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要素主义者和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的“回到基础学科”运动;当前美国正经历战后的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浪潮。这次改革体现出新的特点,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改革的背景与基本思想
1983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向联邦教育部提交题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成为美国战后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运动的开端。此后,美国又提出《美国2061计划》和《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使基础教育改革从80年代延续到90年代。
1981年8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成立了由18位专家和教师组成的“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负责调查美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建立该委员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经历了70年代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激进的学校改革运动影响之后,美国从政治家到教育家、从中小学教师到普通公众都对美国基础教育感到不满和担忧。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冷战局势的缓和,国际竞争由军事竞争和意识形态竞争转向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影响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国家都在酝酿新的教育改革,以提高本国的竞争能力。美国在许多领域的领先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虽几经改革,但教育质量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回到基础学科”运动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这种状况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担忧,纷纷呼吁进行新的教育改革。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查,提出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13个方面列举了美国教育的危急状态,(注:参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5页。)继而指出了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的教育改革建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1)关于教学内容——中等学校课程单一化、程度下降、内容分散,没有一个中心目标。(2)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学生选择课程的余地过大,选择课程避重就轻,许多重要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被忽视;考试标准降低,“最起码”成为“最高”要求,降低了教育水准;高等学校录取标准普遍下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3)关于学习时间——美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校作业时间大大少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重要学科的时间。(4)关于教学——教师受教育程度偏低,胜任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偏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注:参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3-18页。)针对以上问题,报告提出了改革的措施:(1)教学内容:把“5项新基础课”作为现代课程的核心,4年的中学期间学生要学习4年英语、3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方面的课程、半年的计算机科学。还要学习2年外国语。(2)标准和要求:中小学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采取更严格和可测度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学院和大学的入学要求。(3)学生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新基础课”。(4)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建立教师职称制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解决缺乏数学和科学教师的问题;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职前职后培训。
《美国2061计划》是《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的2061计划报告书》的简称(其中2061是哈雷彗星再次接近地球的时间,以此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时间界限),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提出。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设计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提高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使今天的儿童成为适应下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合格美国公民。《美国2061计划》总结了战后世界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化,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美国当代科学教育、数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缺陷,在汲取8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把科学、数学和技术科学作为课程的核心。并设计了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三个步骤:(1)探讨教育改革的思想与理论,设计教改方案。明确未来儿童在基础教育中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掌握这些知识的基本态度、基本技能、技巧和方法。(2)从1989年到1992年组织教育家和科学家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式以及实施改革所需要的条件、手段和战略,具体说明实施改革的保障措施——师资培训、考试与评价、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等。(3)从1993年开始,用10年或更长的时间,把教育改革付诸实践,最终实现《美国2061计划》的教育目标。另外,该计划还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改革要面向所有学生;社区的支持是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是1991年4月18日由布什总统签发的一份教育改革文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美国教育优异的目标。《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强调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内容:(1)从根本上改进美国现有的110000所学校——把它们办得更好、更负责任。(2)创建满足新世纪需要的新一代美国学校,到1996年建成535所,到20世纪末建成上千所。(3)美国人必须学习不止,把美国建成“全民皆学之帮”。(4)教育改革要超越课堂,把眼光放到社区和家庭上,把每一个社区变成可以进行学习的地方。《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还提出了六项全美教育目标,即到2000年时——(1)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3)美国学生在小学或中学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方面应付挑战;(4)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5)每个成年美国人能读书识字,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6)所有美国学校没有毒品和暴力,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特点与启示
从战后美国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和做法来看,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体现出许多特点,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提高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围绕两个目标做钟摆运动,一个目标是“严格学业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目标是:“追求个人完善发展,适应现实生活需要”。(注:参见袁振国主编《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188页。)从进步主义到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轨迹。特别从战后美国主要的几次教育改革来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且把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实际上从70年代中期的“回到基础学科”运动开始,追求教育优异、学业优异,提高学业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已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如上所述,《美国2061计划》和《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都是以提高美国民众素质和基础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的。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儿童全部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际上就是从只重学业优异和智力发展向儿童完善和谐发展的转变。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以降低学业标准、以牺牲教育优异为代价进行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应特别慎重,不能简单地取消严格的考试和考核。美国20世纪教育改革的历程已经说明,每当教育改革降低了学业标准,忽视了严格的考核,教育质量就会降低,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就会受到削弱。如果在世界主要国家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首要目标的背景下,在美国提出使自己学生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绩居世界首位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了追求人本的、个人的发展目标而降低了教育的学业标准,把“合格”作为普遍的甚至最高的学术标准,必然使基础教育质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导致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素质教育如何处理提高教育质量与个人完善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严格的教育评价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2.课程改革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突出了“新基础课”的地位。
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的基础教育改革设想都首先提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问题。《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提出了“5项新基础课”和重视外国语的建议,指出“5项新基础课”是现代课程的核心,并且提出了9条课程改革的建议。《美国2061计划》则首先提出美国90年代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并特别突出了不同的课程模式设计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从上述改革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美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压缩选修课的比例,重点突出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技术学科等课程的地位。这对我国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一方面,我国目前课程改革强调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大选修课比重等方面,但是必须注意选修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要适当,还要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如果象美国80年代初一样,中学的选修课超过50%,对学生又缺乏相应的要求,造成学生选修课程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要突出数学、外语、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等的地位,因为这些学科不仅在课程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
3.国家主义价值取向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
20世纪美国教育发展中,关于教育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人发展的问题,历来存在争论与对立。进步主义更强调个人发展,要素主义则重视国家与社会,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都强调个人的完善发展,而“回到基础学科”首先是强调国家的目标。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都是在其国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优势地位受到威胁时发动的。其中80年代初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提“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国家主义倾向。
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也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教育改革看作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动机,强调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美国7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育改革与这个趋势是一致的。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应顺应这个潮流。在兼顾以人为本和国家发展两个方面的同时,应始终坚持首先着眼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进行改革。
4.强调社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突出了社区的价值与意义。《美国2061计划》中,有专门章节论述了“社区对教育改革的持续支持是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指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全民皆学之帮’”,“为保证学校取得成功,我们要超越课堂,把眼光放到我们的社区和家庭上。学校决不会比学校所在的社区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好得多。我们每个社区都要成为可以进行学习得地方。”
重视社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对我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不应只重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思考。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素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也不应局限在学校中,要向社区扩展,致力于建设学习化社区和学习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