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建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文章通过对选定的镇江市区40个人防工程样本进行氡水平检测,汇总分析镇江市区人防工程氡污染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提出降氡的建议。
关键词:氡;人防工程;调查;降氡
1 引言
氡(Rn)气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
氡是天然存在的无色、无味、不可挥发的放射性惰性气体。常温下,氡及其衰变的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气溶胶,被吸入人体后会沉积在气管、支气管部位,部分深入到人体肺部并不断累积,继续快速衰变,产生很强的内照射,诱发肺癌。
处于地下的人防工程,四周土壤及岩石都能释放氡气,且通风状况比较差,放射性氡气容易富集。累积到一定浓度,对内部人员危害极大。因此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空气中氡浓度的调查,了解环境氡的总体危害,显得极为重要。
2 试验方法、技术路线
2.1仪器设备及其原理
美国产RAD7连续测氡仪,其内部是一个呈半球形的容器,加有+2000V高压的金硅面垒探测器藏在其中,容器内壁带有负电位。被抽入的空气进入后,一旦其中的氡发生衰变(α衰变)生成钋原子,其带负电,在电场作用下,被探测器俘获,随后发生α衰变,发出的α粒子激发探测器形成电流,形成电脉冲,经多道分析器分解后,按照脉冲幅度分别记录。
2.2试验方法、步骤
2.2.1 试验的方法
选取市区40个有代表性的地下人防工程进行检测。检测的时机选择较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检测点应相对封闭、无风。测试之前应至少密闭24小时。
2.2.2试验的实施
设置检测模式为1-DAY,循环时间为1h,每个人防工程连续测量24小时,每1小时记录一次氡浓度值,取平均值作为代表值。记录检测点温度、湿度、气压等信息。
3 氡浓度平均值分布情况
检测结果表明:全年氡浓度平均值范围为56.0~217.0Bq/m3。大部分人防工程氡浓度都低于国际放射防扩委员会(ICRP)给出的对室内氡浓度干预行动水平的下限建议值:200Bq/m3 。个别人防工程测量值高于200 Bq/m3,但低于400 Bq/m3,符合GB50325-2010《民有建筑工程内部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13版)中Ⅱ类民用建筑工程的要求。
4 数据分析
4.1 季节因素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氡的析出在同一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同一季节氡浓度变化的跨度也很大。总体上,夏季的浓度值明显高于冬季,这主要是由室内外空气对流引起的,与内外温差也存在密切关系。冬季,外界空气温度低,会向温度相对较高的人防工程内流动,对其中的氡气产生了稀释效应,降低氡浓度;夏季则相反,室外相对温度较高的空气向上运动,较少进入人防内部,人防内部空气相对停滞,使氡气不断累计,因而浓度相对较高。
4.2通风状况因素
氡是一种气体,它的运动负荷一切气体运动的规律,通风能加大气体
的流动,促进扩散,通风是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表2列举了同一区域,被覆条件基本相同,通风条件不同的人防工程氡浓度值,比较发现,通风对于降低氡浓度,效果明显。
4.3被覆条件因素
人防工程位置特殊,氡极易从周围土壤和山体析出并大量聚集在工程内,对其进行被覆可以阻断氡源,阻止氡析出向室内扩散。人防工程被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内氡浓度的大小。
4.4地区本底因素
土壤、富铀岩石是氡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壤、基岩的类型以及地下水都与人防工程内氡浓度有密切关系。处于地质构造断裂带、褶皱、裂隙、岩层外露环境中的人防工程,内部氡浓度通常偏高。对照镇江市区地质构造简略图,在相同通风条件、被覆条件的人防工程,处于构造断裂带或褶皱带的氡浓度值相对偏高。
5 降氡措施建议
新建民用建筑工程应注意避开高氡本底浓度区域,如构造带和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地段,不可避免时,应加强地基处理和室内通风,从而减少地基土壤氡对室内的影响。
加强室内通风。室内通风是室内降氡的主要方法之一,既经济,效果又好,地下工程应在设计时就考虑通风问题,最大限度结合工程实际,设置通风方式和通风设施。
对于有人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下工程,特别是大型地下超市、商场和娱乐场所,有条件的应做地面被覆处理,辅助机械通风,使安全居留时间延长,减少氡对人的危害。
建材在使用前应做放射性检测,避免使用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建筑材料,同时要密封地面裂缝和地下管道与一层地板的接缝处,减少地下氡向室内的运移。
参考文献:
[1]《民有建筑工程内部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版)
[2]《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16356-1996
[3]《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环境卫生标准》GB/T17216-2012
[4]《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582-93
论文作者:马伟诚,朱振华,韦平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人防论文; 浓度论文; 工程论文; 被覆论文; 镇江论文; 室内论文; 环境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