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同步教学论文_黄琼芳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同步教学论文_黄琼芳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城东中学 511600)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教学环节,必须同步进行。“读”是吸收,“写”是表达。阅读的思维是吸收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接受、贮存;写作的思维是发放型,是信息的酝酿、产生、输出、检验。两者指向相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和写就其主体思维活动而言,都要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纠正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割裂开来的做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作文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作文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环节;提高;写作训练;有机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教师在作文课上使出浑身解数讲方法技巧,学生依旧是无从下笔,无话可写;教师批改作文是字词句面面俱到,含辛茹苦,学生作文还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流水帐”的圈子难以自拔。作文教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出现此状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就是阅读,写作教学就是作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脱节造成的。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如果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与写作同步教学,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总体效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东西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运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翻看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和感人肺腑的诗歌,还有犀利的杂文……如果将平时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与写结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其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言为心声,阅读不失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教学时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感情,进而感悟道理。学生在阅读中被文本的言语唤醒,凝聚进而燃烧起来。教师适时为学生搭建练笔平台,宣泄情感,妙笔生花。

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聚焦于“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片段。听录音朗读此部分内容,闭目想象父亲的动作和背影,再有感情的个别诵读。显然学生被深沉的父爱而感染,读得语速缓慢,语气沉重。笔者便抓住这一契机说:“背影就像一幅画,深深地父爱让这幅画的色彩凝重而令人刻骨铭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能找出体现父爱的典型语句我们试着做一首诗如何?”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全班学生都成了诗人: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父爱,是害怕夜间着凉的一件紫毛大衣;父爱,是攀越铁道蹒跚的背影和一个朱红的橘子……

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米”,这样便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也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钻研课文,这样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可谓相得益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多年来形成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模式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纯粹的被动应付。没有创作热情,哪里有好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学生读后有创作冲动。教读课文时,利用学生的创作激情,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揣摩人物心理;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体验,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

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想象皇帝在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的情景,然后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发财的美梦破灭后,他们大骂于勒并且躲避于勒。如果他们在船上与发财回来的于勒相遇了,菲利普夫妇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根据你对菲利普夫妇性格的理解试着想象表述。学了《木兰诗》后,让学生改写《木兰的自述》……

在这些有“写头”的地方,教师营造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学生要写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辨文体、明中心、看思路。续写改写皆要求围绕中心合理想象:写人物要按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与结果;写事件则要按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和所供材料的语脉,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为写而读,在读中悟,在悟中不知不觉的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训练的双赢。

再者,阅读还要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写法规律。我们教材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表现手法、叙述人称等方面揣摩品味,分析摹仿,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写作技能。正如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脍炙人口的美文。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将春天之景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你从中领悟到哪些写景状物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出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规律:1.文章抓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征细致描绘;2.描写景物时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喜爱之情于景物之中。然后再结合学生平时写景状物的文章观察不细致,不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的毛病,出示典型“病例”,组织学生讨论修改,让学生从中领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之后再鼓励学生构思写《夏》《秋》《冬》等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这种练笔,读写联系,读中领悟写法规律,写中揣摩运用创作技法,学生在阅读中加强了对种种写作技法的感性认识,进而理性归纳后再实践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技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文章之中,走出无从下笔,无话可写的“流水账“怪圈。

阅读是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过程。将阅读与写作同步教学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向作文天地的彩虹。厚积而薄发,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在写作内容与写作手法方面有了丰厚的积累,就一定能从课上走向课下,从摹仿走向创造,由长期积累走向文思放飞: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读书如果不动脑子,不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纵然读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阅读没有实效,便少了文化积淀,便不能给写作提供营养。于是,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这样:字不成形,话不成句,文不成篇;套话空话,胡编乱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自然达不到各方面的期望。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绝不仅仅限于技巧和方法,它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因素。因此,一个人阅读品位和写作品位,关系到他一生的修养。当学生的写作关注到人生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走上高格了。现在许多学生买书看书都挑流行的,但流行的书都有水分,如果孩子们模仿学习其中的很多人生观或者生活态度,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用疏导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只有高品位的阅读,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我们许多教师在读写教学操作中很多走着传统的路子。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心灵启迪;注重规范标准,忽视精神独创;注重统一要求,忽视个体差异;注重急功近利,忽视日积月累;注重详批细改,忽视有效指导。少了自由创造的快乐,多了应试教育的焦虑。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做到“全新”,只能是对传统的改造与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逐步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以创意表达为目标的读写教学新观念、新策略。

论文作者:黄琼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同步教学论文_黄琼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