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新颖、丰富、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关键词】: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引起兴趣、
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发现着身边的科学,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对科学充满了好奇。而教师正确地引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将会让更多的孩子都成为科学的朋友。一些事物的探索精神都源于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探索,进而就没有创造。所以只有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该如何培养宝宝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呢?
一、组织观察,引起兴趣,激发潜能。
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可以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认识“四季”这个活动中,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幼儿去观察天气的变化,感受气温的冷暖,欣赏农村自然景物,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人们的劳动情况。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四季的不同特征。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其中最常借助的就是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和墙饰等,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秋风一吹,就收集种子、果实进行种植,捕捉秋虫;陈列各种贝壳、标本等。此外还准备有动植物的观察记录本,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动手操作,培养兴趣,发展潜能。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浮”活动中,向幼儿提供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四、科学安排,增强兴趣,表现潜能。
科学教育和美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使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创作,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增强。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认识各种树叶,并收集了许多叶子,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的不同,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动物、人物等等。然后用叶子构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一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此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根据目标,有目的的投放,并进行及时调整、更换。如在活动室一角,设立科学区,这里是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发挥和发展的地方。孩子们通过对木块、铁钉、图钉、曲别针、大头针、磁铁块、电池、小电珠等各种物品的观察、摆弄,自己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明白了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电池怎样放置,小电珠才能亮起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了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及与人类的关系。
六、创设自主探索活动的机会。
新颖、丰富、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发掘。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允许幼儿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当幼儿自主地参与科学活动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相互关系。如活动“会变的颜色”中,小小班和小板的孩子则通过现成的活动材料进行游戏(透明色纸或色笔等),而中、大班的孩子则开始使用颜料进行调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说明,并尝试小实验的设计。当幼儿欣喜地发现变化或学到了什么,就会增强自信心,增加自豪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向,即向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独立地发现并研究新的问题。
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体验成功。
在以往设计探索部分的活动程序时,教师总会不自觉地安排讲解示范,害怕孩子不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意图进行活动,每一个环节之前都会提一些要求,这种做法实际是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只重了成功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正是面对失败,他们才会去思索、揣摩、调整。教师在指导中应十分重视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反馈中吸取经验,把握时机,及时有效地给予拓展,使活动得以深入。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索性活动的过程中,尤其对幼儿讨论和表述不可忽视,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有单纯语言表述的,有语言和动作相结合表述的,还有单纯动作演示的,鼓励幼儿表述科学探索与制作过程中的经历,展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借以扩展全体幼儿的思路,做到资源共享;也可运用多种形式的表格来反映幼儿的操作内容和结果。还可以让幼儿展示他们制作的“新产品”,引发他们再次思考。
八、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而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有趣的内容,丰富的材料,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心理上有了安全感,能使他们无拘无束的集中精力探索和发现。
总之,科技活动应联系幼儿的生活,联系社会,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造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社会能力。多让幼儿参与科技小制作。在手段上除了在正规科学活动中增添制作活动,在环境设置方面科学发现室还可以设置幼儿小制作区,放置一些使用工具,为幼儿制作提供方便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方法上应更坚持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在观察、感知等亲自的探索过程中,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锻炼意志品质,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做准备。
论文作者:吕文霞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7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论文; 材料论文; 兴趣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师论文; 操作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