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投融资行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投融资论文,泛珠三角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小企业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经济圈,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虚拟”范畴,是经济触角所延伸的由经济联系密切程度所决定的经济势力范围。而在众多触角里面,资本触角是最为重要的。正是近年来日益频繁的广东中小企业向北拓展,为泛珠三角洲从概念到行动的迅速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泛珠江流域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种因素的复杂演变,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渐成为中小企业投资的重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最近出版的《九省区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显示:“九五”期间以来,广东与泛珠三角另外8省(区)之间签订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达5500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其中实业性投资项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产业合作呈加速发展之势(南方新闻网2003,12,11)。随着中小企业的投资源源不断地进入泛珠三角洲经济圈,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泛珠三角不少省份最大的国内投资来源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据统计,目前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总数172392家,占泛珠三角洲企业总数的87%,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总额分别占泛珠三角洲的67%、72%、和63.5%。在过去10年中,81%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和75%的城镇就业机会均由中小企业创造(以上数据不包括香港和澳门行政区域)。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某些相对优势。(见表1)
表1 大型、中小型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对比表
资产(亿元) 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 总产值 总产出 利润总
(亿元) 税金及附 (亿元 /资产 额/资
加(亿元 )
产
)
大型企业
4476.24 3817.2782.745832.95 0.5812.3%
中小型企业 3264.46 913.74 8.568447.02 0.7614.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
同时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活跃因素和重要主体,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市场难以解决的资金短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与中小企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所占据重要地位相比,其所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始终在5%上下徘徊,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表2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经济指标
年份
1995199619971998
1999200020012002
中小企业 80.75% 75.59% 78.44% 80.70% 80.56% 81.73% 82.09% 81.57%
中小企业
4.22%
3.92%
5.71%
5.48%
5.47% 4.96%
4.73% 5.2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3年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虽然有强烈资金需求,或因担心贷款手续繁琐、或预期得不到贷款而放弃提出申请,或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基层网点、大量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而申请无门等情况。因此,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不争的事实。
图1 中小企业融资缺口模型
二、中小企业融资缺口与非正规融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融资难成为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据国家发改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省份的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款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拒贷率达到了56.1%。调查显示,资金需求旺盛、投资意愿强的广大中小企业因融资渠道不畅而普遍遇到融资困难,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很难从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同时,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是资金需求方,商业银行是资金供给方,政府是影响资金供求的一个重要变量。从实证经验上看,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现象,本文将这种资金短缺称之为中小企业“融资缺口(Financial Gap)”,这种融资缺口实际上就是在一定利率水平下资金供求之间的差额。从根本上说,融资缺口是因为我国存在金融管制造成的,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导致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出现融资缺口。同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资金有效供给减少加剧了金融缺口。如图1,假设银行、企业处于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资金供给曲线为,资金需求为
,则
为均衡利率,KE为均衡信贷数量。在我国,由于贷款基准利率
是国家制定的,从而决定了管制的资金市场均衡利率
要远远低于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利率
,这样就必然出现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由图1可知,在受管制的金融市场上,融资缺口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存在着金融管制,中小企业一部分资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没有其他融资渠道,根据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方法,中小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无法实现,因而企业的实际生产量和利润都低于不存在金融管制时的最优产量和利润。为了实现潜在的最大化利润,中小企业有绕过正规金融市场去寻找额外资本的动机,这也为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提供了制度基础。
现阶段之所以在出现了储蓄大于投资因而货币资本并不短缺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体制外非正规金融市场,主要是因为政府垄断了体制内金融资源的控制权,而政府在分配金融资源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所有制偏见和制度歧视,信贷额一般都分配给了政府优先考虑的大型项目或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诸多中小企业很难从有组织的政府正规金融市场中获得体制内的资本,表3反映了有组织的体制内信贷分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整个非国有部门从国家银行系统中获得的贷款只占整个银行贷款的不足20%,有组织的银行系统中的80%强的信贷都分配给了国有部门。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被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所以,在股票发行中,有限的额度基本都分配给了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近十三年的正规股票市场的发展并没有给中小企业太大的支持。在已近1300家的上市公司中,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不足10%,至于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所占的比重就更少。这表明,在改革以后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基本都是通过体制外非正规金融市场来融资的,尤其是在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经济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它们要在体制内的资本市场中融资基上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非国有部门推动的,但政府仍然牢牢地控制着金融资源,通过国有银行系统分配给国有部门,从而在政府财政收入所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以金融替代财政继续向国有部提供大量的补贴。这种体制内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制偏见和制度歧视,使得改革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有着对非正规金融市场有强烈的制度需求。在正规融资中,除了所有制偏见外,还存在着规模歧视。在政府正规的融资安排中,大部分都分配给了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小企业是难以从政府正规金融中得到金融支持的。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就只好依靠非正规金融了。调查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很少能靠银行获得,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运作。固定资产100%依靠自有占67%;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依靠自有资金的占81%,初期固定资产的投资全部来自金融机构只有3%;而半数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贷款的比例也不过10%。这表明,中小企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融资困难。(刘汉川、夏敏仁,2003)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种种原因使得融资缺口很难缩减,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部门和各级政府。即使在资金相对充裕的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融资难题。
表3 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例
年份
城市集体
私人及个体
乡镇企业
农业
非国有部门总和
1990
4.93 0.09 7.427.1719.61
1991
4.74 0.08 7.637.3919.84
1992
4.76 0.0127.848.2720.88
1993
4.62 0.0158.248.1120.99
1994
3.13 0.0186.256.4815.88
1995
2.40 0.0096.256.7815.44
1996
-*
0.012 -* 4.77 4.78
1997
-*
0.0272.542.56 5.13
1998
-*
0.03 2.512.56 5.10
1999
-*
0.05 5.003.89 8.94
2000
-*
0.05 4.473.61 8.13
注:*无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三、提高中小企业在泛珠江三角洲融资能力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因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融资难的原因在于金融供给、金融需求和社会融资环境等多个方面,是金融转轨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大问题必须做到:
1.主动探索泛珠江流域经济金融一体化,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的融合根本上是源于区域经济的融合。随着泛珠江流域经济圈的形成,“9+2”模式的合作将日益加深。目前,九省市应该顺应时势,主动探索泛珠江流域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建设,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加强区域金融与信用一体化。广州已经初步形成了泛珠江流域金融中心的地位,泛珠江流域经济圈中的另外一些重要城市的金融业要加快与广州的接轨,强化跨省市的金融合作,促进泛珠江流域金融走廊的形成,以有利于泛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更好的融资。
2.深化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实行差别性货币政策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分布、地理条件、经济发展、金融资源状况差异很大,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所设定的诸多标准来看,中国尚不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因此,应该调整宏观货币政策。从现实来看,作为一个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国家,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呈现明显区域性。因此,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与地区差异协调的实践经验,制定正确的金融政策,促进泛珠江流域经济圈更好地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地区联动。泛珠江流域作为中国经济金融最为活跃的区域,资金流量很大、金融创新最快的地区之一,应赋予广州分行更多的权限与职能,在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点、调控方式、政策工具等方面应有所调整。同时,进一步理顺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从经济区划来讲,九省市同属泛珠江流域经济圈,在经济联系与产业互补方面是最强的,但是目前九省市的金融管辖分属于不同的分行,这就需要各分行在现有的框架内加强沟通,建立一种制度性的协调机制,这也有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3.建立互补型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泛珠江流域金融走廊
金融的聚集程度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的营运效率相配称,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出金融活动的规模效益。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金融资源的跨行政区域的市场化配置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金融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得到改变,金融组织体系的空间分布还较匀齐,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的相似系数还很高。金融组织结构的区域趋同,一方面,使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过于分散化、匀齐化,导致金融资源的大量重复配置,另一方面,使金融结构不能在区域间形成互补状态,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转成本,导致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同时,由于金融组织体系的匀齐状态,也使区域金融失去了优化和成长的空间。因此,需要重新整合泛珠江流域中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互补型”的金融聚集,促使金融机构形成符合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特色的金融组织网络,使金融资源在相应区域内的使用变得更加富有效率。按照经济金融发展的态势,以香港、广州为龙头,形成若干个次级金融中心或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的地方壁垒,弥合区域金融市场的相对割裂状态,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与配置机制的形成,由此引导泛珠江流域经济圈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探索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补型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泛珠江流域金融走廊,以适应未来经济金融的发展。
4.推进金融机构的跨区营运,促进区域融资便利
泛珠江流域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对金融机构跨区金融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特别是代表都市经济圈经济活力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对跨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在中国不同地区建立了企业,它们不仅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传统的一般存贷业务,更需要提供跨区域的结算、咨询、资信、理财、保险、财务顾问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跨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监管制度架构也约束了金融服务的跨区运作,严重影响了泛珠江流域区域金融竞争力。纵观国内银行机构,还存在着众多分支机构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联动机制和整体营销机制的优势,无论从配置服务资源还是银行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考虑,均无法适应泛珠江流域经济圈发展需要、不能满足强劲增长的跨区域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些优质客户“倒戈”外资银行,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优化机构设置以有效增强区域金融竞争力,以更好的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