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浅谈
◆ 潘佳佳 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中心校 317028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古诗文学习的价值。学习古诗文对学习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 古诗文 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艺术长廊里的一朵奇葩,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稍显单调,大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路子上,忽视了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灵魂净化陶冶的张力,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美。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如果对王安石的人生经历没有一定的了解,对宋朝的社会没有一定的了解,对王安石变法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就成了导游词,完全失去了韵味。特别是对王安石变法没有一定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成了纯粹的写景了,“明月何时照我还” 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虽然现在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但也不能曲解了诗人的感情。
二、借助注释及课文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因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是很大的,所以必须借助注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解释是“因为”,与现代表示动作的“坐”实在是相差甚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没必要把古诗词的白话译文抄给学生。因为古诗词都讲究意境美,可谓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正好让学生从图画上直观地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且没有语言习惯的障碍。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吕岩的《牧童》,插图中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月光下,小牧童身着蓑衣,手持竹笛,席地而躺,似睡非睡,眼望明月,若有所思。学生只要一看图,对于这首诗的内容便有了几分了解。
三、以循序渐进法融入古诗词
如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可这样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他们兄弟三人,谁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儿子。”“对了!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哦,从‘锄’字可以看出,扛锄头是相对比较重的活儿。大儿子年龄大些,所以他担负着在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我们再接下来看,二儿子年纪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纺织之类的活,在仔细地编织鸡笼。而三儿子呢,他年龄最小,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所以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大家说这幅画面美不美啊?”老师可继续提问:“从‘溪边卧剥莲蓬’一句,同学们想到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儿的吗?”“从‘二儿正织鸡笼’一句,二儿一边织一边会想些什么?”“从‘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大家可以联想到这对老人聊些什么事情?”“若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看见什么样的景象?”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引入了诗词的美妙意境中。
四、激发兴趣,乐教乐学
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语文课前让学生诵读古诗,并养成习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画出一个小角落作为“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让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
五、整合资源,积累文化底蕴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注意整合以往的古诗词资源,对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以往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富农村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任运昌 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3)。
[2]赵立平 何政文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05,(12)。
[3]路珊珊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J].神州(中旬刊),2013,[8]。
论文作者:潘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古诗词论文; 古诗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有一定论文; 意境论文; 王安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