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结构助词“和志”的介词--兼论现代汉语的平行结构_文学论文

论结构助词“和志”的介词--兼论现代汉语的平行结构_文学论文

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助词论文,现代汉语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0)05—0001—07

零、前言

0.1 一般的虚词词典和语法书都认为结构助词“的”和“之”都是粘着的连接成分或后附成分。也就是说,“的”只能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或者是嵌在偏正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或者是附在一些词语的后面构成“的”字短语;而“之”除了可以嵌在数词中间构成数目词语之外,也只能出现在两个位置上,偏正短语中间和主谓短语内部。(注:其实,结构助词“的”也可以嵌于主谓短语之间,使之成为偏正短语。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从嵌入后的结构关系看,也可以归入偏正短语。)然而,这种普通流行的观点同汉语语言实际并不完全相符。事实上,汉语的“的”和“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前置的——有些偏正结构的偏项可以隐含于深层,有些偏正结构的偏项和正项则可以被插入成分或标点符号隔开。

0.2本文准备分三个部分,首先描写“的”和“之”前置的类型, 然后从深层和表层、形式和表达两个方面对前置的成因和效用进行分析,最后从短语的组合方式探讨骈合结构的性质和类别,着重分析逆向有标式骈合结构与“的/之”隐含式前置的关系。

一、前置的方式和性质

所谓隐含式前置,就是指由于中心语前面隐含了与前一结构相似的修饰语,结构助词直接附在中心语前面而形成的特殊的“的/之+中心语”格式。例如:

①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鲁迅《热风·祝中俄文字之交》)

②酒家正门上方黄纸红字写就的“史无前例”一句横批,准确地昭示出京城这场婚礼之新奇、之惊世骇俗。(奚宇鸣《忘年奇缘,为情为利》)

赵元任先生在《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150页)中也曾引用过例①。 他认为:“这当然不是平常说话,可是这个例子除了作为‘的’使形容词、动词名词化的例子而外,还表现了鲁迅对于粘着语素‘的’字努力取得自由的一种感觉——不但是后头自由(这已变现实了),并且前头也要自由(据我所见,这是唯一的例子)。”似乎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特例。其实,隐含修饰语,“的”字前置的现象在早期的现代汉语中并不十分罕见。再比如:

③凡是我们在图书馆中不能看见的一切的真、的美、的善,在那里都将随手可得。(《陈望道文集》第一卷440页)

④我们从教育的意义上建设“大众语”,就是把落后的“大众”和前进的“大众”所有意识间的冲突、的矛盾,统一起来;……。(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序》)

在赵先生的论述后面,吕叔湘先生还特意加上一句:“[比较文言“之”字,前后都不自由]”。应该讲,这也是不够确切的。其实,前置式“之X”在汉语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至少比“的”的前置要常见。譬如下面是近代的用例:

⑤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周德清《中原音韵·序》)

⑥两先生之言,足见绍兴人之村、之朴。(《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⑦至於《十错认》之龙灯、之絮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扎装束,无不尽情刻划,故其出色也愈甚。(同上)

⑧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以其智力为也。(龚自珍《病梅馆记》)

而且,这种用法,不仅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在现代汉语中也时有所见。例如:

⑨有时,学仁老弟光临寒宅,聆听他“粪土”作家的话,你不能不为他那张专门说人的嘴,之损,之狠,之挖苦,之刻毒而钦佩之至了。(李国文《爱之极》)

⑩哥达纲领之“完全要不得”,之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并不决定于任何方面的批评,而决定于这个纲领本身,决定于它在当时斗争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转引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547页)

(11)他的好友,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在一封给他的信中说:“弟闲赏评人物,曾谓以兄之才、之学、之勤奋、之成就,实属百年难遇,为朋友辈之骄傲。”(施宣圆《谭其骧中风之后》, 《文汇报》1992 年12月4日五版)

二、前置的成因和功用

隐含类前置的结构形式,从其深层的经过关系和可能的来源看,既可以认为是一个由联合短语充当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解扩展而成的,试比较:

(12)马建忠在这里详细对比了华文与西文之难易、结构、优劣、利弊、异同和效用,颇有一些深刻的话。

(12)’马建忠在这里详细对比了华文与西文之难易、之结构、之优劣、之利弊、之异同、之效用,颇有一些深刻的话。(季羡林《中国现代语言学丛书·序》)

(13)请不要拿植物生理来反驳我——一篇作品的思想、结构、练句、的用字,都应该把我们常感觉到的刺的意味儿表现出来。

(13)’请不要拿植物生理来反驳我——一篇作品的思想,的结构,的练句,的用字,都应该把我们常感觉到的刺的意味儿表现出来。(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也可以认为此类前置式是一个由具有相同修饰语的多个偏正结构组成的联合短语,省略归并而成的。试比较:

(14)鲁迅著译与西方19世纪以来各种思潮联系之多、联系之细、联系之广泛、联系之复杂,常常出人意外,甚至令人吃惊。

(14)’鲁迅著译与西方19世纪以来各种思潮联系之多、之细、之广泛、之复杂,常常出人意外,甚至令人吃惊。(严家炎《鲁迅与表现主义》)

(15)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目前的事,加以推广,使之发展下去。

(15)’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广,使之发展下去。(鲁迅《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如果仅仅从结构关系看,后一种所谓的承前省略了相同的修饰语似乎也是可能的。然而,如果从表达功用看,前置的“的”和“之”几乎是不可能承前省略的,因为真正的省略都应该可以自如地补写出来,而这类“的”和“之”前面相同的修饰语,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宜补出,否则的话,就会显得相当罗嗦、拗口。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6)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今日”“明朝”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16)’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今日”“明朝”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相聚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相忆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形式虽然从结构关系的角度看,可以分析为省略式。但如果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似乎应该看作是并列式短语的特殊扩展形式。换句话说,当作者根据表达的语用需要,想要对并列多项式中心语的各项分别强调时,就可以在每一项前面附上“的”或“之”,使之相互独立,醒目突出。试比较:

(17)而且这比起专一描写本国军队的胜利、勇敢、爱国的亚美利加式电影来,也真好像近于写实。

(17)’而且这比起专一描写本国军队的胜利,的勇敢,的爱国的亚美利加式电影来,也真好像近于写实。(鲁迅《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

此外,前附“的”或“之”以后,原来的一些单音节词就构成了双音节词,中间又延长了停顿。这样通过结构形式的扩展和音节节律的调整,从而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中心语的每一个项。试比较下面两句:

(18)大凡背离“实事求是”之人、事,(或“人和事”)总是由于不能坚持“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所造成的。

(18)’大凡背离“实事求是”之人,之事,总是由于不能坚持“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所造成的。(刘先延《“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光明日报》1985年5月8日三版)

由此看来,“的/之”前置是一种比较别致的表现手法。从语法的角度看,这种表达形式充分显示了汉语组合方式的多样和表达手段的灵活;从语用的角度看,这一表现形式无疑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可以适应突出和强化多项并列中心语的需要。

三、骈合结构与成分前置

3.0上面所分析的“的/之”隐含式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 此类的“的/之X”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逆向骈合结构。(注:骈合结构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他曾把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的组合形式称之为“骈合构造”(《中国人学英语》173页)。 )迄今为止的骈合结构研究,大都集中于顺向偏正式骈合结构,很少涉及前项缺省的逆向骈合结构。(注:参看吴竞存、梁伯枢(1992)。)其实,现代汉语中的逆向偏正式骈合结构,尤其是有标记的逆向骈合,尽管出现的频率不算高,但是在句法、表达、语用等各个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因此,本节将讨论的范围稍稍扩大,探讨一下骈合结构的类别、标记和性质,重点讨论有标的逆向偏正式骈合结构和“的/之”前置的关系。

3.1 骈合结构

所谓骈合结构,其实就是由一个多项(包括“双项”,下同)并列联合结构隐略了相同成分以后形成的一种以一对多(或“双”)的非对称结构。试比较:

(19)她正好是个有精力、(有)使命、(有)人缘、(有)福气的小妇人。(老舍《四世同堂》)

(20)雪野中有血红的宝塔山茶,[有]白中隐青的单瓣的梅花,[有]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鲁迅《野草·雪》)

上面前句是联合结构,后句就是骈合结构。其实,前句的三个“有”可以提去,后句则可以补上两个“有”。由此可见,从结构形式上看,联合与骈合之间存在着对应、转换关系。而且,只要是骈合结构,必然会包含一个降格的(低一层次的)联合结构。也就是说,提去“有”之后,其“精力、使命、 人缘、福气”仍然还是一个联合结构, 只是结构层次要比原来的四个“有X”构成的联合结构低一级。

在现代汉语中,凡是属于动态的句子组合关系,像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等,在使用中,既可以选用形式整齐的多项并列联合结构,也可以选用形式参差的以一对多的骈合结构。试比较:

(21)一眨眼工夫,我看见 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里每一个酣睡着的面孔红了。(刘白羽《日出》)

(22)千奇百怪的矛盾[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23)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4)想得[偏了一些],说得[偏了一些],做得偏了一些,是难免的。(周恩来《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

从句式的角度看,凡是采用联合结构的可以称之为分述句,采用骈合结构的可以称之为综说句。一般说来,分述显得繁复齐整,气势充沛;综说显得精练明快,简洁扼要。

凡是属于静态的句法组合关系,像定中关系、状中关系等,一般多选用某种骈合结构,很少选用多项联合结构。也就是说,只要该多项联合结构中具有相同的成分,无论其出现在中心语的位置上,还是出现在修饰语的位置上,一般都必须省略或者说隐含,以骈合的结构形式出现。否则,就会显得十分臃肿和拗口。例如:

(25)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鲁迅《野草·雪》)

(26)她(绮尔维丝)跟桂永清[]跟胡宗南[]跟陈诚[]跟何应钦谈过抗战的前途。(张廷竹《支那河》)

(27)从李清照词里所描写的酒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宋代民俗文化的某些侧面:饮酒之频,[]之多,[]之广是宋代文人的显著特征之一。(杨万里《试论李清照词中的“酒”》)

除此之外,介词结构的骈合,还可以采用局部骈合的方式。例如:

(28)老头子提一面铜锣,从屯子的南头敲到北头,[]东头敲到西头,还一面喊……(周立波《暴风骤雨》)

(29)按规定的暗号,在门的上半截敲了两下,[]下半截敲了三下,[]当中敲一下。(王愿坚《党费》)

在上面诸例中,[]中从缺的成分如果都补写了出来的话,那么,骈合就成了联合,但是,整个结构就会显得十分拖沓而拗口。由此可见,所谓骈合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了特定表达的需要而形成的压缩了相同成分的联合结构。

3.2 骈合位置

从骈合结构的缺省项所处的位置看,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顺向骈合结构和逆向骈合结构。就偏正结构而言,顺向骈合是指保留不同的修饰语,省略或隐含相同的中心语;而逆向骈合是指保留不同的中心语,缺省或隐含相同的修饰语——本文前面两节所分析的隐含式“的/之”前置,从整个结构看,也就是逆向骈合结构。试比较:

(30)个人的[],家庭的[],国家的[],世界的苦难,仿佛一总都放在他的背上,他已经顾不得再管天气的阴晴和凉暖了。(老舍《四世同堂》)

(31)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影,这首词的思想和情绪成为触手可及的形象。(方纪《挥手之间》)

(32)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魏风然《时代的脚步》)

(33)不错,因为我们中国之大、[]之复杂,你要论证任何论点都能信手拈出来一个恰当的例子。(张贤亮《河的子孙》)

当然,除了偏正式有顺向骈合和逆向骈合之分以外,其他结构形式也都有顺骈和逆骈之分。比如述补式,或缺省相同的补语,或缺省相同的述语。例如:

(34)他们因此困惑不解:为何原本妙趣横生、极富语言魅力的语文学科,会让教师教得[]、学生学得[]、师生考得如此之苦!(《教语文 考语文 学语文,编者按语》,《新民晚报》1998年3月9日十版)

(35)一○四号笑了笑,笑得极短,[]极冷,[]极硬。(老舍《四世同堂》)

又比如述宾式,或保留不同的述语,或保留不同的宾语。例如:

(36)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不属于日本。(毛泽东《论持久战》)

(37)将士们在鄂西大山中不论是行军或宿营,常听见老虎叫声、[]狼的叫声、[]野猪和猿猴的叫声,以及[]其他各种大小野兽的叫声。(姚雪垠《虎吼雷鸣马萧萧》)再比如主谓式,既可以缺省相同的谓语,也可以保留不同的谓语。例如:

(38)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而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方纪《挥手之间》)

(39)江玫并不追究路为什么这样长,她甚至希望路更长一些,好让她和齐虹无止境地谈着贝多芬和萧邦,[]谈着苏东坡和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宗璞《红豆》)

比较而言,顺向骈合比较常见,而逆向骈合相对少见。尤其是偏正式逆向骈合更为罕见。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凡是由结构助词“之”连接的偏正结构,只能有逆向骈合,因为“之”与“的”不同,它不能后附。再比如:

(40)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朱自清《朱自清文集》)

(41)乍浦路美食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偷,凌晨四时,接连光临四家酒楼,从倚着靠椅打盹的老板身上取走钱柜钥匙,取下名牌手表,老板熟睡如泥浑然不知,经商之疲惫,[]之艰辛是否也能从中窥见一斑呢?(洪国斌《乍浦路上的老三届》)

3.3骈合标记

从骈合结构的外在形式特征看,又可以分为有标结构和无标结构两种。所谓有标,就是指组成骈合结构时,在各项的前后有意识地保留一个形式一致的标志词,大都是虚词,可以是助词“的/之”,也可以是介词、连词;偶尔也可以是实词。所谓无标,就是指该骈合结构不带有任何标志词。试比较:

(42)他想起来钱家的[],祁家的[],崔家的不幸与祸患,他不想再当个安分守己的小老人了。(老舍《四世同堂》)

(43)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同样是顺向定中式骈合,同样都含有结构助词“的”,但前句是有标的,后句是无标的。顺向状中式骈合的情况也是如此。

(44)假如北平人也有什么理想的话,那便是自自由由的[],客客气气的[],舒舒服服的过日子。(老舍《四世同堂》)

(45)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毛泽东《实践论》)

介词结构无论是充当定语,还是状语,都可以有有标和无标两种表述方式:

(46)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张承志《北方的河》)

(47)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茅盾《风景谈》)

上面前句骈合时保留了介词“和”,而后句则略去了介词“在”。

相对来说,逆向骈合更倾向于选用有标记的形式。下面分别是状中、主谓、述补三种结构的逆向有标形式:

(48)也许女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产生第二个恋爱高峰吧。的确,我常为这种感情而流泪,[]而激动,[]而痛苦,[]而自责;但我还是在死去活来地爱,急风暴雨地爱。(朱晓玲《大漠》)

(49)照人之常情,相爷(指李鸿章)身负谈判签约的重任,应是忧心如焚、[]如捣、[]如碎,他竟会有沉醉异国烟霞的雅兴。(拾风《马关有座春帆楼》,《新民晚报》1994年12月11日十版)

(50)到了国外,使用英语的机会就多了,每天听、说、读、写的都是英语,几乎天天是英语不绝于耳、[]于口、[]于目、[]于手。(桑弧《我的财富在这里》)

至于那些由“的/之”连接单音节词的逆向偏正式骈合结构,更是必须使用有标形式,否则,骈合结构就会降格成为一个相应的联合结构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例如:

(51)但现在的人,[]的事,那里会有十分完全,并无缺陷的呢,为万全计,就只好毫不动弹。(鲁迅《三闲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52)说来不是吓人,在实际生活中,不肖之子、[]之媳、[]之女、[]之婿,真的不逊于强盗。(赵海《赛过强盗》)

从表达的角度看,有标式醒目、协调,显得突出;无标式连贯、紧凑,显得自然。

3.4骈合性质

从骈合结构这一语言现象的性质看,究竟是属于省略,还是隐含呢?迄今为止,有关省略与隐含的性质及其两者的区别,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省略必须具备下列三点:a.依附性,即省略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脱离了该语境就会影响交际;b.确定性,即省略的成分是唯一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有一种解释;c.可补性,即省略成分都可以在删略的空位中补出,而且添补后在结构上语义上都是合法的。(注:参看吕叔湘(1986);黄南松(1995)。)而隐含的情况正好相反:首先,隐含不必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孤立句中就可以存在;其次,隐含的成分是非确定的,一般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最后,隐含的成分不一定都可以补出,有时补出就不合句法。(注:参看张国宪(1993)。)

就现代汉语的大多数骈合结构而言,它们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语境,其缺省成分也都是确定的,而且,大多数从缺的成分也确实可以合法地补出,从这个角度看,骈合似乎应当归入省略。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些骈合结构,尤其是有标记的逆向骈合结构——包括“的/之”的前置,虽然其从缺成分是唯一的,但是在语境不变的情况下,还是不宜补出的,不然的话,就会显得太罗唆、太累赘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骈合似乎应该归入隐含。试比较下面两句:

(53)在站内坐镇指挥,已经连续吃了几天盒饭的成都车站站长黄邦隆说,今年客流来势之大、[]之猛是前所未有的。(费强等《民工潮:风起云涌又一年》)

(53)'在站内坐镇指挥, 已经连续吃了几天盒饭的成都车站站长黄邦隆说,今年客流来势之大、来势之猛是前所未有的。

(54)这种译文是“二度创作”的大手笔,尽管似乎“太中国化了一些”,但若不是这20字译文,裴多菲这首佳作决不可能在中国流传如此之广、[]之久,影响如此之大、[]之深。(张德鑫《汉译取字用词漫品》)

(54)'这种译文是“二度创作”的大手笔, 尽管似乎“太中国化了一些”,但若不是这20字译文,裴多菲这首佳作决不可能在中国流传如此之广、流传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

前句缺省的“来势”还勉强可以补出,而后句缺省的“流传如此”、“影响如此”则根本不宜补出,尽管从句法——语义的角度看似乎并没有问题,但实际使用中却是不能出现的。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将此类“的/之”前置都算作了隐含。再比如:

(55)沈从文则将他的作品“游离于理论纠纷之外,[游离于]普通得失之外。”(《沈从文传》104页)

(56)在我自己的,是我确曾认真译著,并不如攻击我的人们所说的取巧,[不如攻击我的人们所说]的投机。(鲁迅《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

前例的“游离于”属于介词结构的局部骈合,从缺成分还可以补出,而后例的“不如攻击我的人们所说”则不宜补出,否则就会显得拖沓重复。所以,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骈合结构,尤其是那些有标的逆向骈合结构,其实就是结构上省略了相同的并列成分,语义上隐含了相关的同一内容,语用上避免了罗唆和繁冗的一种特殊的联合结构。

四、结 语

4.1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如下:首先, “的/之”的前置式都是为了满足 突显、强化多项并列中心语的语用需要而形成的特殊的扩展式;其次,汉语中的骈合结构性质不一,形式多样。从短语的类型和结构关系看,隐含式前置可以归入逆向有标偏正式骈合结构。

4.2从前置式的发展趋势看, 在早期现代汉语中时有所见的“的”字前置式,在当代汉语已近乎绝迹,而现、当代中经常出现的“之”字前置式,在二、三十年代的语料中反而很少见到。这一变化,似乎意味着“的”、“之”之间的一种新的互补:由于“的”可以后置组成“的”字短语,而“之”基本不能后置,所以,在这两个助词的自由竞争、选择淘汰的过程中,为了有所区别和分工,人们在使用隐含前置式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之”。

标签:;  ;  ;  ;  

论结构助词“和志”的介词--兼论现代汉语的平行结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