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人民医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间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6年9月接收的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于出生后4-8h内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B组患者出生4-8h后治疗,C组出生8h后治疗,对比三组患者NBNA、PDI、MDI评分情况及伤残率、死亡率。结果:A组、B组、C组三组患者NBNA、PDI、MDI评分情况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伤残23.33%、死亡6.67%与B组6.67%、0.00及C组13.33%、死亡3.33%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出生4-8h后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部亚低温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
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为新生儿窒息后脑部血氧不足导致脑神经或脑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引发的症状,需及时干预治疗,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脑死亡。相关研究指出[1],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意识异常、反射性反应过度或无反应等,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晕厥症状甚至导致其死亡。另有研究指出[2],缺氧缺血性脑病为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痪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多借助头部亚低温治疗干预。本研究主要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不同治疗时间对其疗效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9月我院儿科接收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体重为2529-3714 g,平均(2837.42±363.69)g;B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体重为2531-3719 g,平均(2832.88±363.14)g;C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体重为2525-3711 g,平均(2836.74±362.16)g。对比三组患者基础资料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选择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重度诊断标准;②体重高于2 500g;③1min Apgar≤3分或5min Apgar≤5 分;④出生后出现警觉、肌张力增高、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伴有脑电图异常;⑤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订书面协议;排除标准:①母亲有无痛分娩史或吸毒史;②伴有严重性颅内出血症状;③感染性疾病或先天性遗传代谢类疾病者;④未能完成本研究调查或不配合者。
1.3 方法
本研究A、B、C三组患者出生后均给予常规药物干预及亚低温治疗,参照“九五攻关项目HIE治疗协作组”出台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头部亚低温治疗(仪器:雁科YJW608-04B亚低温治疗仪;生产厂家:湖南衡阳宏毅电子有限公司)。A组患者于出生后4-8h内实施治疗,B组者出生4-8h后治疗,C组出生8h后治疗。三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72h,治疗后自然复温,若治疗结束5h后体温未恢复正常者,需借助红外复温。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三组患者均实施随访,至少18个月(若死亡则随访自动结束),患者出生6d后常规对其神经行为(NBNA)进行评定,其中分值大于37分表示正常,23-37分表示存在轻度神经行为障碍,12-22分表示存在中度神经行为障碍,小于12分则表明存在重度神经行为障碍。患者出生18个月后借助心理发育指数(PDI)、神经发育指数(MDI)标准化贝利婴儿发育量表对患者发育情况进行评定,小于69分表示发育存在缺陷,70-120分表示发育良好,大于120分表明发育优良。对比三组患者伤残及死亡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借助统计学软件分析包SPSS21.0处理,计数资料借助%描述,应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借助均数标准差±描述,借助F检验;当P<0.05时表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NBNA、PDI、MDI评分情况
A组患者NBNA、PDI、MDI评分情况与B组、C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NBNA、PDI、MDI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NBNA、PDI、MDI评分情况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 对比三组患者伤残及死亡情况
A组患者伤残7例(23.33%),死亡2例(6.67%);B组患者伤残2例(6.67%)死亡0例(0.00);C组患者伤残4例(13.33%)死亡1例(3.33%);三组患者伤残及死亡情况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理发展主要包括原发性细胞损伤阶段、窒息复苏潜伏阶段及延迟性细胞损伤三大阶段,目前主要通过头部亚低温结合药物干预进行治疗,通过提高患者脑补血氧供给,帮助恢复脑组织代谢能力,通过干预可在一定成俗上降低患者神经组织及脑组织损伤,降低患者后期伤残率及死亡率[3]。相关研究指出[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应用头部亚低温治疗主要是指借助人工诱导手段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代谢、无氧酵解及耗能过程,避免乳酸蓄积或脑细胞ATP水平下降等,可在一定程度阻断或延缓患者脑组织出现继发性能量衰竭,对脑神经起保护作用。有学者研究表明[5],缺氧缺血性脑病借助亚低温治疗的效果与治疗时间、降温幅度等存在一定关联,且治疗时机可直接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A、B、C三组患者NBNA、PDI、MDI指标评分情况相比差异显著,其中B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好。三组患者伤残及死亡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伤残及死亡率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出生4-8h后借助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于出生4-8h后应用头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降低后期伤残及死亡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轩妍.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不同持续时间对神经系统保护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65-66.
[2]李广红,李春.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间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13):3-4.
[3]刘冬丽,余凤娟,李耀泽.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3):120-121.
[4]曹长青,李宇宁,杨学梅,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02):122-127.
[5]史学凯,崔其亮,吴时光,等.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间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04):221-224.
论文作者:陈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4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新生儿论文; 低温论文; 脑病论文; 头部论文; 伤残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