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_国家审计论文

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_国家审计论文

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一步发展论文,因素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家审计呈现的新趋势

一是审计内容向政策层面延伸,提出了开展政策审计(评价)的要求。政策审计(评价)是指直接以政策措施为主线开展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措施是否落实、落实的时间、落实的效果、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情况等,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政策,该项政策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情况的审计,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审计机关开展的对2008年扩大内需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结果表明,政策审计非常必要,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同时也促使审计机关深入探索思考开展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的方式方法。不久前《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意见》提出,要“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这为开展政策审计(评价)指明了方向。

二是审计方式的拓展,提出了开展跟踪审计的要求。跟踪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跟踪的动态审计方式。这种审计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审计实施时间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从2007年审计署对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开展跟踪审计以来,审计署先后组织开展了对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资金、京沪高铁、西气东输等项目的跟踪审计。这些大型建设项目,从审计时间跨度、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等方面都带来一些新变化:审计时间跨度从项目立项开始、中期实施到项目后评价的项目全过程,短则一两年、长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决策、勘察、设计、征地、招投标、施工、采购等业务内容和项目建设资金的筹资、运用及运营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等财务内容;审计目标体现为促进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评价项目运营情况,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等方面。毫无疑问,这些变化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是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手段的改进,提出了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化程度从初期的单机财务软件到网络版的财务软件,从单纯的财务系统到财务和业务活动融合的ERP系统,从ACCESS等小型数据库到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其信息化进程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的每一步对审计技术方法都提出了挑战。由此,审计方式也由纯手工的审计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转变。计算机审计模式下,审计的载体(财务和业务活动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海量信息,在该审计模式下需要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以对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审计分析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公式或逻辑表达式,设定计算、判断或限制条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性质或数量关系,从而判断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

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分工模式造成机构之间业务交叉、职能重叠、任务不平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有的按被审计单位或行业划分,如财政(含行政事业)、企业、金融审计部门;有的按资金性质来划分,如社会保障、资源环保、农业资金审计部门;有的按经济活动的某一环节来划分,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部门等。由于机构分工标准的不统一,这种点、线、面交叉的职能分工模式,导致业务、职能交叉重叠和重复审计,造成重复审计和审计监督盲区同在。

二是管理模式不适应审计工作变化趋势的要求。目前,人员管理实行直线式的管理模式,一把手—分管领导—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式有利于审计业务工作的纵向部署安排和审计信息的上传下达,但缺少横向之间的业务交流。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的情况下,单一的将人员固化于某一业务部门的直线式管理模式,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人员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是跟踪审计依据不够完善。现行审计规范难以完全适应跟踪审计的业务需求。首先,跟踪审计对象缺乏统一规范要求。根据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应当纳入审计范畴,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层级,可分为中央、省、市、县等四个层级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数量上则成千上万。由于审计人力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全部项目都实行跟踪审计,存在跟踪审计项目选择随意的问题,实施跟踪审计的项目与公众迫切想了解的项目可能不一致,导致公布的跟踪审计项目信息与公众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知情权的信息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公众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不信任。其次,跟踪审计内容缺少规范要求。项目实施过程通常可分为前期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期运营阶段,由于当前跟踪审计对每一阶段审计的内容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在分级负责审计管理体制下,同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最终披露的审计结果信息缺少同质性和口径的统一性。

推动国家审计深化发展的对策

调整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按照审计主体组织模式应有利于审计业务开展、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则,审计主体可整合为三类部门:一是政策研究计划协调部门。主要从事宏观调控政策跟踪研究,按要求分析出持续执行和年度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点,提出审计中需要关注政策执行中哪些层面的问题;审计业务决策研究与审计需求调研,根据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提出项目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跟踪管理和项目后续评估等。二是审计实施专业部门。按专业知识结构设立财政审计(含行政事业、农业与环资、社会保障等)、财务审计、工程与造价审计、计算机审计等机构。将审计人员根据其不同专业背景,安排到上述不同的机构,实施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抽调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采取柔性管理的方式,全面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三是审计业务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它应是审计质量控制与成果应用的核心部门,对审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发挥控制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成果的作用。

调整审计人员管理模式。可把创新“80/20效率法则”引入到审计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分层次、分类型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其次,优化人员组成,整合开拓型人员和其他人员,由开拓型人员处于主导地位,建立工作团队,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融合在一起,创造团队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效力;第三,实行动态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实行人才库的管理方式,将每位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特长等要素纳入数据库,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和需求,从人才库中选配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审计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

建立健全跟踪审计依据。通过制订跟踪审计的目标、责任要求、跟踪审计项目的界定条件等审计程序和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审计部门适时介入项目建设环节,准确选择审计内容和重点,恰当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

标签:;  ;  ;  ;  ;  ;  

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_国家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