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论文_鲁仲华

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论文_鲁仲华

(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新太小学校 遂宁 629000)

【摘 要】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绝佳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进音乐、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艺术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观,进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 音乐 绘画 摄影 书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从传统教育的角度给老师的职业和职责的定义,也是对老师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定位。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很明显地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于是,“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给传统的教育的“传道,受业,解惑”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如何在单纯的一门课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不仅课堂教学手段要讲究艺术,而且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艺术美的熏陶,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气质,进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语文课,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绝佳载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渗透进了艺术教育,正如往一缸死水里放进几条小鱼,那么,鱼活了,水活了,甚至鱼缸也活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一、音乐艺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

课堂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如果能很好地注意“轻、重、缓、急”等节奏和韵律,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甚至,这节奏和韵律本身就是音乐,无论是听老师读,还是学生自己读,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中隐藏着的音乐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如果叫学生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这些课文,结果可能难免有些不尽人意,倒不如老师直接变语文课为音乐课,让学生在唱中背、乐中学,将音乐艺术渗透进课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绘画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考的。”的确,直观形象的图画最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诱发儿童说话的兴趣,进而能引导儿童去自主想象,这就于暗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画”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现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直观的无声教具”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比如,上《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前,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把小猴子下山的三个场景用图画的形式画下来。那么,孩子们肯定就会先去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的孩子画得很细致、很逼真,甚至还掺杂了自己的想象,这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构思和想象能力;有的孩子还会给自己的画着色,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观,对其积极健康的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摄影艺术

摄影,是通过按下快门来记录下瞬间时光的过程,也是摄影者与景物、与相机、与自我内心进行对话的奇妙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无限可能性。比如,在教学《火烧云》、《麻雀》等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也去给“火烧云”、“麻雀”等景物摄摄影,或者给我们的某些课堂情景或课外活动场景拍拍照,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体会到作者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还能在从取景和构图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景物的识别能力,提纯他们的审美感受,积蓄他们的创作灵感,一举多得。

四、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变化微妙,意趣迥异,是中华民族艺术花园里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

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能留下一手好字,板书也工整流利,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通过模仿也写出一手好字,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老师的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进而让他们对老师产生钦佩甚至崇拜心理,这样,师生间的距离就在无形中被拉近了,课堂纪律自然也好了,教学效果肯定也非同一般。

另外,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老师能从“象形”或“会意”的角度,用书法艺术把这些形近字直观地表现出来,是很容易让学生区分并牢牢掌握这些形近字的。比如,在教学生辨别“乌”与“鸟”字时,老师可以用象形字分别把这两个字“画”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代表眼睛的那一短横。那为什么画“乌”不点睛呢?原来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会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乌(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通体黑色,它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有眼睛,“乌”却看不见它的眼睛,所以在书写的时候,“乌”字就没有代表其眼睛的那一点。这样,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帮助下,理解并记住了这两个字在意义和字形上的区别,肯定想忘都忘不了,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不就轻松地达到了吗?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员结合,相互渗透,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994年版

【2】《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魏应斌——《语文学刊》 2013年24期

【3】《教育革新》2014年01期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教育学会主办

论文作者:鲁仲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  ;  ;  ;  ;  ;  ;  ;  

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论文_鲁仲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