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化与哲学生活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化与论文,生活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实践与哲学意理密切相关。生活实践蕴含着哲理,自觉的生活实践需要哲理的关照。哲学教育应当立足生活实践,回归生活实践,提升生活实践的质量,促进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精神成长。 一、个体实践的四种样式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每个人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归结为相互交织的四种样式。 一是“经验样式”,其基本点是“积累经验,分析经验,运用经验,超越经验”。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在运用经验过程中又不断分析它、调整它、修正它,逐渐积累可靠的经验,直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与此同时,个体又会“吸取历史教训”、“借鉴他人经验”,把代代相传积淀而成的有益经验融入自己的经验之中,在新的生活实践中予以运用。经验知识、经验思维对于个体生活实践的正常进行具有基础性意义。实践的“经验样式”是个体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样式,使生活实践具有亲切感。经验是可贵的,但照搬经验则是危险的。在生活实践中一定要防止经验主义。要超越已有经验,创造新的经验;要超越经验,学会科学理论同实践经验相结合,使生活实践提升至“科学样式”。 二是“科学样式”,其基本点是“学习理论,理解方法,掌握精神,熟练应用”。科学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个体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恰当地运用经验,才能准确地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在当代,尤其要重视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实践既有经验基础更具有科学水准。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等。个体懂得的科学理论越多,越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他就可以更自由、更从容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审视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指导实践,使自己的生活实践扎实和高效。“科学样式”的实践是现代人应当做到的核心要求。具体的科学理论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科学理论(尤其是自然科学)重在探求事物本身的真理性,要正确指导生活实践,必须把“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结合起来,把“求真”与“向善”结合起来,使生活实践同时具有“哲理样式”。 三是“哲理样式”,其基本点是“理解思想,转变思维,提升境界,运用得当”。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具体的“操作经验”,而且多少能悟出实践操作的普遍道理,不妨称之为“经验哲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掌握火候”。个体运用“经验哲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就使“实践样式”有了“哲学味”。社会不断发展,实践日益丰富,单靠感性经验来生活,会出现许多差错。只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会有许多缺憾。个体应自觉学习哲学,以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来观察分析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使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哲学意蕴。“哲理样式”的实践,不是用抽象的哲学概念对实际生活贴相应的标签,而是将基础性的“经验样式”、核心性的“科学样式”,与融入于心的“哲理、哲思”自然糅合在一起的。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妙,既是经验的,又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时,实践的“审美样式”就“呼之欲出”了。 四是“审美样式”,其基本点是“心情愉悦,物我两忘,美的创造,美的享受”。美是人与外物在精神上相融为一体的精神愉悦状态。对美的追求是人的一种本能。马克思认为,按照美的规律自由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任何自觉的个体实践都应该包含审美意识,具有审美旨趣,在实践中创造美、享受美。人们不仅要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更应以愉悦的心情,“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实践。现代实践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技术条件越来越强,人们很注意追求“物质栖居”与“技术栖居”的“高水平”,却往往忽视实践过程之“诗意栖居”。我们应大力提倡个体把自己实践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审美对象来创造、来享受,使实践具有“审美样式”。 上述四种“实践样式”,在实践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应当从“自发的交织统一”走向“自觉的交织统一”,提升生活实践的内涵,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实践“哲理样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追问“事件”的价值,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人是做事的人,个体的一生是自身“操作”各种“事件”的发生、延续、增添、积累,人生价值就是这些“事件”价值累积起来的。认识和处理“事件”,“想问题”和“办事情”的第一要义是要确定“该不该去想”、“该不该做”,即追问“事件”的价值,确定行动的目的。表面看来,个体似乎是单纯依靠经验、依靠科学就做出了或对或错的价值判断。其实,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牢牢地支配着个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人们总希望处理的“事件”对自己有利,但是如果人人都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势必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确定“个人利益诉求”的限度,就不能不以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生活哲学化”首先要立场端正起来,在实践中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第二,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追寻哲学观点、哲学方法的指导。认识和处理“事件”,就是认识和处理矛盾和问题。个体的一生是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生。“我”的历史是问题的解决和遗留,“我”的现实有各类交错的问题需要认识和解决,“我”的未来又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但提供一种哲学思路则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做事有三部曲,一是该不该做(必要性),二是能不能做到(可行性),三是怎样去做(操作性)。这三部曲都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道理,都需要哲学思维的“介入”。坚持“生活哲学化”就应当自觉地又极其自然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按照科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类经验,处理好“事件”,解决好问题。 第三,对生活实践自觉地持有批判意识,不断反思,勇往直前。做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实践历程中,要实现一次比一次好,就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我”走在向价值目标前进的实践之路上,在创立事件过程中,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有“如何看待历史,如何面对现实,如何迈向未来”的思维疑惑,这更需要哲理来“帮助”。“我”敢于对自己进行批判,能够经常进行反思,这是可贵的哲学态度、哲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应进一步学会用哲学思维正确地进行批判与反思,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受益,“加速”提升实践的效能,使“生活哲学化”更为深化。 第四,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个体在生活实践中无非是做两件事情,一是“对外”,“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在哲理启示引领下,依据科学,借鉴经验来改变外部事物的具体形态,创造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既满足自身物质精神需求又与环境和谐相处”。二是“对内”,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高尚的精神境界。从做具体事情来说,要朝气蓬勃,意志坚定;从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来说,应学会精神的享受;从实现人生价值来说,应追求在奉献中展示自身价值;从个人的终极追求来说,内心充满人文关怀、理想、信念、使命,且终生相伴。哲学化的神圣之处即在于此。 实践“哲理样式”的存在,“生活哲学化”的存在,既说明生活实践需要“深刻的原则”;又说明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哲学功能的深刻性、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哲学应当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哲学教育应当生活化。 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核心是,立足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有效的哲理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哲学,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思想精神健康成长。 第一,哲学教育生活化的灵魂——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理论的科学性未必能保障一堂课是出色的、高效的,但一堂课失去科学性就从根本上失败了。 科学性的底线要求是不出错,科学性的进一步要求是深刻性。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高中进行极其有深度的哲学教育,但应该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入脑入心,以至有“终生受益”的亲身感受,这就是深刻之所在。不讲则已,讲就要全面、彻底,道理要说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令人折服;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步深入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等等。科学性与深刻性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表现在各个方面,乃至编试题、给出“答案”,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切勿出错。 第二,哲学生活化教育的基点——素材的贴近性和典型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特征。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理解哲理的基础,更是学习理解哲理的最终归宿。生活实践是哲学教育生活化的基础。哲理可以“长篇大论”(其实也未必能说清楚),哲理也可以由事实开始分析而逐步引出。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由生活实践作基础的哲理,容易理解,令人信服。 生活实践范围极广,可选用的素材很多。选用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未来;要从学生的视角来选材,不仅选取他们已经关注的,还要选取他们应当关注的;要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选择科学、人文、哲理三者结合的有趣、有深意的事例。“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与“素材的贴近性和典型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前提,使学理论有生活作为基础,议生活有理论作为指导,既学习理解了理论,又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底蕴。这是哲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过程。 第三,哲学生活化教育的方式——过程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学习哲学虽然难于探究体验,但又恰恰需要探究和体验。无论是在“议论生活素材、引出所含哲理”的教学环节,以及在“分析哲理、领悟哲理、理解哲理”的教学环节,以及在“运用哲学,理解和改变思维方式以指导生活实践”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坚持“探究、探究,再探究”、“体验、体验、再体验”的教学过程。探究的核心是发现思维矛盾、提出思维矛盾、分析思维矛盾、解决思维矛盾,体验的核心是体验思维进程、体验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生活实践基础上,使哲理入脑入心生成性思维的过程,既体现了生活哲学化又体现了哲学生活化,因而也是哲学教学“高效”的关键。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亲历思维过程。要营造探究体验的氛围,课堂上平等、民主、和谐、活泼、轻松,使学生进入乐于探究的状态;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鼓励独立思考,正确对待“错误观点”、“怪异问题”;要善于进行对话、讨论以科学的设问(应体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播撒思维的“种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经历思维过程,体现哲理之“奇妙”;要学会“思维模拟”,让学生作为当事人,进入历史或现实事件进行既是具体的又是哲理的思维;要利用思想资料写评论,调查实际问题作哲学分析;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成长。 第四,哲学生活化教育的表述——语言的通俗性和磁引性。使人心悦诚服的理论、胜于雄辩的事例分析、入脑入心的探究过程,都需要教师使用语言来交流引导。无论是对事例的叙述剖析还是对观点的阐明分析,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是教师的畅谈,无论是衔接的前言后语还是意外的机智处理,我们都要注意使语言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清晰明白,富有吸引力。 可以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过渡到哲学用语,一定要注意类比得当。“诗言志,词抒情,歌依咏,律和声”,教学中穿插使用诗词歌赋、名言佳句、格言俗语,只要贴切,都是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在某些情况下,“网络新词”、“雷人萌语”亦可尝试。教学中能够做到妙语连珠、风趣幽默,使学生在“听觉叙事”中激活思考,也确是难能可贵。 第五,哲学生活化教育的意境——精神的人文性和诗意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是学生在精神陶冶下的成长。哲学教育担负着尤为特殊的使命,它是求真、向善、悟美综合为一体的过程。哲学教学的人文性本质就是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有效方法的选择,都能体现教学的人文性和诗意性,但需要另外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身精神状态,也是人文性和诗意性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乃至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如内心世界的纯洁、对工作的热爱,学生的感受极为直接。“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交往的言谈举止,有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哲学教学,自己就要喜欢哲学,对优秀的哲学思想,有一种敬仰之情。我们所分析的事例,不仅有哲理,而且能体现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民族、国家、社会前途的思考,对学生成长的高度关注,“让哲学诗意地存在”,将文学的美丽、历史的宽广、哲学的深刻巧妙地融为一体。课堂上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关系融洽、思维活跃、语言精深、耐人寻味,逻辑清晰,引人入胜,“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师生共同感受到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体验教学,以哲学方式教学,让高中哲学课堂更有哲学味,求真、向善、悟美,最终学生的头脑成为科学的哲理世界、哲理的生活世界、智慧的思维世界、高尚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哲学生活化教育的使命。生命哲学与哲学生命_哲学论文
生命哲学与哲学生命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