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加快推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为当 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表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 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所谓的“新”,主要体现 在:一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可以借助于后发优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超越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 老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和 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多数发达国家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 消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不是“先发展,后治理”,而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 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扩大就业,防止工业化 过程中因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带来的高失业率问题。为此,我们注重妥善处 理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广开就业门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结构现存的 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来说:(1)三次产业结构不 合理。从GDP比重看,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51∶34,这种比例虽然比199 0年的27∶42∶31有所调整改善,但与世界银行确定的适应我国工业化阶段的14∶35∶5 1的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第三产业不发达。而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中,我国2 000年的比例是50∶22.5∶27.5,结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是农业就业所占的比重过高 ,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 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比较低。2000年我国所有汽车厂加起来的规模还不如 发达国家一个中型汽车厂的规模。在中国的1600多家造纸厂、400多家啤酒厂、130多家 洗衣机厂中,达到最小合理规模的仅分别为8%、12%和7%。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另一 个现象是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 作。日本一个汽车制造厂拥有上万个零部件协作企业,而中国一汽和二汽的协作厂家不 足200家。(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政府拨款进行科研和成果 转化的道路,没有形成良性的研发体系,缺少真正的市场化投资主体,客观上形成了科 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较低的状况。导致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进步在中 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低于发达国家。贡献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80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而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象微软则高 达20%以上。从产业外部看,一些新型支柱型产业如IT业等,几乎都缺乏核心技术的支 撑和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而这些大多数还要靠国外供给,我们支付专利使用费。二是 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出现了良好的 发展势头。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告成功的。我国经济东、中、西部地 区发展不协调不仅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上,而且更严重的是表现在地区经济结 构趋同化、分工协作程度低。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趋同。 全国有24个省(直辖市)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直辖市)把汽车产业作为 支柱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据1999年统计数据,我国城镇人 口为3.3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9%,农村人口为8.70亿人。占69.1%。即使按照生产 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也未达 到低收入国家城市化35%的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不仅影响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大 规模的向非农产业转移,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且也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 于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经济结构调整的涵义很广泛,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当前我们要着重解决 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和要求, 政府应采取五种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1)支持性产业政策。对提 高国家竞争能力、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特定产业,如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政府将 通过注入资金、财政贴息、提供担保及直接提供研发资金等手段给予支持。(2)鼓励性 产业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的传统产业技术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以及成长性的 战略产业,将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减免税等手段给予鼓励。(3)竞争性产业政策。除了涉 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 要企业外,大多数产业都属于竞争产业范畴。政府要从公平投资、税收政策,严格技术 质量标准,规范反垄断法规和提供快速市场服务等四个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 策环境,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4)限制性产业政策。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对于污 染环境、技术水平落后、严重供大于求的产品,实行限制性产业政策,适当提高环保、 技术、标准方面的进入门槛条件。(5)保护性产业政策。对于象农业一类的弱质产业和 服务业中的一些幼稚产业,在不违反WTO规则基础上实行保护性产业政策。
其次,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也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 举措。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西部大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生态工程建 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西部开发不仅是西部 发展的机遇,也是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会给全国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这次西 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长期战略,要纳入整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的统一进程 。所以国家不仅要从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而 且要建立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改革投资环境,引导国内外资本参与西部开发。新 型工业化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中西部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 用现有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 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率先实现产业高度化。中部地区则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形成 新的有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带。总之,东中西三个经济带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 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
再次,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过去几十年推进工业化的特殊历史背景 和体制政策环境,导致城市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妨碍了生产社会化和市场 化程度的提高。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逐 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我国有大中小城市668个,建制镇1.9万个。由于中国人口众 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发展小城镇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小城镇建设 时,要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小城镇的投资,并通 过支持农村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此外,要继续改革 户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撤除农民进城的各种樊篱,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行政 管理机制。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要通过大力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在稳定和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二、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
首先,要深化所有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 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其外延看,除了国有经济外,还包括集体 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社团经济、股份制经济中的公有成份以及象投资基金这 样的新型组织形式的经济。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已成为支 撑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这类投资基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仅证券投 资基金就达到了1200亿元之多。这些基金的持有人众多,有自然人,也有法人。构成基 金的资本是一种比集体所有制程度更高的社会化资本,更具有公有制特征。从内涵看, 公有制为主体指的是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而且是从全国宏观经济整体上来说的。这种 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行业、关键产业及骨干企 业的控制力上,表现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上。我们不能把公有制经济等同于国 有制经济,不能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制经济为主体,也不能够把所有制结构优化 调整的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国退民进”。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公有程度最高的 经济,计划体制下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涉及面太宽,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继续调整国 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 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仍 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如在市场准入、筹资融资、并购重组、外贸经营权、土地征用、 技术人才招聘等方面,还有不少体制性限制。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应从基 础领域改革着手,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障碍,形成各种所有制充分竞争的市场机 制。其改革的重点有二:(1)打破一些产业、领域的国有经济垄断,促进国有与非公有 制经济之间公平而又充分的竞争。这些领域主要包括金融、交通、通信、邮电、证券、 保险和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领域。不仅要打破垄断,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而 且还要降低准入门槛。(2)要开放市场,产业重组与产权重组相结合,实现基础领域投 资的转换,实现可竞争环境与不可竞争环境的适度分离。对于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如铁 路、民航、邮电、通信、电力等国有经济的垄断经营,一时还难以破除;有的还是属于 非竞争领域,象铁路网,法国、英国都是国营的,不宜于多家竞争经营,但应转换投资 主体。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施,其实施方式也不可能老是采用发债增加基 础领域的投入这一种方式,所以应尽快消除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体制性障 碍,把国家投入为主体转换为民间投入为主体。
其次,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思路是政府设置专职机构,行使政府对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 能;建立不具有行政职能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或公司,代表国家进行国有资产运营,实 现保值增值。各级政府通过设置的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机构,或者叫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 机构,充当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财权、人权与事权三者统一起来 ,使责任和权利集中。也就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 国有资产运营,则组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或经营公司,代表国家进行 国有资产的运营。国家计委有关专家则提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要发展为纯粹控股公司 ,不直接从事商品或劳务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全部或者部分拥有企业的产权,对企业实 行授权经营、控股经营或参股经营。经营公司和所属企业是平等的法人之间的关系,按 照公司法进行规范,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经营公司以产权交易为其重要业务,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所属企业逐步改造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发展前 途暗淡、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的企业或改组或拍卖或破产清算;而收缴子公司的利润和 产权交易所得收入则是经营公司的主要收益。专家们称,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仅为国有企业较多 、分布领域较广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广泛采用,也被上海、深圳等地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行之有效。
再次,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具体来说,一是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的重点是,优化市场环境, 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为此,当务之急是克服地方保 护主义,消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促进市场的统一、开放,健全和完善市场法规,加 强市场监管。二是完善政府职能。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作了明 确规定,那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可 以定位为:维护产权制度和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及促进 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三是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精减机构和人员要与精减事权相结合,才能巩固已有的 改革成果。具体地说,就是凡是能由市场、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的事,坚决交 由市场、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去解决;凡是必须由政府行政审批解决的而且又有条 件解决的坚决管好;凡是必须由政府行政审批解决但暂时没有条件解决也解决不好的, 政府暂时搁置,不要强行超前纳入行政审批。同时,要规范行政审批。
第四,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尚存的问题有三:(1)从总体上看,体制内平均主义的分配 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并伴随平均主义产生了多种形式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所以,十 六大报告指出,在分配制度上,我们仍然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保护一 切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按要素分配还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大多数地区、部门 和企业,尚未真正做到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主要表现是资本、技术、管理 这些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刚刚破题。(3)体制外不同层次和群体的收入差距超过 了合理的界限,利益冲突较为突出。今后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国家、 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十五 大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十六大提出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一 个创新:首先,统一了劳动力与资本、技术及管理,把劳动力看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提出按要素贡献大小的分配原则,这使按要素分配更加具体化。那么,按要素 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是不是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矛 盾呢?这并不矛盾,因为劳动力是最重要的要素,而且技术与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物化劳 动和复杂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物化劳动。所以按 要素贡献大小分配可以统一于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讲求效率,要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调动各方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讲求公平。所以要坚持按生产要素 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使广大职工拥有资本要 素,参与分配。要鼓励、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实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使自己的 科技成果、管理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参与按要素分配。在农村,则要使土地使用 权资本化,让农民拥有参与社会分配的土地使用权资本要素。
第五,要深化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 外开放水平。
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 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 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发展。要大胆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 地“走出去”。“走出去”的领域是广泛的,包括产品、技术、设备、资金、人员等等 ,都要积极走出去;“走出去”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技术转让 、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等。在多领域、多途径的“走出去”中,企业 走出去是关键。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要把主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 和国外资源,转变为同时依靠在国外投资、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就 需要我们的企业要有“走出去”的胆量和勇气,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生产和经 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直接在外面利用那里的资源和市场 ,并把我们的技术、设备和产品等带出去。不仅如此,“走出去”还可以使企业在更大 范围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 逐步成长为我们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
企业“走出去”是关键,但政府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更要与之配套。国家为鼓励和支 持企业走出国门投资,要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在银行信贷、外汇管理、出口退税、 优先赋予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在“走出去” 的实践中,要摸索经验,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走出去”的活动 。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经贸活动等必须加强管理和行业协调,避免本国企业在 海外同一市场重复投资、廉价倾销、恶性竞争。企业“走出去”后也要自强自律,维护 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同时维护国家的荣誉和经济安全。
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是要 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首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六大报告把就业看成是民生之本,指出解决就业问题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并 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当作国家一项长期的 战略和政策。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就业问题是十分关注的,我们党对目前的就业问题的 严重性是有足够的认识的。
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映出来:(1)失业率趋高。2002年 4月发布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 国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这个结论为6月10日公 布的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所验证。公报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国城镇 登记失业率为3.6%,今年年底将达到4%。农村失业率没有正式登记,据有关专家测评, 农村实际失业率可能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的2倍以上,也即8%以上,比城镇失业还要严重 。西方国家把4%~5%(美国4%,西欧5%)作为失业率的临界线,或叫安全线。如日本今年 失业率高达5.2%,问题相当突出。而国际上把10%看成是失业率的红色警界线,超过这 个警界线即为恶性失业。从表面上看,我国失业率即使今年达到4%,也处在安全线以内 ,似乎问题不大。但我国失业率计算方式有别于西方国家,内涵是不同的。因为我国失 业率仅反映城镇,没算上农村,而西方国家没有分开计算;其次,我国失业率为登记失 业率,西方国家则是调查失业率;再次,我国失业率计算年龄上限偏低,男性为16~50 岁,比西方国家年龄上限高出5岁。所以,我国的实际失业率早已处在安全线以上、警 界线以下的严重问题区。(2)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十五期间,我国劳动 力供求缺口平均每年在2000万左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原因是生育高峰期即70年代中 后期出生的人口进入了就业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产业化推进越来越多。同时, 国民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指数弹性在下降。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 点,可以创造120万个就业岗位,而到90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新增就业岗 位80万个。
因此,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 的任务。为此,国家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一是要适当调整发展观。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选择了经济总量、速度和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观,这无疑是正确的。随 着就业压力的突显,我们的发展观也要与时俱进,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那就是在 原来注重经济总量、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注重扩大就业。现阶段,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选择 了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 防止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的劳动力政策。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是搞活劳动力供给 政策。①坚持不懈地控制人口增长,实施计划生育不动摇,不松劲,防止人口出生反弹 ;②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③扩大劳务输出;④适当再增加劳动者收入及休闲时间。 三是扩大劳动力需求政策。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就业岗位的 企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保持经济较 快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在7%以上的增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拓宽非公有 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正规就业。四是强化扩大就业的其它政 策措施。如建立职工培训体系,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快劳动 力的流动与转移,主要是通过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来调节劳动力 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快我国就业全球化进程。我国既要参与垂直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竞争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又要参与水平分工,与发达国家竞争新型产业的就业岗位, 长期保持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城镇和农村两大部分。现阶段重点是城 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个制度 建设。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原则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但今后要加大 社会统筹的力度。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这一块,报告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和 探索,农村社保的重点是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体现了推进社会保障 制度体系的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只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人 才会变成社会人,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向纵深推进,民营企业的人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 解决。
再次,要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 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 水平。要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标签:失业率论文; 十六大报告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