起歌人”和“督导队长”。“起歌人”的职责是在本方输掉时站起来起歌,让对方续接,如果“起歌人”在倒计时的10秒钟内还唱不出歌来,判定又输一次。为使歌曲接力赛顺利进行,比赛前这样规定:本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在“起歌人”“危难期间”可以代劳。而“督导队长”的责任是记录对方输的次数和提醒、领导大家共同倒计时。音乐老师在两队“势均力敌”时观战;如两队势力不相当时,加入弱队。最后,判定歌曲接力赛中,输次数最少的队为“优胜队”,续接歌曲最多的同学为本班的“歌王”。
歌曲接力赛使班级平时不愿意或不敢演唱歌曲的学生,为了本队的荣誉,紧张、慌乱中勇敢地站起来,迎战对方,他(她)赢得了阵阵掌声。真实的、来不及修饰的表现,让学生笑声阵阵。输也好,赢也好,自己自信踌躇地展现,或者看别人精彩的表演。下课时,学生心满意足、兴高采烈、回味无穷。
三、闻乐起舞,边歌边舞
正如古语所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可见,动起来,是表达快乐心声的最高境界。
1、闻乐起舞,闻乐传舞
根据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教学原则:(1)体态律动不是舞蹈,它比舞蹈更符合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因此,不要求动作整齐统一,不以训练有美感的姿态为目的,而是以身体为乐器,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体验音乐;(2)体态律动不是音乐技巧,它是以身体诠释音乐的肌肉运动;(3)体态律动表现的是音乐基本要素,而不是歌曲中的文学形象;(4)体态律动主要是训练人体对音乐的反应;(5)动作必须是自发的,源自音乐的。要让自己暂时生活在音乐里面,让音乐带着自己走,让音乐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排除一切抑制、害羞心理和自我意识,把自己毫无保留地融入到音乐中去。
第二种形式是“闻乐传舞”。即排成一个纵队的第一个学生,根据音乐做一个动作传给背对着他的同学。而第二位学生把自己模仿第一位学生的动作传给背对着自己的第三位同学,依此类推。而第一位学生接着做新的动作往下传。富有表现力的学生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传到最后完全变了样的表演,让观看的学生笑得“人仰马翻”。所采用的音乐是教材上学生比较熟悉且喜欢的如《拉德茨基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瑶族舞曲》以及富有动感、强烈节奏性的音响,如迪斯科、街舞音乐等。
2、边歌边舞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艺术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可将其理解为三个精髓;“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即兴创作与表演手段、音乐与综合艺术方式。元素性音乐形式——“乐舞”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元素性的乐舞不要求孩子要具有专业的演唱及舞蹈技巧,而是要求孩子们根据所接受到的音响,通过自己的想法,设计动作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在这样的‘元素性音乐’音乐课中,无所谓学会了什么,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外在表现抒发了自己的情绪,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上课前教师的导语:“今天的音乐课,你们想开心吗?”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大家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快乐了。第一,把自己看成是五岁的小朋友。第二,全身心地参与。五岁的小朋友在众人面前唱歌会怎么样呢?现在老师把自己的年龄减掉三十岁先来表演三个小朋友,看后,我请三位同学各演一个小朋友来模仿我的表演”。接着,教师边唱边律动表演第一个小朋友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第二个小朋友的《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三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爪子,真奇怪,真奇怪”。第三个小朋友的《四只老虎》:“四只老虎,四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爪子,一只没有眼睛,真奇怪,真奇怪”。教师示范后,请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一个小朋友,歌舞《两只老虎》、《三只老虎》、《四只老虎》。后要求全体学生齐唱到四只老虎,再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声部反复轮唱《两只老虎》、《三只老虎》、《四只老虎》。如此操作既提高了音乐能力,又获得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击鼓传物表演
“一个学生背对着大家击鼓,六排学生以S形顺序传着一节九号电池,鼓声停,电池在谁那里,就由谁表演。九号电池是幸运物,当你拥有它时,你可对全班同学表达你的心声,留下你的歌声,表现你的‘绝招’,提出别人能接受的要求。总之,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三年的初中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教师一上课就向学生讲着击鼓传“物”的规则。击鼓传“物”开始后,音乐老师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共享本班级最后一节音乐课。临近尾声,教师发表告别感言:“非常感谢我们这三年来的合作,并祝大家在X天后的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也祝愿大家一路走好!我提议,我们齐唱《友谊地久天长》,来结束我们初中的音乐课”。学生声情并茂地唱着,有的学生眼里,甚至有了泪水。
实践证明,中考前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