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大学生提问的争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秋季,全国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使用新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占了相当比重。对此,语文界专家、学者、教师们早在新教材试点期间,就充分肯定了编写人员的创新努力。按照新修订的“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探讨快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途径,已成为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课题。
汉语口语交际学说,是80年代才基本成型的言语学范畴理论。尽管中华文化中的口语交际艺术的悠久历史世罕其匹,然而口语教学系统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还十分年轻,应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语言得体”是较早进入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检测的技能,按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的不同来调整语言,组合语言,达到人际间思想沟通、交流的目的。结合生活实例来探究语言得体与否,是掌握口语技能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北京大学学生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演讲后的提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涉外场合“语言得体”问题的范例。对七位同学提问是否得体,北大人之中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其中既涉及提问的内容,又涉及语言形式,实际上是对学校人文精神教育基点不同看法的反映。高中学生了解这些具有相当思想力度的争议,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论辩技巧,对树立自身的现代人格观念或有裨益。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必然带来青年一代与世界各国人民更广泛的接触,具有“内仁外礼”文化传统的中华学人,理应在言语交际中展示中国人文底蕴,语文课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是高中生踏入社会的最基本的技能训练、素质训练,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欢迎读者们对下面文章的观念发表自己的看法。
常为新的北大(节选)
199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预定日程中要访问一所大学并发表演讲。国内几家名校争先恐后地表示愿意接待,但美国人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刚刚度过百年校庆的北大。在美国人看来,北大在美国的留学生最多,北大学生容易接受克林顿的理念。
然而,克林顿失策了,因为他不了解北大。北大学生站在国家利益上提出的七个问题,丝毫不逊色于克林顿竞选连任总统时遭遇的对手提问。
——“中国和美国应该是携手并进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美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华盛顿到林肯,从微软一直到最近的《泰坦尼克》。而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却局限在几部农村和文革的电影,我们认为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美国人应该更好地了解中国。您认为作为总统,您能够为此作些什么,来促进两国之间的真正的了解?”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很关心祖国统一问题。在台湾问题上,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来,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美国从未停止向台湾出售各种先进武器,并多次派军舰进入台湾海峡,尤其令我们愤慨的是,1996年与日本签署了《新安保条约》,据某些日本高级官员透露其中的防卫范围,居然包括我国的台湾省。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中国也向夏威夷出售武器、也派军舰支持夏威夷独立,也与其他国家签订安保条约将夏威夷纳入我们的保卫范围,请问总统先生,您会同意吗?两亿美国人民会同意吗?”
——“总统先生带着很友好的微笑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我们很感动。中国人民渴望友谊,更渴望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谊。然而,我们却了解到,总统先生在访华前夕曾在国内作出了如此的表态,‘之所以去中国是因为中国太重要了,而接触是最好的压制。’请问,这些话是您为了使这次访华成行,而向反对派故意作出的姿态呢,还是此时此刻,您的微笑后面真的带着施压的初衷呢?”
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克林顿汗流浃背,无奈地面对着近千名北大学生顾左右而言他。不过,克林顿倒也率直,从会场出来,他对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说:“我到过世界很多国家包括前苏联的大学,我认为你们的学生是最值得你们自豪的。”
新千年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与一位普通的北大文科生坐在未名湖边,又聊起这件事——“北大学生为什么要刁难克林顿?”
“你误解北大了。北大从来不刁难任何人,也不想刁难克林顿,即使客观上有这种效果也绝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在探讨问题,探讨中美关系问题,我们希望中美能够平等地对话,而这种平等现在并没有实现。”
“据说克林顿身边的人很伤心,认为北大学生变了,有点亲政府了。”
“这话没道理,反过来也可以问一句:北大学生为什么不能亲政府?亲我们自己的政府?其实,北大人最不媚俗,北大人追求的是真理,这种追求是不以西方或是政府的什么标准来划线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真的需要社会上的理解。”
“听说克林顿来之前,特怕北大学生问他性丑闻的问题……”
“克林顿是代表美利坚而来的,我们是代表中国大学生而来的,不是私人聊天,而是两个民族的对话,问那样的问题太无聊了。再说,我们对私人问题也不感兴趣。”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独立思考的人,有那么多忧国忧民的人。难怪有专家评论道:北大学生准确地把握着国家和民族的脉搏,说出了政府多年来想说而又不便于在公开外交场合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