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链条——环节”论再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链条论文,环节论文,论再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链条——环节”论(即关于全部政治生活就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必须在特定时机抓住链条上的特殊环节以掌握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理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贯穿在列宁的全部政治活动之中。考察列宁“链条——环节”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列宁“链条——环节”论在他完成《哲学笔记》创作之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每当社会主义实践出现重大历史转折时,列宁就突出强调“链条——环节”论,使之成为列宁把握时代脉搏和契机,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大胆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方法论根据。然而,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探索一样,列宁“链条——环节”论在列宁逝世以后70余年来,除在关于列宁的著述中偶尔带上一笔以外,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和埋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笔者曾在《把握列宁的“链条——环节”方法论》(《学习》93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93年第7期)和《列宁“链条——环节”论初探》(《求是学刊》9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A1〈全文〉93年第9期)中,就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提出和发展,哲学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作过初步探讨。本文试图结合对列宁新版《哲学笔记》的研究,从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掘、表述和运用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方法论意义和历史命运,进而深刻理解邓小平方法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展,主要包括:(一)列宁对黑格尔哲学总体结构的把握以及列宁“链条——环节”思想的深化。(二)对列宁《哲学笔记》中有关“链条——环节”思想的综合考察。
一
列宁在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对黑格尔哲学总体结构的把握,这是列宁能够从整体上彻底改造唯心主义辩证法,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化并完善“链条——环节”方法论的基本原因之一。要深刻认识列宁独特的“链条——环节”论的确立,首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首次提出“链条——环节”论直到列宁《哲学笔记》创作之前,列宁尚未对这一理论作出进一步论述,而在《哲学笔记》创作之后,列宁“链条——环节”论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列宁在此后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变中,都要运用“链条——环节”论分析和解决历史提出的新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列宁这一时期对“链条——环节”论的阐述和运用远远超过了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并使这一理论获得了全面完整的表述。第二,列宁在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进程中,始终围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整体逻辑的改造和运用这一主线,并把它作为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发掘和改造的主要参照系。例如,列宁读本质论第1篇时,认为黑格尔关于万物之间的联系的基本思想是天才的,他的逻辑结构有总体合理性,提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55卷,第1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列宁全集》引文全取中文第二版)在读概念论第1篇开始,列宁指出,黑格尔对推理的分析“令人想起马克思曾在第1章中模仿黑格尔”(第148页)。认识到“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第149页)。关于对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的理解,列宁指出:“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第181页)。在短文《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用了大量的笔墨从总体逻辑上、辩证法的阐述及研究方法上,深入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链条——环节”思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从总体结构上把握黑格尔辩证法,必然涉及到对黑格尔圆圈论的认识。而对黑格尔圆圈论的意义,列宁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在《哲学笔记》开始,列宁对黑格尔《逻辑学》前言中关于科学向前运动的路线是“一个圆圈”(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56-57页)的论述没有注意和摘要,在读《逻辑学》快结束时,经过对黑格尔逻辑学总体结构的思考,列宁注意到黑格尔关于“科学表现为一个环绕自身的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第201页)的论述并作了提示,意识到这一思想对整个逻辑学的意义。在读黑格尔《哲学史》时,列宁一开始就对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是“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第207页)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特意运用这一思想考察了“哲学上的‘圆圈’”(第308页)
重视从总体上把握黑格尔哲学结构,形成了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最高视界。正如列宁强调的:“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第151页)从钻研和理解黑格尔全部逻辑学的视界出发,使列宁成为对黑格尔圆圈论最为重视和最有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此同时,列宁也深刻认识到“链条——环节”论与黑格尔圆圈论在辩证法的逻辑上和运用上的一致性,洞析了它的重大方法论意义。
列宁把握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同黑格尔《小逻辑》是一致的,把握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每一部分都充满了“链条—环节”思想。黑格尔逻辑学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是:
1.存在论。(A)质。(B)量。(C)度。
2.本质论。(A)作为实存根据的本质。(B)现象。(C)现实。
3.概念论。(A)主观概念。(B)客体。(C)观念。(参见第286-289页)
从把握黑格尔哲学总体结构出发研究列宁“链条——环节”论,必须深刻理解黑格尔的圆圈、环节等概念的哲学内涵。我们统计,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和《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直接涉及到“链条——环节”思想的列宁的摘要34个,批注2个,标注自己成熟见解的评论17个。当然,这仅仅是论点的统计,要全面理解列宁“链条——环节”论,还必须同他对辩证法的全面理解联系起来。
举例如下: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如,存在论:第1篇(质),变易的环节(第89页)、“有限的环节”(第92页)等。第2篇(量),“量的环节”(第98页)等。第3篇(度),“规律或度的环节”(第103页)等。本质论:第1篇(作为自身反思中的本质),“非存在的环节”(第107页)、“本质自身的环节”(第110页)等以及在这一篇结束时写的两段评论。第2篇(现象),“现象本身的环节”(第126页)等。第3篇(现实),“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构成绝对的几个形式的环节。”(第131页)等以及两段评论。概念论:概念总论,“存在和本质因而是它的〈=概念的〉变易的环节”(第139页)等。第1篇(主观性),“作为概念的规定的每一环节,本身都成为整体和起中介作用的根据。”(第152页)等。第2篇(客观性),“规定性的环节”(第158页)、“外在性的环节”(第160页)等。第3篇(观念),“存在和本质的各阶段……它们的真理只在于:它们是观念的各个环节。”(第167页)、“一般思维规定、范畴、反思规定,以及形式的概念及其环节”(第177页)等。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如:哲学史导言,“把哲学史比作圆圈——‘这个圆圈的边沿是许多圆圈……,”(第207页)、“逻辑发展进程本身……从它的主要环节看出历史现象的发展进程”(第208页)等。哲学史第1卷,“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这两个环节的区别”(第226-227页)等。哲学史第2卷,“‘消逝着的环节’=存在和非存在。”(第232页)等以及两段评论。
上面的引述虽然不能反映列宁“链条——环节”思想的全貌,但可以较系统地反映列宁“链条——环节”思想发展的轨迹。这对我们的研究有两点启示:第一,列宁的摘要和评论的着眼点始终在发掘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读书开始阶段列宁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辩证法逻辑与自己“链条——环节”思想的联系。而在列宁读完逻辑学进行总结时,才从总体上看到黑格尔圆圈论对他的整个逻辑学的意义,进而深化了列宁对“链条——环节”论的思考。第二,单纯从“链条——环节”思想的角度看,上面的引述所蕴含的思想还是内在的、“隐性的”,它们都是直接反映辩证法自身的内容,当我们着眼于黑格尔辩证法逻辑总体并必然地涉及到黑格尔圆圈论时,“链条——环节”思想就展现出来,成为“显性的”了。而且从列宁的笔记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有关内容,可见列宁对“链条——环节”论的极端重视。
准确把握列宁“链条——环节”思想,首先必须准确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有关概念。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由一系列联系的环节组成的,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中明确指出了圆圈、环节等概念的重要意义,他说:“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每个单一的圆圈,因而它自身也是整体,就象打破它的特殊因素所给它的限制,从而建立一个较大的圆圈。因此全体便有如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环节之中。”(黑格尔《小逻辑》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一个必然的环节,哲学全体就是许多环节构成的大圆圈。对于这一思想,列宁在读书开始阶段反映不明显,当列宁读完本质论第1篇进行小结时,注意到“环节”一词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他评论说:“概念是运动的各个方面,各个水滴(=‘事物’)、各个‘细流’等等的总计。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世界的情景大致是这样的”并在旁边另一个方框中指出:“黑格尔的‘环节’一词,经常指联系的环节,联结中的环节”(第122-123页)。在读《哲学史》时,列宁已经十分注意黑格尔圆圈论的重要意义,读完第1卷时,列宁对黑格尔关于目的的结论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作了摘要:“一个在自身中完成的圆圈,但它的完成同样又是向另一个圆圈的过渡;——一个漩涡,它向自己的中心回归,而这中心又直接在另一个把它吞没了的更高的圆圈的边沿上……”(第229页)黑格尔结合目的问题的讨论,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圆圈在自身中完成的同时,又是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这种过渡就是环节之间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无论是逻辑学总体结构还是哲学史发展线路,都充分展示了这个过程。这与列宁“链条——环节”论的过渡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知道,在哲学史上,刻意运用象征意向表达自己哲学见解的哲学家比比皆是。这种表达方式,在他们那里当然是经过严肃的、精心推敲过的,都充满了独特的感染力。但是,从严格的哲学逻辑上理解,又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认识结果。例如,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第296页)的赫拉克利特曾提出过万物都在动、万物相互联系、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转化等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他的重要观点大多通过象征意向性的词汇表达出来,如“火”、“河”、“圆”、“螺旋线”等等,虽然思想是天才的,“有时因其孩童般的稚气,简直妙不可言”(第293-294页),但我们还是很难在严格意义上把这些概念理解为纯粹哲学概念。可是,在黑格尔这里,诸如“河”、“水滴”、“细流”、“漩涡”、环节、圆圈、链条等概念,从哲学逻辑的演进和发展来认识,已经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象征性的概念,而应理解为辩证法自身的、本然的、活生生的、运动的哲学概念。不仅如此,当我们考察黑格尔哲学总体建构时,环节、圆圈、链条等概念已经成为严谨的、深刻的、关键性的哲学概念了。列宁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全面的、深刻的发掘和改造,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彻底清除了黑格尔圆圈论在逻辑整体上和描述方式上表现出的封闭性和不彻底性,吸取了黑格尔圆圈论的合理内核,放弃了“圆圈”概念,用更为科学、更为明确的“环节”和“链条”概念分别取代了“圆圈”和“大圆圈”概念,创造性地、准确完整地表述了“链条——环节”论。这一表述出自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列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把主要力量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拟定了具体方针和措施。他指出:“仅仅一般地做一个革命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或者共产主义者是不够的。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机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在这里,在历史事变的链条里,各个环节的次序,它们的形式,它们的联接,它们之间的区别,都不象铁匠所制成的普遍链条那样简单和粗陋。”(《列宁全集》第34卷,第185页)这一经典性表述是列宁关于“链条——环节”论的准确界定,它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标准。
二
列宁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不是一个轻松的读书过程,而是一个艰苦探索,深入研究的创造过程。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有机联系的飞跃性研究成果。虽然“链条——环节”思想不是列宁着意研究的问题,但随着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把握,“链条——环节”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在列宁的许多评论以及几篇著名短文之中。只有把这些论述联系起来,尤其是与列宁创作《哲学笔记》之后的重要著作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才能获得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准确理解。对此,我们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列宁对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解看列宁“链条——环节”论
列宁在读存在论第1篇时,对辩证法做了一个重要规定:“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第90页)在读《逻辑学》即将结束时,列宁在归纳辩证法16条要素的过程中提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第192页)在《谈谈辩证法问题》短文中,列宁对辩证法做了经典式的说明和发挥。他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第305页)全面理解列宁这三段总结性见解,可集中表述为: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需要指出的是,把列宁对辩证法的这一最重要规定理解为“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是不符合列宁原意的。通观列宁《哲学笔记》,列宁没有在一处陈述过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的观点,而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却贯穿全篇。明确提出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在辩证法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大贡献。首先,列宁明确规定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对立面的统一成为贯穿在辩证法16条要素(包括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范畴)之中的一条基线,使我们把握辩证法时能够抓住最基本最实质的问题。其次,避免了人们把辩证法归纳为一个规律的片面作法,以致出现在基本规律之上规定一个最基本规律的逻辑悖谬。再次,批判了把规律绝对化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规律把握住静止的东西——因此,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第127页)要反对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像化。”(第126页)
辩证法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学说,彻底的辩证法要求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辩证法自身,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开辟辩证法自身发展的道路。列宁把对立面的统一规定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列宁“链条——环节”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从总体结构上讲,“链条——环节”论以无限发展的自在自为的客观现实为对象,它的理论是客观现实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体现。现实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过程,它包括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趋势、事物间的联系和转化等等,事物发展链条的永恒的、无止境的运动,决定了对立面的统一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也决定了“链条——环节”论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永恒发展变化的。对比黑格尔圆圈论,由于黑格尔哲学排斥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以某种有限的精神实体为主体,因此,虽然在他的哲学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辩证法,而在他的体系的终点回复到起点时,他的哲学达到顶峰,变成“终极真理”,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成为一种封闭的圆圈。在这里,对立面的统一的过程停止了,黑格尔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其次,从内部结构上讲,事物发展的链条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方面的环节组成的,较高层次的具体环节在其自身范围内也是一条发展的链条,链条的环节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后一个环节是对前一个环节的发展(扬弃)。把握辩证法的环节的关键,它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辩证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第83页)。列宁认为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事物的辩证法,这种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其中本质的联系就是对立环节的相互联系、依存和转化。因此,列宁说黑格尔的分析表现出了“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第91页)列宁大量摘要了黑格尔关于环节的论述,诸如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肯定与否定、原因和结果、分析和综合的环节等等,写下了许多精采的评论,如列宁认为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普遍联系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第134页)又如,黑格尔指出概念的运动就是把概念自身中的各个环节:普遍、特殊、个别的统一加以展开,这种展开的每一步都同时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列宁对此完全同意,说这个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应当叫做辩证的环节”(第190页)。辩证法要求,认识事物的本质,要理解“思辩思维的本性……完全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对立环节”(第95页)。列宁进步指出:“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注意)=辩证认识的本质。”(第132页)
把握列宁“链条——环节”论的核心不仅与列宁对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规定完全吻合,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链条——环节”论要求全力抓住链条的关键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下环节。用这一理论对待辩证法自身,就应该把对立面的统一看作是辩证法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一环节以掌握整个辩证法链条;“链条——环节”论表明,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如果到此为止就无法突破黑格尔圆圈论,还要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辩证认识活动,在新的实践运动中,不断实现环节的过渡,从而展现出辩证法发展的螺旋式运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第311页)
(二)从列宁对实践的辩证理解看列宁“链条——环节”论
在马克思以前,传统哲学始终未能解决好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传统哲学脱离现实、轻视实践,把理论活动看作是高于实践甚至是脱离实践的活动,它们以单纯地说明世界为满足,不考虑如何改变世界。在哲学史上,康德、费希特和谢林都曾试图解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但由于他们或者无法摆脱形而上学思维的束缚,或者把实践局限于努力主观的范围之内而无法弄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黑格尔为了消除主观片面性和客观片面性以完成自己的纯粹逻辑构造,他一反西方哲学的传统作法,把实践活动作为方法和手段,与逻辑学联系起来,对实践问题作了充分的论述。他的论述引起了列宁的惊奇和重视,认为这不全是牵强附会,有着非常深刻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内容(参见第160页),并对这些思想作了大量的摘要和评论。在这里我们考察一下与“链条——环节”论有关的两个观点。
其一,人的实践是客观的能动的辩证发展的。
黑格尔在概念论第2篇(客观性)中提出,目的性既然还处于“客观性”阶段,就还没有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它还感受到外在的因果性,与一个相关的客观世界对立着。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论述是深刻的合理的,并把这一观点唯物主义地表述为: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参见第159页)。当列宁读到第3篇(观念)将结束时,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第187页)列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既不是意识的盲目驱使,也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消极适应,人的实践是以客观世界为前提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客观实践活动给自己提供新的客观生存基础。人的实践是能动的,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同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在人的实践发展的链条中,人通过联系着的实践环节不断改变客观现实,不仅改造了外部环境和周围世界,而且造就了人的本质和人本身,使人们的认识对象成为经过人的实践改变了的自在自为的客观真实的存在。
人的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能动的,而且是辩证发展的。列宁指出:“在运动(=技术、历史等等)的某些环节上,存在和非存在这两个消逝着的环节在一瞬间相符合。”(第240页)就是说,认识(非存在)和客体(存在)在一定历史阶段达到一致,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一瞬间的、消逝着的、辩证发展的。就实践本身的性质说,它的出发点就是对现实的肯定,不从客观现实出发,人的实践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实践的结果又是对现实的否定(扬弃),人的实践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必然是超越原有的现实,达到了新的现实,人的实践也就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人的实践的辩证活动方式决定了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动态过程性,决定了人的实践发展的链条必然经历着旧环节向新环节的不断过渡,决定了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
其二、实践是一个环节。
黑格尔在讨论“目的性”时,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实践作为逻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他认为,实践与本能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由某种认识指导的直觉的活动;实践与认识活动也不同,它是对主观要求的实现,也就是使主观要求变为现实。因此,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是认识向“客观真理”的最关键的过渡。黑格尔通过对实践观念的变革,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建立了近代哲学认识论。列宁认为,虽然黑格尔的论证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完成的,但他的实践理论有着深刻的意义。“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81页)把实践引进认识论,其深刻之处不仅在于把认识理解为辩证发展过程,而且在于指明了认识的辩证途径和真理发展的本质。要实现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必须经过“实践”这一过渡环节,舍此无法实现认识向客观真理的过渡,无法实现人类认识与客观实在的统一。把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客观实在相统一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可以加深我们对实践基础、认识路线和真理标准的理解,也可以深刻认识邓小平强调实践的权威,提出实践标准的唯一性,要求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解看列宁“链条——环节”论
与把握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相联系,列宁多次强调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列宁看来,在现实世界的无限发展中,人类实践得出的真理性认识也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具有暂时意义的认识变得不重要了,而具有决定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内容却不断得到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列宁认为,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引用恩格斯关于“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论点后说:“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全集》第20卷,第84页)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下正确地规定党和工人阶级的任务。列宁在论民族问题时提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说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全集》第25卷,第229页)1920年,列宁针对当时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情况缺乏具体分析,注意不到最本质的东西等教条主义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全集》第39卷,第128页)在列宁的最后著作中,他又一次批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9页)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始终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他要求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僵死的教条。他提出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要抓住问题的具体特点,运用辩证法进行具体分析。他强调在革命时刻决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些论述与“链条——环节”论要求在特定时机抓住链条上的特殊环节以掌握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精神完全一致。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实践出现重大转变时,列宁都要再四强调“链条——环节”论。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深层次上理解列宁的辩证思维方式是把握和运用列宁“链条——环节”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列宁“链条——环节”论的历史命运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列宁在《哲学笔记》创作期间和之后的著作中对“链条——环节”论的阐释和运用。其二,列宁“链条——环节”论在斯大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斯大林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片面理解、运用以及影响。其三,其他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理解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从而说明,把握和运用列宁“链条——环节”论,决不是记住辩证法的几条规定并在实践中套用就行了,而是必须理解那种根源于现实世界的超直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才能做到。对这一问题,笔者准备专文详述。
通过对列宁“链条——环节”论的再探,我们体会到,这一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开创性上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发掘和研究列宁辩证思维方式的深刻内涵,对加深理解邓小平辩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逻辑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哲学史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