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_文学论文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_文学论文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您曾提出语文教学的“实”和“活”二原则,二者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多年来,语文教学有些老大难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切入,试图有所突破。我提出“实”和“活”,是想使教学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做到“实”和“活”,教法自然需要改革,但关键所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这是我对语文教学改革多年思考中的一项主要收获。

      问: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苦闷和困惑一直纠缠着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也只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我确信向着这道光走去,必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主张“结合”,我并非首创。河北省邢台八中的张孝纯老师倡导大语文教学在先。再有就是1997年听说湖北宜昌搞了课内外相衔接的改革试验,我去考察,写了一份报告,得到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后来人教社中语室和中语会的同志和我一起,几次到宜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认识,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写了《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一文,初步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这是我的教育论文中,自己很得意的一篇。我以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教学视野的延展,教学天地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引进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

      问: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样加深的?

      答:我最近读到几篇研究我语文教学思想的论文,谈得都很好。其实,“结合”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主要是实践的问题。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言文字脱离了生活内容,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碎片。可以说,语文因生活的需要而运用,生活是语文运用不可或缺的材料。学习语文必须符合这个道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什么要行万里路,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只说了一方面的道理。他之所以成诗圣,是由于他有超凡入圣的诗艺,赤诚的爱国心,还有就是他那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生活体验。近二三十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红红火火,百花齐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最好的一段风景。但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课堂教学,其实,课堂外面,还有一个教学的广阔天地,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意在引起重视。这“第二课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1.家庭;2.校园;3.身边的体会;4.所在地区;5.新闻传递的国家、世界的大事。只要教学目光看到这一广大领域,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足资教学利用的宝贝,有“第一课堂”不能代替的教学效果;又会发现有许多机缘,使两个课堂有机地联通起来,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问:“第一课堂”是根据地,“第二课堂”也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未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关。“第二课堂”为什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教材选文是按教学要求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是古今中外文苑的英华。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学习这些范文是必要的。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虽然记写的都是今人、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但是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生活,不是直接的生活,是书本上的东西,不是生活中鲜活的东西。“第二课堂”所展示的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最鲜活的,最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引导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宝贝,进而自己学会寻宝。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涉及许多问题,开拓和利用“第二课堂”是关键,抓住这个牛鼻子至关重要。

      问:开拓和利用“第二课堂”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经验?

      答: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几十年,加之年届九旬,往事如烟,讲一点残缺不全的“古代史”,未必有所补益。大家只要重视起来,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会层出不穷。姑且言之,或有万一之益。

      先说阅读。前面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依据是若干篇范文,每学期二三十篇。就课堂教学来说,分量已经够重了。然而,就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说,又太少了。学习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阅读应该有一定的量,简单地否定“多读多写”失之偏颇。有了“第二课堂”,此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阅读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读,即“第一课堂”规定的范文。不要一味否定教师的讲解,为了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高明的讲解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同学生的切身生活适当联系起来。讲的学问很大,这里不多说。

      另一部分是安排在“第二课堂”的自读。要求每个学期自读一两本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选择他们喜欢的书。要求写读书笔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结合自读,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如介绍所读内容,朗读精彩片段,讲述心得和探讨疑义等,随机而定。还可将读书所获张贴在阅览室或出版墙报。选择读物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我以为不要完全排除学生一时还弄不懂的东西。不懂则有疑,留待以后解决。读一本找出疑问,是好事,从疑点研究下去,也是好事。一时不能解决,待以后解疑,更是好事。我小时候读“人之初,性本善”,完全不懂,甚至连疑也不会存,长大了才知道,“性善”和“性恶”原来是我国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再说写作。一学期作文不足二十次,已经感到负担沉重。而从写作训练的需要来看又很不够。作文延伸到“第二课堂”,窘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首先是练笔的机会大大增加,要求学生写日记,天天要写,长短不限,写几个字也可以。再就是要求学生写“课外练笔”,随时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一周至少写一两篇。这两项认真做起来,会大大增进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能力。我曾见过许多学生的读书笔记本和课外练笔本,都书写得十分工整,有的还自画插图,自拟书名并设计精美的封面。这种结合自身生活的作文与课堂上规定的作文很不相同。它不是为了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是由自己决定写或不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写的是自身想要说的话,写的是真话。写这样的作文,就会感到有话可说,而且兴趣与日俱增。

      在“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里,用于作文的材料丰富多彩。尤其生活中猝发的牵动学生心弦的热点事件,更要抓住不放。调研中见到的事例,有些至今记忆犹新。某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忽然出走,行前留下一封信,说他是为了独立地体验一下社会生活而出行的。这件事一下子搅动了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心,形成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家都不知道他走向何地,无法取得联系。过了十多天,接到这个学生寄来的信,说是钱花光了,要求借些钱寄给他并附有地址。读信后,全班同学都激动起来,老师说,寄钱的事由学校解决,同学们每人都要给他写封信,劝他及早回来。信怎么写,由学生自己决定。信件寄出,不久那位学生平安回来了。老师将同学们写的信收集起来。这些信,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每篇都应给高分。这是多么牵动学生的感情、多么生动活泼的一次作文啊!

      猝然牵动人心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但可以预知的作文机会更多,要有计划地安排,如说明一次化学实验,记叙一次体育比赛,提出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见,介绍最心仪的老师或同学。走出校门,机会更多。如本地区历史遗迹、旅游景点、著名作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均是足资作文训练的理想材料。有些大的时间,也是可以预料的,如前些年举办的奥运会,去年举办的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活动和我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等。

      以上着重谈了“第二课堂”的问题,绝非忽视“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根据地,而且完全可以与生活相结合。某校位于长江岸边,教师讲过《长江三日》这篇课文之后,即引导学生记叙描写学校附近的长江风物,算是一例。

      再谈说和听。圣陶先生认为,说,是用嘴巴写作;听,是用耳朵阅读。说和听与写和读关系十分密切,说和听可以同写和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收相辅相成之效。在“第二课堂”里,有说和写训练的广阔天地和多种机会:问答、陈述、辩论乃至朗诵、复述等,不一而足。教师要抓住时机予以指导。其中演讲和辩论最应重视,也必须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

      以下几项语文活动,在调研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是办报,办全校性的报或办班级性的报。

      二是办广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办理。编辑和记者的岗位受到锻炼最多、最全面,应由学生轮流担任。

      办报和办广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读写说听的综合训练,而且这里的训练是主动的,要选择题材,独立命题,独立地决定怎么写。课堂上的训练目的是完成任务,还可以争取获好评,得高分。这里的训练则是为着应用,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一点十分重要,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要注意将学生的语文应用延展到课堂之外,延展到社会。

      三是教会使用图书馆。要让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给学生讲解图书馆的运用,要使他们了解图书的分类目录,知道遇到问题到哪里去查,还要安排学生充任图书管理员,学写新书介绍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查阅资料的门路。

      四是其他一些活动,如举办演剧、朗诵、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随机运用。

      问:近年来,减负的呼声不绝于耳,课内课外结合的做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答:事在人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总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要求时时刻刻都同生活相联系。同时,我讲的虽多,取用在你,自然要有个通盘规划,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度。必须指出,学习语文,是必须下苦功夫的。学习是苦与乐的统一。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不同,小学阶段可以多强调快乐。施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明显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对于学习语文乃至学习其他课程都是必要的。二是明显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少慢差费现象会有所改变。

      问:您怎么看文言文教学呢?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语文是什么关系?文言文同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矛盾吗?

      答:多年来,我们对文言文教学重视不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分量,提高质量。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国几千年来,古代汉语占有书面语言的绝对优势,只是五四以后才有所改变。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从来没有彻底分过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一些古代汉语,非但不会阻碍学习现代汉语,反而可以丰富词汇,活跃语言的运用方式,使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运用现代汉语时适当引用古语(名言、警句、成语、诗句等)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更能打动读者。我国几千年的文献资料,绝大多数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包括艺术性很强的论文)也大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或接近文言的古白话。

      学习文言文,如同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我国历史宝库的金钥匙。不学,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化视野会很有限。自然,中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有无此基础大不一样。

      学习文言文,虽然也有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毕竟不多。其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认识古代的生活。选入课本的都是范文,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作者多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有巨大教育意义。且举一例:汉代文章的第一大家是司马迁,他受到身体的摧残,受到人生莫大的屈辱,但他都隐忍了,为的是一件大事,继承乃父之事业,写成一部从远古到汉朝的纪传体史书,成一家之言。这件事,今天看来已属不易,在当年的条件下更加艰难,他做到了。他代表着反抗压迫,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要让学生读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为人,以铸造灵魂。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如高山一般峙立,构成我们民族的脊梁,可是时下的“追星族”追的都是走红的明星。这怪学生吗?不,要怪教育,怪社会。

      我说了这么多话,言多必失。况且说的都是老话,必有许多不合时宜。谨就正于久别的语文教育界的老朋友和新朋友。

      (本文由刘国正先生口述,他的夫人李阿龄老师笔录)

标签:;  ;  ;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