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创新”学分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学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的方法。建议8个学期给定8个“创新”学分,即每学期给定1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4%左右。
“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工艺设计、工程设计、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论文等都可以作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只有经院系组成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学生才能拿到“创新”学分。专家要认真审议每项创新成果,杜绝抄袭剽窃等情况发生。
“创新”学分的建立,实质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造能力的肯定,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硬性措施。其优点是: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有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缺点是:考核内容广,学生选题多,使考核成绩难以掌握,造成难度大与难度小的创新成果同样都定为合格,体现不出创新成果的难易。
二、建立“创新”学分的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经济。”知识创新如何带动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宽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将各类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点子、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提出新的设计、新的创意和模型的能力。大学是培养、积累、利用、整理创新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肩负起为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创新”学分的建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工程师素质需要创新精神
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特点日益突出,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形成研究、设计、制造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教育。作为合格的工程师,应该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并具有指导他人的技术能力或管理组织能力。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中,知识创新能力仍是其主要方面。以往高校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能力薄弱,特别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工科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摆上重要位置。有必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创新”学分的硬性规定,从而切实保证学生创新目标的实现,达到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3.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教育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知识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既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力军,也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工程,又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建立“创新”学分正是搞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定性化上升到定量化;由原来的弹性指标上升为硬性指标;使学校的意志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重要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是现代工程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情况,高校有必要建立“创新”学分,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
三、实施“创新”学分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建立和实施,都要经过由理论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过程。“创新”学分的建立也不例外。因此在实施“创新”学分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是关键。我们建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保证创造教育的有序进行。在开展创造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创造教育的内容,切忌形式主义。“一阵风、“搞形式”的做法不利于开展创造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最终使创造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受害者恰恰就是学生。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定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艰难、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要以这种精神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人才。
二是质量与数量关系。质量是关键。只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质量是搞好创新教育的生命。“创新”学分只是表示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创新成果的优劣,关键还要看创新成果的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创新成果只能是虚假的。有的学生自己不肯动脑筋,抄袭别人的成果,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懒惰甚至违法的行为,有悖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建立“创新”学分的初衷,也失去了建立“创新”学分的意义。我们希望能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或作品,这种创新成果应在坚持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原则下进行。我们认为一学期一个学生能拿出一个创新成果或创新作品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追求数量,而更多的应在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创新成果的质量,是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必须坚持。
三是教与学的关系。教是前提,学是关键。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新”学分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使学生知道该怎样去创新,什么样的成果才能算创新。对学生送交的创新成果的评判要成立专门评审小组,防止和杜绝假冒伪劣成果(作品)的产出,防止和杜绝高质低判、低质高判、劣质高判现象的发生,防止和杜绝人情分。学生在学校就应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或成果,而应自己动脑动手去设计、去创造,从而获得创新成果,达到鼓励学生创新的效果。
标签: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