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备完好性(RED)是指军事单位接到作战命令时,实施其作战计划的能力,是部队作战指挥中所依仗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作战的部署及战术运用,甚至会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本文通过回顾战备完好性的发展过程,对战备完好性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备完好性;备件;故障;RBS
1 引言
人们对系统战备完好性的概念并不陌生,几乎涉及装备就很容易地联想到它能不能用、好不好用、顶不顶用的问题,这就是战备完好性原始概念。对任务执行来说,装备是形,完好性是神,只有形神合一才能构成系统特定的功能连续性,去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
战备完好性的概率度量称为战备完好率(Pom)[2],它表示军事系统投入作战时,该系统能够执行任务的概率。战备完好率的计算,应考虑系统的使用、恢复和保障的情况。战备完好性的概念也不仅局限于装备系统本身,而且扩展为保证完成全部军事任务的所有功能单元;不但重视装备,更重视人的因素及其执行任务的能力;不仅描述作战的准备状态,而且延伸到描述执行任务全过程的系统状态;逐渐完善成遂行所承担的全部作战任务的能力大小的评价。
2 战备完好性发展过程
不论平时或战时,政府和军方总是不断地研究战备完好性及其相关的问题。美国海军目前确定备件配置的方法(RBS)是从早期传统的备件配置方法演化而来的,早期在供应过程期间,备件的配置是由管理人员选择的,当系统变得复杂时,在执行任务期间,用于分析和估算备件供应限额的计算方法是以需求概率为基础的。当武器系统更为复杂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数量越来越大,各部分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以需求为基础的备件配置方法产生的备件配置,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战备完好性指标要求。
2.1 传统的备件配置
1960年以前,装备的备件供应限额,是以设计和使用维修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由人工估算的。当时的技术和装备复杂程度较低,人工估算的方法是足够保证其准确性的。在武器的寿命周期内,从开始服役到报废,备件供应限额的估算值保持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
2.2 以需求为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引进了自动化库存程序,开发了以需求为基础的库存数学模型,用于与增长的系统复杂性和多变的结构相适应的备件供应限额的计算。使用维修数据已经可以及时和完备地收集,具备输人数据实时更新的能力。
美国后勤保障供应大纲(FLSIP)是以需求为基础,用于计算备件供应限额的一个数学模型[3]。这个模型规定以90天为基准的任务作为保障周期,要求的保障水平是90%,也就是FISIP模型所计算的备件供应限额的数量,在保障周期内,有需求和系统/设备要求使用备件时,备件能按保障水平90%的概率提供。对有些关键项目还要考虑设备的重要性,给予更为保险的供应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以可用性为中心的数学模型
1981年3月美国批准了“以可用性为中心的库存准则(ACIR)”[1],并在以可用性为中心的库存模型中贯彻使用,用于确定库存水平。以可用性为中心的库存准则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已知系统固有的设计性能的条件下,远距离、中继级、本地级备件供应,如何减少保障延迟时间。满足最少保障费用的要求,或者在给定费用的限制下能够达到保障延迟最小。另一方面,模型设计的费用和战备完好性之间的链接是相当有独创性的,而传统的以需求为基础的方法,没做到这一点。但是它计算复杂系统战备完好性数量指标能力是有限的。
2.4 以战备完好性为基础的备件配置方法(RBS)
以战备完好性为基础的备件配置方法组合了任务模拟技术和ACIM最优备件选择技术,用于计算关键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它不仅是装备设计、技术状态管理、维修和保障供应等的综合,又横跨多学科的发展,使解决综合保障问题的数据和资料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其中,战备完好性的数量指标的计算既是可独立使用的方法,又能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状态管理、供应保障工程对接,成为战备完好性多层次评定的完备方法。
2.5 多层次的RBS
为确定各种备件供应限额,RBS使用的是来自供应系统的全部历史数据的平均值。有些设备全部平均值已有较好的估算,而其他设备则或高于或低于估算的平均值。多梯级的RBS根据设备中的每一个项目的实际供应数据,给出了每一个设备更为真实的估算值。这个过程就能确定最好的批量供应水平,从而保证了武器系统战备完好性目标的要求。
3 战备完好性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战备完好性数量指标和管理战备完好性的各项因素,都可以归属于战备完好性工程。RBS作为战备完好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把设备/系统放在作战/训练任务的环境中评估,建立多个计算任务一体化的模型,有赖于明确分析任务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关系的量化。随着现代武器系统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在全系统、全性能、全费用、全寿命的条件下,全寿命周期中各项工程和综合保障将更加趋于一体化。大量的物资,从订货、交付、物流、储存、数量、时间、经费等都必须是精确的;另一个方面,装备的技术状态及变化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分发、储存和使用也要求实时和精确,因而战备完好性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一体化、信息化、精确化。
4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战备完好性的发展过程,对战备完好性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战备完好性评估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希民. 当代国外军事 [M].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0.
[2]GJB 1371-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3]GJB 3872-99 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
作者简介:杨胜学,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通用质量特性;
胡毅,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通用质量特性评估。
论文作者:杨胜学,胡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战备论文; 完好论文; 备件论文; 系统论文; 限额论文; 装备论文; 作战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