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225700
摘 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改革
一、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应该在意识上接受音乐、喜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更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具体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给出表现权。给出学生(一部分)权利。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人心弦的旋律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好若干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给出评价权。“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老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这种发展性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二、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来说:应该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老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老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老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老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老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老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老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宽松愉悦的课堂。
3.愿生活中永远充满歌声。社会、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建业余合唱小组、器乐队小组,这些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音乐,可从电视上、报纸上、录音机里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的生活就永远充满歌声、充满美。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全新的世纪呼唤全新的音乐教育,让我们面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地说“不”,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新的课堂说“是”。 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共同期待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论文作者:陆大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情感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艺术论文; 评价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