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采茶戏的形态特点和舞蹈美探析论文_邓芳芳

民间采茶戏的形态特点和舞蹈美探析论文_邓芳芳

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民间采茶戏的种类非常多,依据地区情况,可细分为闽西闽北采茶戏、赣南客家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祁门采茶戏等,不仅丰富,而且地域特征鲜明。广东五华采茶戏,别名粤东采茶戏,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化风俗、共性等。民间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活跃在赣南、粤东等多个地方。采茶戏内容多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表演时载歌载舞,对答酬唱,具有良好的抒情效果。了解民间采茶戏形态特点和舞蹈美,对采茶戏及茶文化传承非常有帮助。

1.五华采茶戏发展情况

2017年4月,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在梅州市山歌剧场首次公开演出,该戏曲是五华县20多年来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文化艺术作品。除了吸引当地市民之外,闽粤赣边客家戏剧联盟成员也纷纷到场观看。这次演出标志着处于困顿的广东五华采茶戏的重生。该戏曲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向受众传递情义和孝道。其通过富有客家特色的采茶腔调、优美的旋律、纯正的客家乡音等,博得受众一致好评。该作品深情、明快、富有乡土气息,重唱、合唱、半场等民间音乐和交响乐伴奏,使唱腔更加触动人心。

赣南地区是民间采茶戏的发源地,广东五华采茶戏正是从该地流传而来。在一些盛产茶叶的地区,为了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会在劳作过程中穿插歌舞,久而久之,这种表达丰收喜悦的歌舞便流传下来,演变为采茶戏。采茶戏具有客家文化特点,是传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非常尊崇传统[1]。

《岭山笔记》中有关于采茶戏的详细记载。五华采茶戏的形成时间是清代乾垄嘉庆年间,由江西赣南传播而来,俗称灯子戏、茶篮戏等,最早从赣南九龙山茶农的民歌中取材,内容多表现茶农生产生活,舞蹈则多为看茶、采茶、制茶模拟动作,表演过程中还会用到扇子、茶灯等舞蹈工具。采茶戏形式多样,既有合唱,又有对唱,包括生、旦、丑、老生、老旦、彩旦等角色。

当前社会环境下,五华采茶戏发展空间广阔,除了汲取地方采茶戏精华,还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音乐形式也更加多元,在当地民间小调基础上,增加了西洋乐器。表演采茶戏时,传统采茶风格不变,还从歌舞剧、山歌剧中探寻灵感。创作过程中,则更倾向于选取本土素材,无论唱词,还是念白,都以客家话形式演绎。五华采茶戏代表作有《乌云下的歌声》《茶山雾蒙蒙》等。

2.民间采茶戏音乐形态特征

2.1旋法与调式

民间采茶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把旋法语调细分为曲式结构和调式结构。声音不同,调子结构也存在差异。在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中,分别以徽为主,商、羽为辅。从民间采茶戏中选择《牡丹调》作为案例分析,除了曲牌名比较有特色之外,它的曲式结构也具有起、承、转、合特点,结构非常规整。赣南民间采茶戏传至粤东以前,曲子的主音为灰调,别具一格。其旋法特征为调式转化同音的音乐重复变化叠加情况很多,着重突出曲调形象。采用缠绕式旋法,灵活性强。

2.2唱腔结构

民间采茶戏唱法独特,唱腔结构非常有特色。尽管民间采茶戏曲调不够规范,但它极富层次感和质感。采茶戏多采用联缀式曲牌唱腔,并伴随板式变化。采茶戏表演过程中,不仅要灵活变化唱腔,还要对段式腔格进行重复,仅对基础结构进行把控即可。因此,重复和变化是民间采茶戏的两大腔格。细细品味民间采茶戏的曲词,感受不同腔局。其中,尤以倒茶歌情绪变化最突出,它是基本腔格的典型性代表。民间采茶戏中的辅助腔格呈现变化特征。无论采茶戏发展,还是辅助手法的应用,都保留了基本腔格不变,通过紧缩或放大等结构变化,使音乐更具张力。这受句子结构加减变化影响。采用移宫移调或者旋转方式调动音乐即反调。选择自由组合方式对腔格段式进行变化,形成多元艺术手法[2]。一些唱段中,以加垛为主,以长短句方式,使音乐节奏更具动感。采用穿腔段式,避免音乐过于死板。长短句结合处讲究灵活多变。在乐句或者唱腔结尾穿插"哎咳呦""哪呵咳""衣子呦"等三字腔,伴随下滑音的同时,采用方言表演形式。

2.3伴奏特点

民间采茶戏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可塑性强。由于采茶戏地域特性突出,也要注重伴奏过程中的地方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早年间,民间采茶戏伴奏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员少,唢呐、勾筒等乐器简单。网络多媒体时代及社会发展,使民间采茶戏伴奏更加多元,除了打击乐等传统伴奏之外,还增加了竹笛、中胡、三弦、双簧管、定音鼓、小提琴等。这些乐器中,尤以和声最重要。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伴奏风格新颖,符合时下受众的审美要求。

3.民间采茶戏舞蹈艺术价值

3.1舞蹈表演价值

采茶戏来源于民间,又在民间发展,舞蹈中也融合了很多民间元素、道德艺术等,戏曲氛围浓厚,艺术效果好。该背景下,戏曲的舞蹈表演非常重要。以粤东地区津津乐道的《俏妹子》为例,这是一出传统剧目,在舞蹈表演中,无论抒情性,还是动作感都非常强。采茶戏舞蹈表演中通过跳跃的步伐、上山下山动作、袖筒的自然摆动等,对人物的性格和情绪进行刻画和表现。还有一些采茶戏中,以矮子步等舞蹈表现形式,对丑角进行刻画,极具特色,而且还能够交代戏曲内容,为叙事写景等提供补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家人的劳动状态和心理诉求等。通过夸张的舞蹈动作,达到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3]。

3.2律动特点

民间采茶戏舞蹈极富表演力,包含屈蹲、拧摆、抖颤律动等一系列常见动作。屈蹲即我们常说的矮子步,贯穿于采茶戏表演始终,在表演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膝盖三桩,通过走、跪同步的方法,对劳动形式进行传达。采茶戏中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日常采茶工作形态,劳作气息浓郁。撩脚扇花、上下水漂漂等都是属于丑角的拧摆动作。除此之外,单袖筒表演也常被人津津乐道,表演过程中,专业舞蹈演员通过前后摆动身体,使舞蹈动作自然流畅。例如,画眉跳架等。这也是丑角的表演内容。民间采茶戏舞蹈风格相对比较自由,非常生动活泼。在一些老艺人中,还流传着相公背散乌鸦下翼、乌云盖月、美人照镜等传统动作,极具韵味。

3.3形态特征

民间采茶戏的舞蹈动作都取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境的凝练和模拟。表演过程中,多对动植物形态进行模仿,故称象生型舞蹈。采茶舞中,以模仿动物和大自然居多。这与客家人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等分不开,非常具有创新性,而又不失想象力。

4.五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倘若没有采茶或茶事活动,也就不会出现采茶歌、采茶舞等。同样,没有采茶舞便不会出现广泛流传的采茶戏。采茶戏除了与茶有关之外,也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者说是戏曲文化对茶叶文化的吸收。

迈着矮子步,甩着单袖筒,摇着扇子花。2017年,《月照城乡》的首演成功,使来自全国各地60多位采茶戏专家学者围绕采茶戏现状、传承、保护、发展等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联合签署了"全国采茶戏艺术联盟"倡议书,旨在通过提高采茶戏影响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民间采茶戏不仅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而且欢快幽默、喜剧氛围浓厚,清新欢快,乡土气息浓郁。当前,戏剧艺术传承及发展过程中,此类表演风格非常少见。民间采茶戏所反映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无城市束缚,传播空间大。未来一段时期,广东梅州五华采茶戏将通过推出精品剧目,重塑辉煌。同时,还要向汲取江西赣南采茶戏精华,增强全国采茶戏研究者、文化传承保护中心交流与合作,使民间采茶戏形态特征、舞蹈表现等更加成熟,达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推广和传播效果[4]。

5.结语

民间采茶戏传承过程中,无论音乐形态,还是舞蹈特点都非常独特,民间色彩浓郁,音乐节奏鲜明,富有趣味。了解广东五华采茶戏发展脉络,着重强调该戏曲形式的音乐形态特征和舞蹈艺术价值,通过文化挖掘和立体化研究,促进广东梅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参考文献:

[1]邱舒.民间采茶戏形态特点与舞蹈美研究[J].福建茶叶, 2018(2):383-384.

[2]朱建华.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与舞蹈美研究[J].福建茶叶,2017, 39(1):367-368.

[3]赵芳,王佳敏.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与舞蹈美共性分析[J].福建茶叶,2018(6):21-22.

[4]刘科.采茶戏舞蹈的舞蹈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334-335.

论文作者:邓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民间采茶戏的形态特点和舞蹈美探析论文_邓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