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传统爱国精神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与传统爱国精神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与传统爱国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论文,精神论文,与传统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7—0074—05

一、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思想精华

中华民族爱国精神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心怀忧患意识、不忘报效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

(一)对祖国的热爱。人们由对养育自己土地的依恋之情而发展为强烈的对祖国深厚感情的民族意识,表现为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热爱祖国的悠久文明、热爱勤劳勇敢的人民。

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祖国辽阔的土地养育着民族万代子孙,由此沉淀了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无数赞美河山的诗歌,是儿女对祖国母亲最真挚而深沉的爱。《诗经·卫风》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赞美浩大的黄河之水在北方不断地涌流着,而《诗经·小雅》的“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歌颂东流的长江汉水是南方的大动脉。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对黄河、长江的描绘,赞美和热爱祖国的天高地阔。

热爱祖国的悠久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技术发明和科学创造,在世界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文化艺术也为世人瞩目:先秦散文、汉代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各时代的文学巨著都是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史记·赵世家》曰:“中国者,聪明徇智之所居,万物财用之所聚,贤圣之所教,仁义之所施。”孙中山《建国方略》说:“人民之聪明才智自古无匹,承五千年之文化,为世界所未有。”古代文明是中国的自豪和骄傲。

热爱勤劳勇敢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既是伟大、坚强、勤劳和智慧的民族,又是酷爱自由、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的民族。作为伟大而坚强的民族,它历经五千年风云变幻,饱尝近代百年的血雨风霜,经历无数朝代更替,面临无数次内忧外患,经受无数次文化冲击和武装征战却依然坚如磐石,岿然独存。各兄弟民族人民在数千年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沐雨栉风、含辛茹苦,遇到过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付出了许多的代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了祖国广大的疆域,真正的爱国者应该热爱全体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心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警觉而形成的自觉意识,表达了爱国者对国家和民族所给予的关怀。

忧人间正道。春秋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动使人生世态变幻无常,引起了“士”的忧虑。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苍生社稷和人生道路的艰险充满忧虑。孔子将忧患意识转化为探寻人间正道,《论语·里仁》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反映出孔子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孟子·滕文公上》曰“失道一而已矣”,只要积极探寻,就会获得真理。《荀子·儒效》的“道者……人之所道也”,把对真理的探寻重点放在人道上。

忧社稷安危。《论语·子罕》的“文王既没,天之将丧斯文也”,是孔子对国家制度的忧虑。曹植《杂诗六首》“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陆游《病起抒怀》的“位卑未敢忘国忧,事定犹须待阖棺”、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集中、最深刻地表达了士大夫们高洁幽远的忧思情怀。

忧黎民百姓。《论语·雍也》提出要“博施于民”,救济大众,《孟子·梁惠王下》说“忧民之忧者”、“忧以天下”。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心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总是不失时机地提出警世良言和救国方案,以使统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形成了对子孙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对民族命运负责的理性认识。

(三)不忘报效祖国。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必然激发执着的效国之行,即报效祖国

以天下为己任。《孟子·公孙丑下》的“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西汉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唐代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宋代张荣渠“为天地立创,为生民立命”、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精神:把个人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位卑责重。《论语·尧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都体现了消除动乱的历史责任感。中华民族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激励着壮烈千古的仁人志士,在民族、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这种倡大义、平天下、拯救江山与黎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中国历史的相继之根,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之本。

(四)坚持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的国魂。是爱国主义的精髓

民族自尊心是民族气节的表现。《论语·泰伯》的“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这样一种气节,这种气节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都能做到威武不屈、利害不移,坚持祖国的尊严、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与民族自尊心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自信心。坚持民族自信心,能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看到光明前景并为之奋斗,而在民族发展受到挫折时,仍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

国格与人格是民族气节的内容。国格是国家的主权,国家一旦丧失了主权,就没有最起码的国格。人格是国格的支柱。《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格不可剥夺。《孟子·滕文公下》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强调独立的人格。中华民族不屈服于强暴,不甘于被奴役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敌斗争和对外交往中,表现出壮怀激烈、铁骨铮铮、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传统,这是邓小平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的思想渊源。

二、邓小平对传统爱国精神的弘扬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忧国、忧民、忧党。邓小平告诫高级干部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忧国、忧民、忧党”[1](P222)。这是对国家、民族、党面临困难的积极思考和反思,力图消除这些困难,使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使党立于不败之地。

忧国。主要是忧生产力水平低、忧人口多耕地少、忧资源开发和利用。邓小平认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大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2](P94)。他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3](P381) 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吸引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1](P164)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如不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忧民。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1](P166) 又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1](P163) 如果让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将失去所有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归于失败。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忧虑,邓小平要求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对科学技术和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邓小平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1](P408),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忧党。邓小平要求全党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P276) 他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才能抵制和粉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邓小平强调对接班人“要选准”[1](P74),“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1](P222)。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2](P380) 邓小平还忧虑党风:“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P154) 他提出要抓党风,严肃党纪,从严治党,对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要坚决惩治,决不可忽视和纵容。

(二)维护民族的自尊自信。面对否定中国、全盘西化的谬论,邓小平尖锐指出:“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P262) “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2](P331)“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2](P122) 这些简短而有力的语言唤醒了人民的自信心,化解了国人在困难和落后面前消极悲观的心理,激发了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邓小平强调维护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要克服民族自卑感、反对崇洋媚外、不怕压不信邪。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P3) 这种爱憎分明的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升华。

当前,要培育民族气节,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坚持中国人的志气、士气和骨气,这是民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贫困状态到进入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扎扎实实搞建设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只要我们保持自信、自尊的精神,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祖国统一。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2](P348) 维护国家主权,首先要与分裂势力作斗争。坚决反对境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和台独分子将台湾从中国神圣领土中分裂出去的图谋,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国家把台湾变成“不沉的航空母舰”,千方百计阻挠我国的统一大业。其次,要坚决抵制外来干涉。邓小平指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2](P311) 他一再告诫:“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2](P332) 一旦被干涉,就会给我们造成困难,甚至造成动乱,后果不堪设想。

促进祖国统一。邓小平说:“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2](P170)“现在国际上有好多人都想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2](P219)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解决台湾问题,大陆和台湾双方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但万万不能让外国人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那将后患无穷。他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2](P59) 表达了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告诫:“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这是一种战略考虑。”[2](P86—87) 这个考虑完全是为了防止台湾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把台湾分割出去的企图,而不是针对台湾同胞。邓小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

三、邓小平对传统爱国精神的超越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新思维,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爱国思想,又突破了传统观念,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对传统爱国精神的超越。

(一)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是对传统“大一统”思想的超越。传统文化提倡“尚同”,主张国家“大一统”,这是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邓小平在完成祖国统一的构想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理论否定了传统国家统一思想中的专制成分。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始皇以降,在国家制度中只实行一种制度,不允许有其他的制度的存在,以免给它的统治带来新的威胁,一旦出现另外一种不同制度的企图和行为,中央政权就会实行武力征讨,彻底消灭对方,以巩固国家归一、权力归一、价值归一的局面。但是,在新旧社会制度更迭的历史转换过程中,也有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确立和残留着的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共存的状况,由此出现了新的社会制度同残留的旧的社会制度共存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中,曾允许保留西藏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达赖发动武装叛乱并被中央人民政府平息后,才终止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使西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所谓新的历史条件,是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进一步安定团结、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实行“一国两制”的历史前提是,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毫不动摇和坚定不移的,在大陆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条件下,在不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对大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构成威胁的前提下,继续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实行高度自治,中央人民政府不干涉它们的内部事务。这种方式是国家统一观的新杰作,它剔除了传统国家统一观中封建专制性的思想成分,因而是对“大一统”思想的超越。

(二)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是对传统富强思想的超越。孔子等虽然提出富民强国的主张,但由于受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找到实现中国富强的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以改革开放实现强国的主张,是对传统爱国思想的超越。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结论。为了改变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从洪秀全到孙中山的先进中国人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它们最终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革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在总结这段历史时,邓小平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2](P62) 事实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企图迫使我国改变社会主义方向。但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断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P206) 这是十分深刻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的科学性。

(三)赋予爱国精神新内涵。更具科学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爱国必须建设强大的国家,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所追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是靠社会主义获得,爱国主义所向往的民族统一和国家的强盛,也是靠社会主义才能得以实现。同样的,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爱国主义是不竭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1](P392) 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爱国主义才有具体的内容,才有时代的气息和民族精神,由此可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爱国必须建设强大的国家。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P162) “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1](P249) 邓小平以卓越的胆识领导改革开放,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祖国建设的巨轮终于驶出僵化体制的浅滩,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邓小平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2](P330) 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应把基点放在国家利益而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同时要坚持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原则来改善和发展国家关系。邓小平指出:“两国相处,要彼此尊重对方,尽可能照顾对方,这样来解决纠葛。只照顾一方是不行的。双方都让点步,总能找到好的都可以接受的办法。”[2](P351) 他还说:“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2](P87) 从维护世界和平大局及国家间共同利益考虑,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照顾现实。对有争议的领土、领海和边界纷争,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矛盾的激化。

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国家安全包括人民的生命财产、领土、主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不受损害和侵犯。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在当今时代,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对不顺从其要求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排除、打击、肢解和颠覆,大搞强权政治,给这些国家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2](P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2](P332) 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保持警惕”[2](P320)。表明了邓小平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使我们看到他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05Xks002)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  ;  

邓小平与传统爱国精神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