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探析论文_谈雅婕,顾力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7)

【摘要】目的:对小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病因进行探究,并探析护理干预对预防小儿接种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接种的33323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6660例,对照组166663例;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的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统计两组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不良反应的致病因素包括儿童自身体质较差、接种时机不恰当、其他药物干扰及接种后休息不足。研究中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进行接种前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减少预防纠纷,提高家长满意度,适合大规模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1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vaccination in children,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children. Methods 33323 cases of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2015 to June 30, 2016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of 16660 cases, 16666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 children in the study group,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ed children's own poor physical constitution, inappropriate timing of vaccination, other drug interference and lack of rest after vaccina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rents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ppropriate nursing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adverse reaction, reduce the disputes, improve the par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is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hild vaccination; Adverse reaction;Nursing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人为地为人体补充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抗原抗体,提高人体对某些传染病的免疫能力[1],进而阻止传染病传播。儿童身体机能还未完全成熟,免疫力较差,易被外界病毒入侵感染疾病,故一般通过接种提高儿童免疫力。但由于儿童体质较差及接种时机不恰当等原因,儿童接种后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也阻碍了疫苗的推广。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接种的33323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常规护理和预防护理结果对比,探究护理干预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接种的33323例儿童为研究对象,两组成员接种的疫苗有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疫苗等,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16660例,年龄段为1~6岁,平均年龄(2.2±1.6)岁;对照组16663例,年龄段为1~6岁,平均年龄(2.8±1.2)岁。两组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接种疫苗等方面的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叮嘱儿童多喝水、注意休息等,为接种做好准备;对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一方面是做好接种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干预的具体举1措有:(1)提前了解儿童的既往病史,对儿童身体情况有大概的掌握,给家长科普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前做好安抚工作;(2)接种时详细核查儿童信息,重点关注儿童过敏情况。接种前对疫苗进行检查,确保疫苗种类及质量;(3)接种后对儿童进行观察,等儿童一切正常再让其离开,一般观察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并向家长叮嘱相关注意事项。

1.2.2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对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种类进行调查及分析,可以得出一般不良反应分为下面三类[2]。

(1)一般反应

儿童在接受疫苗接种后,疫苗自身所带物质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反应,对人体机能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儿童接种一天内体温稍有升高,一般波动范围为37℃~38.5℃,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儿童会偶感头疼、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身体不适等。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单位一般不大,一般在数日后可逐步消退。部分儿童体质较差,对疫苗异常敏感,或已经感染其他疾病,其体温也会异常升高,只需要正常护理即可。

(2)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指的是给大量儿童接种同种疫苗后,只在极少数儿童身上出现的异常状况,一般发生率较低,处理不当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常见的反应症状有接种后突然晕厥、儿童脸色发白、心跳频率异常等,严重时会导致儿童过敏性休克、产生急性过敏反应、失去知觉等。当儿童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时,医护人员应把握时机,根据其具体症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

(3)偶合反应

儿童在接受疫苗后恰好感染其他疾病,与疫苗种类、质量等无关,只是患病时间与接种时间相重合。一般是由于接种后儿童感染了感冒病毒或炎症病毒等,其症状与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不吻合。经检查能判断出该疾病的病理特征、致病因子等与疫苗无关联,即该疾病的发生属于必然情况。

1.3 评价标准

通过观察儿童接种后的呕吐、发烧等情况统计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总接种人数);通过问卷统计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满意、一般及不满意,计算家长满意度(满意度=满意的人数/参加评价的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分析研究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对33323例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总例数进行统计,得出不良反应共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对致病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由表1可得,儿童体质不好、接种时机不合适、药物影响及接种后休息不够都会导致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且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6.7%、38.4%、24.4%、10.5%。

3.讨论

3.1 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本次接种使用的疫苗都由疾控下发,全部合格。对接种后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致病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3]。(1)儿童体质较差:儿童身体机能尚未成熟,免疫能力较弱,疫苗等机体外来物质易引起反应,尤其是过敏体质,其不良反应更严重,在接种时应加以注意;(2)接种时机:不同季节外界活跃病毒不同,且儿童免疫力也有一定差异。例如春季哮喘类病毒较多,故在接种时要考虑季节问题,选择合适的接种时机;(3)药物影响:部分儿童由于其他疾病要长时间进行药物治疗,导致体内免疫力下降,接种疫苗后这类儿童会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一般对其不用疫苗接种;(4)接种后休息:儿童接种后进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活动较频繁、休息较少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护理对策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2‰)较对照组(3.84‰)有了明显下降,这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同时,研究组的家长满意度(98.27%)较对照组(82.28%)有了明显提高,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医患矛盾,缓和医患关系,提高家长满意率。常规护理能保证接种正常进行,而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因此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常用的护理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

3.2.1完善与疫苗有关的制度 医院应根据卫生部对疫苗接种提出的要求完善与疫苗有关的各种制度,主要包括:制定严格的接种操作规范,使接种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将接种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分配,实现各层级人员的分工协作;完善儿童体质登记流程,建立健全的组织及体系;完善疫苗及所用药物的检查流程,并严格执行;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接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保证接种工作的质量。

3.2.2加强对接种工作人员的管理 提高参与接种人员的标准,其必须参加过系统的知识及技能培训过且取得相关证书才能参与接种工作,且在其工作期间应针对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建立完整的登记及汇报体系。提高接种人员的技能要求,其应了解各个类型的疫苗性质、作用、接种方法、储存手段、适用对象、接种部位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且应熟知儿童接种全套程序,对联合免疫有一定了解。在接种时,工作人员应统一服装,并佩戴手套及口罩,保证整个接种过程清洁无菌。接种前应对疫苗进行详细检查,并对儿童的信息进行严格核查,接种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准确把握剂量。接种后应保持耐心,解答家长疑惑,并叮嘱注意事项。

3.2.3加强接种知识的教育及推广 接种属于一项社会范围内的工作,既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和教育,也需要家长儿童的配合,因此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及推广十分重要。应通过政府支持,联合各个部门,普及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方法进行知识普及,加强家长对传染病的重视,增强家长对疫苗的认识与信任,强化其预防一是。丰富知识普及方式,通过社会发放有关传染病及疫苗的资料、举办相关讲座加深家长对传染病及疫苗的了解。在接种前,家长应对所用疫苗性质、用途、注意事项有大概的了解,并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知情权。接种后应让儿童休息一段时间,经过观察儿童无异常才可离开,以保证能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3.2.4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护理 接种前医护人员应对儿童身体情况做一定的调查,对儿童体质有大概了解,掌握儿童病史及过敏史。当儿童当前身体状况不适合接种时,应将接种时间推迟或不接种。接种后当儿童出现一般反应,即体温在37℃~38.5℃范围内波动,且有恶心、头疼、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时,只需要提醒儿童勤喝热水、注意休息即可,不需要进行其他临床操作;当儿童体温波动较大(高于38.5℃)时,应让儿童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根据儿童接种疫苗及病情进行处理;当儿童局部有轻微红肿、早期局部红肿可进行冷敷,形成硬结早期可给予热敷,接种卡介苗不能给予热敷,若局部反应较严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若出现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给于干热敷促进局部脓肿吸收,必要时需抽取局部脓液并补充适量抗生素;当儿童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用比例为1:1000的肾上腺素进行皮下注入,严重时应进行补液治疗[4]。

【参考文献】

[1]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使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5.

[2]王永秋.分析小儿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和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43-43.

[3]贺景云,邱桂华,万桂荣.预防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月刊,2012,41(6):318-340.

[4]陈迎秋.预防接种中小儿的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今日健康,2015(2):344-346.

论文作者:谈雅婕,顾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  ;  ;  ;  ;  ;  ;  ;  

小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探析论文_谈雅婕,顾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