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遗产论文,模型论文,物质论文,价值评估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现状
目前对非物质遗产价值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考古学、语言学、美学、生物学、民俗学、遥感学等学科,它们从自身的角度对遗产的价值进行大量的定量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集中以下两类:其一,由专家构建判断矩阵,并由其针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逐项评分,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典型代表;其二,由研究者构建初步的评价结构,并借助统计数据以及专家评分进行价值评价,该类方法以因子分析为代表。通常认为,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子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现有的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研究者事先已经设计了价值评估的结构,因此,其因子分析可信度不高。吴美萍分析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从文化资产、文化遗产的功能用途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分析比较了多种价值评估方法,提出了借鉴模糊数学理论的评估方法和边际机会成本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价值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初步建立了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矩阵[1];顾金孚、王显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指标包括旅游开发价值、遗产生态敏感度、遗产旅游开发条件[2];肖刚、肖海、石惠春认为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在审美、历史、文化、科考、教育和经济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影响因素、旅游开发措施等进行分析[3];尹华光、彭小舟、于洁提出了39个次级指标。通过三轮专家问卷、游客和市民问卷调查以及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指标进行反复筛选和修正,建立了由利益相关者因素、旅游产品开发因素、遗产价值因素和遗产承载力因素四个因素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的体系模型”,并最终确定了33个二级指标,以此来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潜力[4];关芳芳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研究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要素,用SPSS17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并赋予权重,并提出了开发对策[5];苏卉选取了资源价值、旅游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三个大的方面选取了资源特色、资源吸引力、资源等级、生态敏感性、可达性、客源条件、融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质量九个指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多层次灰色评价[6];刘桂兰用定性的方法以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7];王海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分为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游憩价值、知名度和美誉度、聚集组合情况、种类、保存情况、区委条件、基础设施、开发现在、深度开发空间等方面,并用层次分析法给他们赋予了权重[8]。综合上面文献的论述,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是研究遗产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以及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国内对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研究仅停留在浅层次和定性的研究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构成
价值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词,专家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学、哲学、美学等不同的学科分别对价值进行了界定。本研究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时,其所依据的价值基础定义是王玉棵从哲学的层面对价值归纳的六种定义中的一种,即以效应界定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其中效应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的客体对主体所带来的作用和效益,这里客体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是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在本研究中将之划分为传承人、旅游者、居民、政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通过旅游活动实践所达到的均衡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相对的,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和相关利益者价值诉求两个方面入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不同利益主体价值的均衡共同反映了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因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有相关利益者的价值诉求被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才能够显现出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旅游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主要包括存在价值、传承价值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
首先,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原真性价值、完整性价值和情感认同价值。原真性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本质属性。其具体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真实的保护传承下去的需求,文化遗产旅游者追求的真实性体验,以及关注人类长远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需求。完整性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完整的保护传承下去的需求。情感认同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的前提是能够达到社会的价值认同。
其次,传承价值是指当代人为将某种文化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最后,开发价值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具备旅游开发的潜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让感受到遗产全貌、与其他旅游项目的组合状况。具体包括传承者的存续状况、传承内容的变异度、有相应的物质载体或空间载体、各利益主体介入规划与管理的可能性、是否是其他旅游产品的补充几个方面。
(二)主要相关利益者价值
主要相关利益者价值诉求主要包括旅游者价值、传承人价值、居民价值以及政府等方面的价值。
旅游者价值是指旅游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效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大量旅游者到此来旅游,因此旅游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获得的主要载体。旅游者通过愉快体验的消费来满足其个人需要,这种体验消费本身即是一个有价值的目的。其主要包括体验性价值、娱乐性价值、参与性价值、趣味性价值、交流性价值、知识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几个方面。
传承人价值。传承人是民间传统文化传播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传统文化珍贵资料的收藏者。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存在的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民族文化将会衰亡。传承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传承人收入升高和传承人就业机会增多等方面。
居民价值。当地社区和居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相关利益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其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教育水平提升、居民就业机会增多等几个方面。
政府价值。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所获得的效用。不同职能和层级的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建立的管理体制,配备的人员素质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其发展也必将涉及到这些政府部门的权责分配和利益格局。主要体现为拉动就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等方面。
按照这个框架,请专家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所应该具备的特征,经过三轮筛选,初步确定了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见表1),其中X1-X3是存在价值,X4-X9是传承价值,X10-X14是开发价值,X15-X16是传承人价值,X17-X23是旅游者价值,X24-X28是居民价值和政府价值。
三、问卷调查的设计说明
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采用里克特5点式量表;第二部分是对南通市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项评分,采用10分制的评分方法。
在市场调查的研究设计方面,专家和游客是主要的目标群体,他们的认知对于判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者在调查之前,精心挑选了十位旅游管理研究生作为调查员进行了培训,解读了每个因子的内涵和问卷调查的目的,并要求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选择调查对象,在被调查者在填写问卷之前,详细地对被调查者解释了每个因子的含义并说明了问卷的要求,然后开始填写问卷,以防止被调查者因为误解因子意思而致使结果有偏差。问卷发放时间为2011年4月15日至2011年5月31日为止,共发出210份问卷,回收200份问卷,调查地址选择南通市的蓝印花布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狼山风景名胜区、城市文化广场,采用拦截抽样的方式,调查前确认被调查者的身份,以保证被调查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和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初步的认知。回收问卷经整理后,逐笔输入,检视问卷答案没有勾选或一题勾选两格以上造成无法判别者,视为遗漏值;而一张问卷内若有10题以上为遗漏值,则视为无效问卷,最后共有有效问卷183份。
问卷回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0,该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相关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较高,通常将0.7作为较高信度的标准。可见,此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中的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能够对反映事物的多个变量进行大量的综合性的统计分析,将多个相关的变量进行数据处理转化成为不相关的几个主要综合指标,既可以避免盲目减少指标造成的信息损失,又可以对搜集的资料作全面的分析,总结出主要的影响指标,简而言之,其目的在于通过少数几个因子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结构。如果样本中包括了p个影响因素,则该组样本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分解成p个成分(即另外的p个变量),如果p个成分中的q个成分(q<P)包含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能解释数据的大部分方差),则此q个成分即为公因子或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是:
|X|=|A|·|F|+|E|
式中:A为公因子荷载矩阵,F为公因子荷载向量,X为原变量向量,E为p-q各成分对数据方差的影响,在忽略E的情况下,数学模型变为:
|X|=|A|·|F|
因子分析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致力于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是用来检验已知的特定结构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产生作用。本研究使用的是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了收集观测变量、获得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确定因子个数、提取因子、因子旋转、解释因子结构和因子得分七个步骤。每一组的影响变量都对应状态空间中的一维,根据每一维对解释方差的贡献率,可以确定一个公因子,根据每个公因子在各指数上荷载的大小可以对公因子的意义进行解释。
(二)评价过程
1.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体系时,主要借助因子分析法来分析受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重要性评估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得知,KMO测度值为0.799,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05,说明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Kaiser准则(Kaiser,1960),把特征根大于1作为选取因子的原则,并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作为正交转轴,保留因子载荷量绝对值大于0.4的项目。
2.特征根和主成分得分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子,并利用正交旋转法来解释所得价值因子,最终利用分析结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
由方差的总解释表可知,前8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因此选择8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就能够包含原始变量的63.110%以上的信息(见表2)。而根据成分提取矩阵的结果,可以得到8个主成分得分的表达式,其中F1为:
4.旋转成分矩阵
为了进一步对上述8个因子进行解释,笔者采用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4的因子负载是显著的,因此,选择因子负载大于0.4的数值,整理得出表3,表3列出了因子分析结果的前8个公因子,根据每个公因子的结构,对其进行了解释和命名:因子一所包含的六个变量都与居民与传承人价值有关,因此命名为“居民与传承人价值”;因子二所包含的五个因子都与旅游者价值有关,因此命名为“旅游者价值”;因子三所包含的五个因子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潜力,故命名为“开发价值”;因子四所包含的两个因子命名为“传承价值”;因子五命名为“历史文化价值”;因子六命名为“经济价值”;因子七命名为“存在价值”;因子八命名为“科学艺术价值”。
至此,笔者已经初步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该价值评价体系由8个分项组成,分别为F1居民与传承人价值、F2旅游者价值、F3开发价值、F4传承价值、F5历史文化价值、F6经济价值、F7存在价值、F8科学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项价值可以利用公式(1)系列进行计算,而综合价值水平则可以通过公式(2)计算。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实证检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了检验上述价值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笔者分别从普适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1.普适性检验
由于该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且采用的是随机问卷的评分方式,因此,该价值评价体系符合一般性特征。只要用上述28个因子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较为客观地得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水平。
以上述28个指标评分的理想情况得分为10分,合格分为5分为基础,计算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各分项及综合旅游价值的理想值以及平均值(见表4)。
当任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用该套评价体系进行价值分析时,都可以得知其旅游价值相对水平,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2.准确性检验
为了检验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在该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是针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评估调查部分,按照28个因子对南通市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打分,进行综合计算后得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风筝制作技艺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其他次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六、结论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并以旅游者认知为基础,借助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量化模型。通过研究与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意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非物质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但是本研究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