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1]2001年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市容管理研究及垃圾填埋气体的综合利用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从南京市实际出发,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及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经验,对市容管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并结合GEF项目,详细地分析了垃圾填埋气体的综合利用问题,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为进一步综合利用填埋气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刘常青[2]2001年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系统方法论思想为指导,以福州市为实例,研究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及其综合治理,为福州市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其研究成果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对于其它地区也具有一定的预示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领域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对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包括产量及物理成分进行分析,对现存的管理体制、法规政策及其支持下的收运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收运处理系统的现状进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近、中期垃圾产量及物理成分进行预测,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及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对策措施,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建设进行设计、优化和效益综合评价。
姚军[3]2006年在《论我国市容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用事业改革道路来看,走的是一条“私有-国有-私有”的循环道路。西方政府从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政府需要依据公共利益对公用事业进行监管,并且不断完善监管体制。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和公用)管理部门市场化方向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我国城市建设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社会化才刚刚起步,对这个长期由政府垄断经营和管制的公益性行业,如何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市场化发展,又能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有效的管理体制。作者以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改革为例,从我国垃圾处理行业的现状、市场和竞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入手,以现代管制理论为基础,借鉴其它行业管制经验,提出改革建议,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市容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 本篇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概括讲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本文的写作目的、结构,第二部分、我国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概述。主要分析了市容环境管理中垃圾处理行业现状和技术经济特征,第叁部分、我国市容环境管理改革现状,通过阐述了市容环境法律体系、管理体制、价格改革现状、市场开放和竞争。第四部分、市容环境行业改革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改革建议。
沈佳璐[4]2006年在《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对策研究及其评价》文中指出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污染市容环境、影响市民生活的社会问题。研究适应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对策,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根据近十年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统计数据和成分特征分析,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具有易腐有机成分含量较高、可回收利用物资较少、季节性变化较大等特点,并表现出水分偏高、热值偏低等特性。本文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将达到17567.19吨/天,人均日产垃圾1.28kg,成分中比例最高的还将是厨余垃圾。 本文对1996年上海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政策以来的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各区县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收集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汇总,并根据现有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和收集形式,提出建立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设想。 在上海城市生活垃圾运输中转系统研究中,本文阐述了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发展,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对叁种类型的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上海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宜采用推入装箱式。本文还按照影响垃圾收运模式的主次因素,采用
黄进[5]2006年在《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要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分类收集是关键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而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试行,但迄今尚没有一座城市全面推行。兰州市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需要对垃圾分类收集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做好分类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分析,估算出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人均产量1.16kg/天·人,日均产量约2400t,垃圾中可回收物占15%~25%,含水率为20%~35%。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回收、处理均存在问题,垃圾问题已比较严重。 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城市在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的成功经验,得出实施垃圾分类收集需具备的5个条件:(1)政策法规对分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促使垃圾分类收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2)垃圾产业化对垃圾分类收集起到的是拉动力作用,是分类收集的重要条件;(3)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促进分类收集的经济手段,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垃圾袋装化收集是分类收集的前期工作,是居民参与的重要形式;(5)公众参与是垃圾分类收集的关键。 本文针对兰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了5个条件的具体内容;提出兰州市分类收集应分步进行:第一步进行两分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填埋垃圾,第二步为叁分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和填埋垃圾。并针对兰州市分类收集前的准备工作给出相关建议:(1)出台政策法规;(2)实行垃圾产业化;(3)封闭垃圾道、实行袋装化收集;(4)按方案进行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等。结论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问题的参考。
霍尚涛[6]2007年在《完善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世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在迅速改观.与此同时,随着享受和喜悦又出现了一些令人苦恼的大问题。如人口增长迅速,交通拥挤,耕地急剧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废水排放量在增长,烟尘排放量猛增,废渣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给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而且有碍观瞻,成为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巨大障碍。本文从分析城市垃圾的成因及危害入手,针对目前昆明城市垃圾管理法规中中存在的问题,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角度出发,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处理城市垃圾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有利于实现城市垃圾叁化管理的立法建议。本文所论述的一些关于垃圾收费、垃圾分类的具体设计如果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将有助于解决城市垃圾源头控制不力,处理过程中大量可用资源流失,尾处理工作与环境不相容而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现实问题,同时,会带动相关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理论意义。
尹建刚[7]2005年在《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规划及其多维度环境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生活垃圾长期以来被动地采用末端处理的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造成的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利用原则(简称3R原则)来进行生活垃圾处置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而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规划,对于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规划一般从内容上比较侧重于指标、设施设备和资金预算与项目申报等方面,欠缺从政策机制角度对源头减量和市场化运作提出立法建议与提案规划。 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废弃物管理的理论基础,从一体化的废弃物等级管理体系到全过程管理的思想,从我国生活垃圾的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到分类收集和处置方式,以寻求一种能贯彻循环经济目标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对发达国家生活垃圾管理的立法、战略、运作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回收利用和资源再生的社会化循环、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市场调节以及鼓励全社会的公众参与,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必然趋势。 本文建立在教研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CJY009)和教育部社科“十五”规划课题(01JA790058)和《普陀区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2003-2020)》项目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应用实践,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从立法、宏观战略规划、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思想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全过程中落实循环经济目标的多维度管理模型和具体方案。并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普陀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和管理规划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将循环经济目标贯彻于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生活垃圾多维度管理思想和模型;明确环卫管理在循环经济结构中的位置,提出了在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落实循环经济目标的具体方案。在英国废弃物管理战略中就近处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和特点,提出并建立了运输问题线性规划模型,以提供处置场所选址和处置能力确定以及生活垃圾处置量调运分配的操作方法,从而为解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规划中存在的被动管理和静态不连续规划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李勇[8]2007年在《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研究考察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历史进程的前提下,在客观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理论含义,论述和总结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管理、文化管理等6个方面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途径和“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战略。全文共十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探索。本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历史的回顾,侧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管理和实践探索回顾,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归结为叁方面的影响作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政治体制的制约力、外来因素的影响力。第二部分,即是第二章,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本部分在论述考察了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了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对上述国家城市的实证论述,总结了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上的教训和启示,提示中国的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叁部分,由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等七章组成,是论文的重点部分。本部分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第四部分,即第十章,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在客观分析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城市的“城市病”;(二)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不协调性;(叁)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过多;(四)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滞后和体制不全等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十二章,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展望与建议。中国的城市化趋势越来越快,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机遇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对此,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二)积极、主动、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叁)树立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实现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要实施全新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富民强市之路。
蒋志敏[9]2010年在《常德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生态环境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的目标和依据。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并将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可以保障环境卫生事业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深入调查和分析了常德市城乡环境卫生系统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常德市城乡环境卫生事业发展,使城乡垃圾清运处理设施的建设完整地、系统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中,与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实现常德市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并为常德市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进行了系统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本论文对常德市进行了环卫专业规划,对该市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且根据已有数据进行了预测,城乡环境卫生服务范围将逐步扩大,到2015和2020年,常德市城乡垃圾产量将分别达到205.13万吨/年和251.66万吨/年,对生活垃圾成份变化进行了预测,灰土类垃圾和动植物类的比重将逐年递减,纸类垃圾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塑料橡胶类比率将基本持平。根据对常德市环境卫生的各方面预测,本文提出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垃圾全过程管理的规划,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集规划,公厕设置、粪便清运处理规划,道路、水域保洁规划。并且对常德市城乡环卫体系建设规划进行了投资估算,总投资为250666.9万元,其中近期投资142625.8万元,中期投资108041.2万元。
臧秀清[10]2010年在《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构建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置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述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规范与实证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Municipal Solid Waste Multi-recycle Treatment System,即MSWMRTS,下同)的构建及其效益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本文依据循环经济基本原理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规律,界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中的效益,阐述了效益与效用的区别。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传统处置方式和现存系统存在的弊端,指出了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研究,从多循环处置系统的内动力和外推力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形成机理,指出了该系统运行的七个特征。论证了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垃圾处置系统选择的关系,在分析影响垃圾产生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垃圾产生量预测模型。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运行特征,提出了构建该系统的目标和原则,按照城市规模和垃圾产生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并分别从技术、组织、人才、法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分析了焚烧处置方式的利弊,指出了解决焚烧方式易引起大气污染的措施是实施良好的垃圾源头分类。界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无形效益内涵,对其按系统内无形效益和系统外无形效益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该系统运行的驱动力。根据投入产出原理,通过引入平衡项,构造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内部效益投入产出表。根据MSWMRTS运行特点,构建了MSWMRTS内部效益产出的评价模型,证明了MSWMRTS内部具有良好的“低投入高产出”特性。提出了建立MSWMRTS外部无形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形成机理,设计了MSWMRTS外部无形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指标体系结构的修正。通过AHP法(即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MSWMRTS的外部无形效益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模拟演练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无形效益的表现形式,并依据无形效益的传递原理,给出了MSWMRTS无形效益近似计算公式。以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为例,通过分析判断,该系统属于MSWMRTS的一种,并对系统内外部无形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市容管理研究及垃圾填埋气体的综合利用系统设计[D]. 张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01
[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D]. 刘常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3]. 论我国市容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向[D]. 姚军. 四川大学. 2006
[4]. 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对策研究及其评价[D]. 沈佳璐. 东华大学. 2006
[5].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条件研究[D]. 黄进. 兰州大学. 2006
[6]. 完善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霍尚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7].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规划及其多维度环境管理研究[D]. 尹建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D]. 李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9]. 常德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研究[D]. 蒋志敏. 湖南大学. 2010
[10]. 城市生活垃圾多循环处置系统的构建与效益研究[D]. 臧秀清. 燕山大学. 2010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生活垃圾论文; 城市垃圾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城市生活论文; 垃圾分类论文; 垃圾填埋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