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罚的多维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体罚问题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教育在改革进程中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以及转变。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小学体罚产生的原因,并且倡导和呼吁中小学校要有效地禁止体罚。
一、体罚的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来分析,体罚是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及可变性。教育若遵循其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其规律,则事倍功半。鲁迅先生早在《风筝》一文中就写出了他因当时不懂儿童发展规律,对其“十岁内外”的小兄弟偷糊风筝所采取的粗暴行为和精神虐杀的悔恨、检讨。每当鲁迅先生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便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鲁迅先生还说:“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可见,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并尊重少年儿童发展的天性。
其次,从学生人格上来说,学生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身合法权益和很大发展潜力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自身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奉行《儿童权利公约》中的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发展原则及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而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典型表现,只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产生对立或压抑的情绪。
第三,从学习心理和接受心理来说,快乐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快乐的情感状态比冷淡或厌恶的状态远远有利于智慧活动。”夸美纽斯毕生研究教育和教学,其目的在于探求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绐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想方没法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或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异刺激唤醒、组织、吸引学生,或通过暗示、巡视、变换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等主动说话。即使个别学生有“越轨行为”,教师也大可不必体罚、变相体罚或讽刺、挖苦、侮辱学生,说不定学生有可以理解的“越轨行为”的“正当理由”。况且,体罚失误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的,一旦失误,再锥心地“检讨”“悔恨”也为时已晚。教育者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能让课堂成为蹲马步、学狗爬、相互打耳光、踢腿、单腿直立、倒竖蜻蜓、跪地等笼罩着沉闷和阴暗的“集中营”。
第四,从体罚者的心理来说,他们往往认为体罚可以有效地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他们往往真诚地表示他们完全是为了学生好。我们不否认,教师的体罚手段有时也可以帮助那些认识模糊、徘徊在服从还是违反纪律之间的学生,也不否认教师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但是我们认为:(1)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罚之所以产生“积极效果”的心理机制,他们把体罚和批评混为一淡,把体罚看作批评的一部分,把批评的心理效果误认为是体罚的结果,因而用体罚代替了批评。(2)体罚者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其动机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很少能找到学生错误行为的真正根源,往往误解学生,这其实是“教师中心论”的恶性发展。(3)体罚者往往把体罚的结果看得太简单,不能看到表面现象之后隐蔽的负作用,更少认真估量给学生的心理甚至人格方面所造成的破坏性伤害。
二、体罚的教育学分析
从教育学来分忻,体罚是落后教育的产物。
体罚和落后的教育观相联系。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中,“片追”的恶性膨胀,拜金主义的泛滥,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对分数的极端追求,各种考试的“逼迫”,造成学生在极大压力下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并渐渐变成一架考试机器。连人世间最亲密、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也被歪曲成一种最简单、最粗暴、最干巴、最没有感情的功利——分数上去。父母之爱已经差不多变质了,师生关系也变了味。以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分数、考卷所奴役,什么“有教无类”,什么“因材施教”,一切都可以忽略,而只盯着考卷上的分数。学习好了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沦落为“边缘人”,或被排斥,或被忽略、讽刺和体罚。
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以人育人”。它的使命是培养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有智慧的人,而不只是有知识和一定特长的准职业者。教育者必须明白,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因为“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者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者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哲学。人类对外界的认识是知识,而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智慧。从事“失去灵魂的教育工作”的教师,错把考试、分数当成是教育的灵魂,为了分数,为了自己的升迁,去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些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还美其名曰:“这都是为了学生好。”即使为了学生好,也必须讲究教育的方式和艺术,否则,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身心。
总的来说,体罚是古代宗法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产物。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基本被消灭的今天,由于落后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中依然潜藏着旧制度、旧观念的因素,所以才导致教师中出现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美国曾有学者发现下等阶层的母亲在孩子们行为不当时更倾向于施以严厉的体罚。赫斯问一些黑人母亲,如果她们听到孩子因过失而扰乱了教学,将怎么办?中等阶层的母亲会这样回答:“我要了解为什么孩子会想到做出这些事情来。”而下等阶层的母亲则简单地悦:“我要狠揍他的屁股。”以此反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同样会发现,体罚现象在中小城市比在大中城市更为严重,在农村又比城市更为严重,素质低的教师一般比素质高的教师更多使用体罚。这些大体上可以说明体罚确实是落后教育的产物。
三、体罚的法学分析
从法学上说,体罚是一种具有严重病理的教育方法或者教育手段。
体罚在现今的大多数国家里都被宣布为非法行为,近、现代许多国家的法律法令多禁止体罚。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学校实行自觉纪律,坚持说服教育,并多次明令严禁体罚学生。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有关废止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指示,禁止采取使学生肉体和心灵遭受痛苦与摧残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如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几百几千等。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又规定,对于那些经常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西方也还有人主张继续使用体罚。美国1970年进行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2/3的人认为可以让教师或学校当局对学生施行体罚。同时,在美国的大多数州的法律里是容忍体罚存在的,但对教师使用体罚规定了一连串的严格法定程序:学生犯规——老师找一个见证人——命学生摆好姿势——老师持木板心平气和地打——填写书面报告——见证人签字——送交校长室存档。以上这些规定,旨在限制教师体罚学生的范围和程序,以免学生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美国法律越来越强调对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禁止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打骂虐待少年儿童。当孩子进幼儿园和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他们,如果受到家长打骂,可以直接打电话给警察局。那样,警察局会立即前去干预,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上法庭,判以罚款或坐牢。有时家长打骂教育孩子,即使孩子不告,邻居知道了也同样会告发。“黄金棍下出人才”在美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为了防止和解决虐待儿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立下了形形色色的法规,由各级政府管辖下的社会福利和法律机构来负责处理有关案例。他们还成立了一些民间组织,承担虐待儿童问题的研究以及有关的教育、宣传、咨询等责任。同时,他们对体罚和虐待做了区分,指出第一种虐待是身体虐待,包括殴打、体罚等,凡是对儿童身体的侵犯都可能属于这个范围,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第二种是精神虐待,包括谩骂、讽刺,以及其他各种有损于儿童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行为。这就是说,即使不使用体罚,但长期对孩子冷嘲热讽,使孩子生活在一个消极的语言环境中,这也是虐待。第三种虐待表现为对孩子的忽视,包括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忽视。第四种是性虐待。
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十一条明文规定,校长和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可以对其加以惩戒。但“体罚”和“惩戒”之间的界限如何,却无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稍站一会儿不算是体罚,若站得时间过长的话,就成了体罚。但因究竟站多长时间才算体罚很难把握,结果造成冠以惩戒之名的体罚仍然横行于日本中小学校之中。可见,关于体罚的法律规定各国不一,实际操作也有分歧。日本虽在法律上禁止体罚,却频繁出现体罚学生致死的恶劣现象;美国将体罚程序制度化,未出现教师体罚学生致死的严重现象。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禁止体罚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要落实“三个面向”,必须对体罚问题从法律上作出硬性规定,而且要明确、具体、易操作,否则,将不可能真正有效地禁止体罚,也将会无限期地延长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时日。
当今世界是儿童的世界,儿童意味着人类的未来和希望,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不仅强调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强调了双亲,社会、国家应承担的义务;不仅强调了教育的社会需要,而且强调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进一步强调了儿童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以确保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符合儿童的人格尊严”。无论是从中小学生最基本的人性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教育的本质及教育教学的规律来看,体罚都是不正当的、严重的病理行为,都是落后教育的产物,是对人性的摧残,是对人格的扭曲。体罚阻碍着人自身的健全发展,也影响着以育人为宗旨的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因而,禁止体罚,势在必行。
标签:体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