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_郭超男

低年级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_郭超男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新柳路小学 450000

摘 要:人的天性虽然说爱发现和提出问题,但我们的学生已经适应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最常见到的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很少看到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不正确的,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己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引导学生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真问题 策略研究

刚进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应该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提问的情景,这是不正常的。归根到底是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不敢提问,即使有问题,也不敢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堂上提出来。因此,在一年级我们应该鼓励刚入校的学生敢问问题、会问问题。甚至有时候需要我们给孩子做个示范,以便学生模仿着把问题说出来。

一、低年级提问题的特点分析

1.容易受同伴干扰

对于同一个情景图,学生提出问题如下:

(1)小鸟比松鼠多几只?

(2)小鸟比小猴多几只?

(3)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4)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5)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6)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7)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8)一共有多少个食物?

(9)松鼠和小鸟一共有多少?

不难看出,二年级的学生提问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总是一个学生提什么,后面就会有很多个同一类的问题。也就是说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会提问、敢提问了,但是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还不能独立的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2.提出的问题不完整

研究发现,孩子们对于提问题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的。他们看到情景图中的动物,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一共有多少只啊?谁比谁多多少只等?但一旦说出口,一个完整的问题可能就变了样,吞吞吐吐地说:“小鸟比松鼠、小鸟加松果……”后面的话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3.问题的分类

目前发现的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分为五类:

第一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新情境中再现,结合新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二类:同伴的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三类:学生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后,思维在某个点中断或产生岔口,这些思维过程能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第四类: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五类:遵循数学学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

1.什么是真问题的

本研究中“问题”具有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要知道的,但不能直接获得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在解决的过程中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考和自己的发现。这样的特征是张丹教授所给的材料中的描述。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是不是真问题不在于问题的形式,而在于问题是不是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从案例中了解真问题的作用

《小熊开店》这节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五课时。本单元是学生们上学以来第一次正式学习除法知识,前三节课安排了很多的平均分物活动,为理解除法的意义做充分的活动经验储备。第四节课是在前三节课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入除法,完成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小熊开店》这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现实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并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除法问题。

购物情境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体验。情景中的数学信息还是很丰富的,主要是商品的单价。

比如:洋娃娃一个需要9元;水球一个3元;键子一个1元;玩具小汽车一个5元;风筝一个8元。看到这个情景和信息,学生们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购物体验,提出有关购物的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如下:

(1)这些物品一共多少元?

(2)买3个洋娃娃多少元?

(3)风筝比小汽车多几元?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者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虽然如此,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仍是很有意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说第一个问题,之前我对这样的问题有偏见,认为孩子没有通过思考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意义非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必须用加法解决,即使加数有很多,算起来很麻烦。

第二个问题就既可以用加法解决又可以用乘法解决,因为这个加法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经过这样的对比思考,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教师不能带着自己的偏见来看待学生的问题,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价值。

三、引导低年级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

1.教师常反思

思绪还要回到六年之前,我正在为上公开课《有几枝铅笔》紧张地备课。学习目标第三条赫然写着:能根据课本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提出一个或多个简单的加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在公开课上,我极力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可是它是那么遥遥无期,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没有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课下我认真反思:

(1)公开课上学生有点紧张,思路拓展不开。

(2)平时都是让学生回答问题,第一次让他们提问题,有点不适应。

(3)教师所创造的提问题的机会不成熟。

2.教师勤实践

课标总目标要求: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参第一次在本课提出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我也深深知道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么希望学生能在这节课学会提出数学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参在最开始对“试一试”内容的解说:“试一试”的内容不是前页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包含了与前页内容密切相关的新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课上探索和交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待这部分内容,要像对待新授课内容一样,引导学生探索和交流,不能简单地当成练习。

因此,我先根据书上的第二幅图片创设情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出示了第一幅图片)。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三只小鸟。

师:原本就有三只吗?

生:树上本来有两只小鸟,又飞来了一只。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请同学们一齐大声说一说。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心翼翼地)有5只小鸟。

师:你在思考,但是这不是问题。谁还愿意试一试?

生2:树上本来有两只小鸟,又飞来了一只小鸟,现在有5只小鸟。

师:描述的很完整,但这也不是问题。

生3:(站起来很想说,但是说不出来,很着急的样子)

师:你是不是想说: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她连忙点点头)

师:对,这样子说,就是数学问题了。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出示第二幅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来有3辆车,从远处又开来了一辆车。

师:你真善于发现。请大家一齐说一遍。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一共有几辆车?

师(惊喜):你好了不起,我很喜欢这个问题……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让我感到特别的兴奋。反思一下原因:

(1)引导比较充分。

(2)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标明这是数学问题,能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所以,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拐棍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我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六年前的一个难题。这节课是我引导一年级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3.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

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体会: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的特点自然地把同一类的问题写在一起,解决问题时同一类问题只解决一个问题,再让学生尝试解决同一类问题中的其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类问题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为以后更好地提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教师地不断引导,到了三年级这种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到了三年级学生提的问题更加“精准”,这个精准不是指和课本上的问题一致,而是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会再模仿别人提问题。这样的问题就会很有价值。也就是说学生经历了敢提问-会提问-能提问的过程。到了这里才算学生具备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体会

1.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对数学很强烈的情感。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保护孩子的这种天生的求知欲。

2.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时间。以真诚的态度听一听学生提的问题,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很重要。

3.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情境,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发散,提出的问题会更丰富,思维价值更高。

4.课堂上的提问,不一定课前5分钟就一定要出现问题,可以边学边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后发现、提出问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继续发现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郭超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  ;  ;  ;  ;  ;  ;  ;  

低年级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_郭超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