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虫是鱼苗的大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鱼苗论文,大敌论文,斜管虫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5月12日至19日,湖北省红安县国营鱼种场家繁鱼苗遭斜管虫的危害,死亡11428万尾,损失1028万元。
一、危害鱼苗的时间。1999年家繁期催产四大家鱼,从5月5日开始至6月2日结束,共9批,第1、2、7、8、9批,催产亲鱼125组,产苗12907万尾,这些鱼苗正常健康,且很畅销;而第3、4、5、6批,亲鱼105组产苗11428万尾,分别于5月12日、16日、18日、19日遭斜管虫的危害,在出环前后全部死亡。
二、受害鱼苗与健康鱼苗的对比。鱼苗在脱膜前看不出任何问题,待鱼苗脱膜后,受害鱼苗在水中很少往上冲,很少动或不动;鱼苗到平游期也很少动或不动,若动也像伤病蛇一样无力的扭动;若用白瓷盘将水和鱼苗兜出平放在地上,用手指将盘内水和鱼苗向一方转动起来时,手指离开水,此时正常健康鱼苗则逆水游泳,受害鱼苗因水转动的离心作用集中在盘中部,且不动或很少动。脱膜后正常健康的鱼苗在水中向上冲后下落,下落后有的又向上冲,有的稍休息一下又向上冲,上冲、下落这两个动作是不停的交替进行;鱼苗到了平游期基本是不停的逆水游泳,游得又快又有力。
三、斜管虫的产生及危害。暗沟、粪便、污水、淤泥、腐殖质等是产生斜管虫的条件和基地,第1、2批鱼苗还没达到被斜管虫危害致死的程度,而后因暗管沟渠(以下简称暗沟)水温18℃~23℃等条件不仅适合斜管虫的产生,而且蓄水池、产卵池、环道等处也适合斜管虫快速大量地繁衍,使连续催产的第3、4、5、6批11428万尾鱼苗身上都感染了斜管虫,且发病一批比一批严重,每尾鱼苗身上都不同程度寄生斜管虫,少则3个以上,多则几十个至百余个,这4批鱼苗都被斜管虫残害,鱼苗在出环前后全部死亡。
四、消灭斜管虫的方法。在静水环境中用常规剂量07ppm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二者之比为5∶2)合剂,全池泼洒消灭斜管虫,我们用此法及常规剂量的15倍药物消灭蓄水池、待产池内的斜管虫,对两条暗沟、产卵池、环道用常规剂量的20倍药物,用流水送药物进暗沟、产卵池环道后,立即停止流水半天让药物消灭斜管虫,之后用流水将余药冲走。这项消毒杀虫工作做完后,又于5月19日、20日、28日分别催产第7、8、9批,亲鱼60组、产苗4698万尾,这3批鱼苗的催产和孵化用水全部直接使用倒水河滚水坝以上的清新水源,鱼苗都正常健康。
五、结论。为了提高地表利用率,繁殖场于1973年3月建设第一条暗沟,此暗沟是把蓄水池的水引进产卵池和环道用于催产和孵化,到当年家繁期第一批催产的鱼卵放入环道,环道流水渐渐停止下来,职工马上加大进水量,环道水还是不流动。继续催产的鱼卵只好放入另一环道,职工把不流动水的环道打开,放干水,发现环道鸭嘴被泥鳅堵塞。此后,为了消灭泥鳅,每年在家繁前12天用生石灰20公斤消灭第一条暗沟内的泥鳅,消毒杀鳅后再用流水将暗沟内的生石灰全部冲走。此举客观上消灭了原生动物。因此,第一条暗沟与蓄水池、产卵池和环道同时使用至1991年,历时19年没出现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危害鱼苗致死事故。1992年3月建设了第二条暗沟。此暗沟是把抽水机提起倒水河的水引进蓄水池和所有鱼池。1992年至1996年每年在家繁前对此暗沟都没进行消毒杀虫就使用了此期鱼苗4亿尾遭受车轮虫等原生动物的危害全部死亡,损失32万元。当时只认为是倒水河滚水坝以下的污水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于1996年1至4月建设了一条无缝钢管引水道,把倒水河滚水坝以上的清新水源引进场内用于养鱼和家繁。此无缝钢管引进的清新水源确实无原生动物,而暗沟确是产生原生物的基地,蓄水池、产卵池、环道又具备原生动物的繁衍条件。在每年的家繁前对暗沟、蓄水池,产卵池、环道都必须进行消毒杀虫,蓄水池的淤泥也必须清除,同时,在家繁前和家繁期还必须严格防止污水进入蓄水池、待产池、产卵池、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