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购买力论文

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购买力论文

中国的消费市场和物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物价论文,消费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减小,而市场物价在经济“软着陆”后节节下滑,从1997年10月份开始至1999年10月份,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已连续25个月出现负增长。物价持续下跌、消费需求难以走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0年作为跨世纪的一年,消费需求和物价究竟如何?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一、消费市场分析与展望

(一)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 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以1995年为例,印度消费率为78.0%,日本消费率略低,但也有70.0%,加拿大消费率为79.5%,美国消费率为83.7%。与之相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波动,1998年为58.4 %(详见表1),这些资料表明,我国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约低19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意味着一个基本事实:即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享用)的部分较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尽管这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但是消费率偏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1、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

1991年 60.8 1995年 57.5

1992年 59.9 1996年 58.9

1993年 58.3 1997年 58.5

1994年 57.3 1998年 5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二)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GDP的增长率在1992年达到14.2%的罕见高度之后, 呈现逐年回落态势,到1998年一共回落了6.4个百分点, 这一周期的回落与1992年以前的增长率波动相比持续时间是最长的,从1999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仍无明显回升的迹象。

从GDP计算的支出法角度来看,GDP的增长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从净出口方面看,1990年开始打破了以前年份负贡献率的局面,在1996年达到6%的贡献率。但1999 年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外贸顺差有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多数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质量竞争力相对于价格方面的优势来说较弱,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性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的过剩,我国的商品贸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保持高位顺差的难度较大。如果考虑到加入WTO的影响, 服务性贸易逆差可能会加大,因此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弱化之势。从投资方面看,在1992年以前,由于我国当时属短缺经济,瓶颈作用比较明显,因而以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国家整体实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特别是1995年之后,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的供给过剩,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成为主流,投资额转化为最终消费的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消费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投资增长速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因此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启动市场的效果已大不如前,从消费方面看,改革开放后,人们首先是补足消费,进入了所谓“数量扩张”阶段,特别是1985年后,城市居民进入了大规模的耐用消费品普及时期,农村居民出现住房建设热,全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非常高,1988年超过了100%, 可见这一时期消费需求强劲。1988年后,平均消费倾向开始逐步下降,下降趋势非常明显。1997年比1998年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率)降了11个百分点左右,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下降。与此同时,边际消费倾向经过1988年的“抢购”引起的超高上涨后,1990大幅度下降,1991年再次大幅度回调波动后,1993—1995年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1996年开始,边际消费倾向连续大幅度下降,它非常类似1989和1990年的状况,只不过是这次更低,而且没有因为“抢购”导致的调整,国内消费需求急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1996年开始全国普遍感到内需不足,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1992年以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但从1992年之后, 消费贡献率连续下降。这一变化表明,消费者需求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回落的主要因素。从宏观理论上分析,只有投资与消费合理协调,投资增长才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增幅,因为没有消费的配合,投资效益就难以保证,投资持续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就面临难题。因此可以说,消费需求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三)消费低迷会加大风险。

由于我国体制、政策、调控手段等方面的原因,为了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造成投资总量较大,投资率偏高,加上投资结构不合理,最终形成了较为普遍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使本来可以多消费的资源因项目搞得太多而白白浪费掉了,投资高增长而消费需求低迷会带来一系列后果:一是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由于消费需求低迷,投资结构与消费结构错位,使许多投资项目成为资浪费项目,项目建成之日便是项目亏损之时,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以上不足50%,生产能力的长期闲置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效投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大家明显感到生活质量提高滞后于经济增长;二是投资效益低下。以工业生产企业为例,1986年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20.43%,1992 年为 9.89%,1997年为6.92%,11年间约下降了三分之二, 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的利润1986年为9.79元,1992年为3.76元,1997年为2.48元。11年间下降了近四分之三。这种状况虽有多种原因,比如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趋同等,但消费需求增长特别是与投资需求增相比相对较慢有很大关系。若消费需求低迷,工业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若消费需求持续低迷,会使经济发展背负的风险加大。这是因为,消费需求低迷就意昧着买方市场程度的提高,物价也难以出现回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保证。在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两种风险:一是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因为企业效益不佳,一个最直接简便的办法是减人,这样下岗失业人员必然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的安定增加许多变数。二是产生金融风险隐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就意味着还贷能力弱,这必将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质量及贷款回收率,从而使呆帐增加,如果解决不当,将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

(四)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的因素分析。

导致目前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年度预测的角度讲,我们更加关注消费影响因素发生作用的时间长短和近期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因此,我们将当前导致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影响划分为长期因素、中期因素和短期因素。

1、居民不良心理预期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长期因素。 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居民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国就业制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制度改革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稳定性下降和大量下岗职工的存在,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制度的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利用以往经验很难确定当前的收入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其次,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已无法正常运转,而新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人们甚至无法清楚地了解未来的保障体系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普遍预期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项支出将有大幅上升,支出预期的上升也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

之所以讲居民心理预期是长期性因素,是由于造成导致心理预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环境的变化,而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的重新建立和完善以及人们对新体制的心理接受程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随着体制的不断演进和明朗化,居民心理预期会有所稳定,但根本好转将有待于新体制的确立。

2、 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阶段性是导致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中期因素。从生产方面看,我国消费品生产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所有普通消费品生产都已供过于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时期,但这一升级对我国目前的生产企业来讲,进入壁垒明显升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将更大,技术取得代价更高,因此,这一升级过程过于缓慢,使得这一时期很少有形成社会消费热点的产品出现。从需求角度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80 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普及,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和万元级家电等耐用品消已基本得到满足,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消费升级的积累时期,出现了消费断层。

目前我国生产结构的升级表面看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但其深层次因素是企业内在机制的变革,经过几年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和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内部已基本建立起由市场需求主导的机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生产结构变化相比,消费升级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有一部分是公款私存,城镇居民户均储蓄为3.8万元左右, 农村居民户均存款仅为2000元左右,尚需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才可能实现消费10万元级商品的消费升级。

3、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企业效益滑坡、 居民收入停滞不前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短期原因。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企业效益滑坡,使得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停步不前,部分地区、行业的收入甚至下降,制约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农村居民也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外出打工机会减少和农产品销路不畅,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同样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我国目前仍处在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增长潜力巨大,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近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后,经济下滑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抑制。

4、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列举出许多,比如消费结构变化、传统文化影响等等,但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这里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增长,二是收入差距问题。

从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居民收入增幅在1994年达到顶峰(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5%,后逐年下降,1998年分别为5.1%和3.44%。在扣除物价因素后, 199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5.8%和4.4%,低于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幅3.9和5.3个百分点,这表明1998年的消费需求增长是在居民收入增幅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已经相当难得了。观察消费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变化轨迹可以发现,收入与消费的关联度极高,即只有收入的提高才能带来消费的增长。这也正是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因此,促进消费需求回升的着力点一定主要在增加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消费需求回升成为可能。

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看,不同居民群体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东部城市居民和西部城市民众之间,东西部农村民众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从业人员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十分明显。以城镇居民为例,由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系列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差距逐步拉大,从1987年开始,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超过0.2,并逐年加大,到1994年猛增到0.3,这几年基本保持稳定(详见表2),在接近0.3的水平上。同时,随着分配结构和方式的改革,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见表3), 即劳动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攀升,转移性收入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未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会呈拉大之势。另外,我们注意到城镇居民储蓄增加额和当年居民消费水平之和又明显大于抽样统计中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低估的,而这低估中又更多地表现为对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低估,因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渠道较多,灰色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则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要明显高于上述数据。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但又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的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了,从而也会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三是笼统的消费政策作用打了折扣,目前我国的消费政策并没有分层次,这样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其对整个居民群体的影响力就大不如前。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有效、合理地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对消费需求的回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5、农村市场开拓不够,尽管潜在需求大,但即期增长不高。 从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看,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199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数为53.4%,这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大,消费欲望强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需求的纯收入弹性为1.314,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相对其纯收入正处在加速增长期。从购买潜力看,农村市场容量也较大,1997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为2948元,按1997年平均8.6亿乡村人口计算,可以形成2.55 万亿元的购买力,已形成有效需求的1.4万亿元,占购买力总额的55%, 结余购买力达到1.15万亿元,其中手存现金对市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随时购物的货币流通态势,1997年在农民人均结余购买力1334元中手存现金达810元,购买潜力较大。

但是,农村市场这种巨大的需求潜力,在目前并未表现出来,从消费需求增长情况看,相反却存在着消费紧缩的现象,1998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负增长1.66%。究其原因,主要有:

(1)收入增长缓慢。由于近两年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 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所减弱,外出务工环境也趋紧。农村非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作用也变小。因此,1997—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之以前明显下滑。加上农产品价格未来预期不乐观,使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稳定,消费支出比较谨慎。

表2、城镇居民收入和差距

1981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00 821151034964283

基尼系数

0.16 0.190.230.300.28

1996年 1997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8385160

基尼系数0.280.29

表3、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情况

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

全部收入 2031.53

2583.16

3502.31

4288.09

劳动收入比重(%)82.5 81.6 80.7 80.8

财产性收入比重(%)1.5

1.8

2.0

2.1

转移性收入比重(%)

16.0 16.6 17.3 17.3

1996年1997年1998年

全部收入 4844.78

5188.54

5458.34

劳动收入比重(%)80.6 79.3 77.6

财产性收入比重(%)2.3

2.4

2.4

转移性收入比重(%)

17.2 18.4 20.0

(2)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市场不均衡。 根据对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抽样调查资料(详见表4),我们发现,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市场分布不均衡,真正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即能形成有效需求的仍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对市场的旺盛需求。

这是因为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口比重占58%,虽然其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都较强,消费欲望强烈,但购买力明显偏低,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的农村居民人口比重是24.3%,有一定的购买能力,但它们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积蓄期,因而其消费倾向较低。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愿望强烈,也有较高的购买力弹性,购买力也较强,但这只是少数,所占份额有限。

(3)消费环境不尽人意。目前全国部分农村缺水、缺电、 道路条件差,有的地区虽然通了电,但电价太高,收费管理工作跟不上。有的地区没有自来水,有的地区没有电视播转台或电视发射信号不好,同时农村市场的商品售后服务比较差,维修体系几乎没有。这客观上也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表4、1997年按人均纯收入分组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元/人)

0-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

人口比重(%) 16.88 41.224.25

人均购买力

1227.991985.5 3330.14

购买力比重(%) 6.99 27.5827.21

工业品需求632.62926.13 1418.71

边际消费倾向0.58170.4698

0.4172

实际消费倾向0.51520.4664

0.4260

购买力弹性 1.12911.0073

0.9793

结余购买力 385.9763.78 1518.59

恩格尔系数(%) 63.91 61.1154.94

3000元以上

人口比重(%) 17.67

人均购买力6417.99

购买力比重(%) 38.22

工业品需求 2576.92

边际消费倾向 0.4924

实际消费倾向 0.4015

购买力弹性 1.2264

结余购买力 3316.85

恩格尔系数(%)

46.7

(五)2000年消费品市场预测。

从长期影响因素看,2000年不会有明显好转。居民不良的心理预期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和就业稳定程度下降形成的,新旧体制的转换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的重新调整,需要各种环节的相互协调,我国将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但短期内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有重大突破;同时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环境下继续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将使居民就业稳定程度进一步下降,因此,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近期内不会出现明显好转。

从中期影响因素看,2000年将有所好转。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消费品生产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②生产厂家更加注重生产开发适应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③企业已逐步走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可以预计我国消费品生产结构将逐渐优化,产品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制约将逐步缓解。

从消费角度讲,近期内仍将处于消费升级前的积累阶段,但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缩短积累时期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费信贷政策,自1998年人行批准各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以来,消费信贷业务在大中城市发展很快,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汽车、大件耐用品等多项消费信贷,相信随着消费信贷这一全新的消费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将有效地刺激消费,缩短消费升级的积累时期。

从短期因素看,将有一定好转。一是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经济增长质量明显好转,有利于消费市场适度回升。二是利率政策变化将对消费品市场产生积极影响。1999年6月10 日我国又一次大幅度降低储蓄存款利率,这次降息与以往历次降息不同的是降息幅度很大,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3.78%降至2.25%,降幅高达40%以上。可以预期这次近乎一次到位大幅度降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大于以往历次降息,对2000年消费市场将产生积极影响。三是1999年11月1 日开始征收利息税,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储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的增长。

从居民收入看,收入预期有所改观。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8月19日公布的7月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伴随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城镇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里自身经济状况的预期出现了少有的乐观情绪。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个国7000户消费者消费意向调查结果,城镇消费者认为1999年下半年收入水平会比上半年增加较多、略增、持平的分别占1.43%、24.33%和42.46%,合计为68.22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稳定。2000年,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预期城镇居民收入将保持一定水平,增幅高于1999年。但农村居民由于生产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外出务工机会相对减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因此,农村市场的活跃尚待时间,开拓农村市场任务仍很艰巨。

综合考虑,预计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

二、国内物价分析与展望

1999年中国的市场价格承接上年的下跌形势,继续下滑,预计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1998年下降2.9%左右。这种价格走势, 引起各方面极大关注。国家进一步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搞好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回暖。物价管理部门也把前几年抑制通涨的政策换成促进需求增长、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下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经过各方面努力,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在年底略有回升,但通货紧缩的迹象仍较明显。估计在2000年价格会逐渐止跌趋稳。

(一)物价下降的原因。

1、外部市场冲击。

1998年年初时,国际市场上普遍过剩的状况已经非常明显,几乎所有的重要物质产品价格都呈不断下跌趋势。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1998年末小麦、玉米和生猪的价格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1998年4季度, 白糖价格跌至10年来的最低点。1998年,全球咖啡产量至少有1000万包的剩余。1998年,欧盟各国谷物库存增至7230万吨,美国的玉米、大豆和小麦价格分别跌到11年和12年来的最低水平,农业收入由此减少了70亿美元,政府不得不向农场提供59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全球有色金属市场上,1998年铜价下跌28%,铝价下跌23%,镍价下跌40%,锌价下跌38%。其中镍价跌至了11年来最低点。铁合金中的硅铁、硅锰价格,基础化工成品中的聚氯乙烯、聚丙烯、树脂等价格也持续下跌。1998年全球钢的生产能力为10亿吨,预计2000年时全世界的总需求量不会超过7.5亿吨。在传统物质产品全面过剩的同时,高科技产品也出现了明显的过剩态势。1998年是世界计算机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价格下滑与销售疲软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为6.5万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2%。其中商品贸易总额为 5.2万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近2%,是198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不断下滑的外部市场价格实际上形成了对国内市场价格巨大压抑。1998年,在价格不断趋降中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比1997年增长了6.8%,这说明市场的实物销售量实际上并未减少。 物价的连续走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强大的外部竞争价格牵制的结果。

2、企业行为不理性、供给能力普遍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的普查,在286种主要产品中, 生产能力利用较充足且产销衔接较好的只占6.3%。1997年以后, 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产品供给能力出现普遍的过剩。尤其是,低层次重复投资造成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大量过剩。现实中,大量国有企业和那些产权不清晰的乡镇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员可以将资本收益置之不顾,只要市场价格高于其可变成本,甚至只要高于其劳动成本,就会坚持运营。由于考虑到可以暂时避免工人下岗,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支持这种非经济理性的运营。因此,市场竞争不能产生“优胜劣汰”的选择功效,低效率企业不会在价格低于平均经济成本或平均可变成本时自动退出市场,只有到银行停止贷款时,这种企业才会因“弹尽粮绝”而停止运营。其后果是,第一,价格下降的幅度将会大于正常的市场经济;第二,价格下降持续的时间相应较长;第三,有时在低效率企业尚未退出市场时,较高效率的企业已受到严重的伤害,出现利润率过低,研究与开发活力减少,长期竞争能力下降等现象。

目前,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已由供不应求的供求失衡状态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且相当一部分商品供过于求。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竞争机制会自发地拉动商品价格下降。

3、居民消费心理预期抑制了居民消费欲望转化为即期消费行为, 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总水平下滑。

当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心理预期下降。职工下岗人数增多,使一些城镇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居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上升。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制度等各项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后,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结构预期发生一定变化,致使居民储蓄倾向上升。三是价格心理预期延迟居民即期消费。面对货源充裕,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价格预期不断走低,“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反过来又带动了价格的进一步下滑。

4、不少领域市场化体制改革滞后, 延滞了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速度。

在一些部门生产能力和产品严重过剩的同时,部分居民的消费欲望却无法实现。在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一些部门的建设却严重不足,也影响了部分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如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扩大消费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消费领域相对狭窄;而农村投资体制方面尚未形成市场配置资金的机制,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另外,分配体制方面的改革(如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也明显滞后,分配结构扭曲,有消费欲望的居民因收入较低而不敢消费,收入较高的居民因需求基本满足而没有消费欲望。在宏观调控方面,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计划体制突然面对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遇到过的供求关系方面的新问题,也有诸多不适应之处。

(二)物价持续下跌的影响。

物价下跌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对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压力,促进市场竞争,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尤其有利于把前几年通货膨胀下产生的泡沫撤去;二是有利于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三是有利于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情况下,降低出品产品价格,这不仅对世界经济稳定而且对促进我国产品出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物价下跌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价格水平持续走低使得许多企业的赢利水平下降, 经济效益下滑,亏损加剧,进而影响到职工收入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对抑制整个消费品市场的活跃程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约束。

2、市场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投资回报率会有所降低,从而抑制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影响其投资信心,使刺激投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措施功效打折扣。

3、市场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没有更好的营销手段的情况下,许多厂家为了抢占或保住市场份额,纷纷拿出最原始的价格竞争手段,这样使得企业自有资金减少利润增加困难加大,由此也将使企业无力开发出新产品,抢占产品技术的制高点,为将来产品竞争力埋下隐忧。

4、市场商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的走低, 将对农民收入水平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并影响到农业生产扩大和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开拓。对一个农村人口占70%左右的大国而言,如果农村市场活跃不起来,那么经济增长就将面临困难。

因此,辩证地分析,我们不希望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地下跌,更不希望价格总水平全面下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竞争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应该是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价格总水平内部结构上有升有降。

(三)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在宏观上看,主要是零售价格同比指数已连续25个月下跌(到1999年10月份)。有些产品跌幅还较大,如农产品,虽然这种下跌有助于形成市场竞争压力和结构调整的动力,但时间过长、范围过大、幅度过深有害于社会和企业的信心,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长。在微观上看,主要是不少产品劣质低价或质次价高,还有一些产品低价倾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产品实行了反倾销。一些产品价格偏高,超过了我国居民现阶段消费水平(如房价)。乱收费仍然比较严重,抑制了投资和消费。中介服务机构既多又乱,收费管理不严;教育、医疗收费体制尚不完善,管理比较混乱。垄断性行业定价无约束,增加了用户负担。国内外市场互相影响波动较大,没有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四)2000年物价形势展望。

在新的一年中,我国的价格形势可能有一些新的变化。根据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分析,2000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回升,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增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措施中促进内需增长的政策进一步见效,提高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市场上显现,国内经济也将更加好转。这些是促进我国市场价格回升的因素。

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仍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加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方面产品相对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共存的矛盾日益明显,投资和消费增长仍受到多方面制约;在国际上我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竞争更趋激烈,出口增长难度很大,这些是影响我国价格回升的因素。

因此,预计2000年东南沿海地区市场价格将出现普遍回升,而中西部地区价格将跌势趋缓。全国平均的价格总水平既存在转负为正的可能性,也可能依然在负数徘徊。但是从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来看,将会努力促使价格转负为正。

当然,2000年的价格运行的趋势还将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政府扩大内需政策及价格调整政策、国际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仍在继续快速发展、供求关系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善,因此,1999年市场供求关系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赖于经济运行趋势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在经济运行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背景下,2000年价格运行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从目前影响价格运行的诸多因素对比看,市场机制的影响已明显大于政策的影响。就目前的市场运行机制看,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对企业价格行为的约束日渐增强,这将影响到2000年价格的有力回升。就国际环境而言,国际商品价格上升有限,这对与世界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的我国而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1998年以来政府已经采取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效果将在2000年进一步释放出来,这将对价格的稳定和回升产生积极影响。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预计2000年价格形势会有所好转,但要扭转负增长态势特别是商品零售物价依然不容乐观。估计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接近零增长,居民消费物价略有增长,大致在1%左右。

(五)对策

1、正确认识目前通货紧缩的形势,调整心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仅我国而且世界上其它国家、地区也大都习惯于应付通胀,而不是紧缩。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经过各国多年的努力开始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结构和国际框架,世界经济增长摆脱了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困扰各国的高通货膨胀,世界各国出现了低通货膨胀趋同的形象,这其中有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加快、体制变革等因素,同时也表明了各国应对通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宏观调控政策比较恰当。面对目前突然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很少有人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决策者、雇员、企业和投资者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将使犯错的风险大大提高。

2、深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 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既有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有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而阻碍经济潜力发挥的因素。因此从中长远的角度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加有效地激活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积极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尽快走出通货紧缩创造根本性条件。

3、清理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各种价格政策。 这些政策是为了抑制价格上涨所采取的临时性价格干预政策,如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差率控制等,对这些政策措施应该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清理,如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差率控制等,对这些政策措施应该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清理,可以取消的要尽快取消,需要保留的继续保留。

4、加大价格监管和执法力度,净化市场价格的秩序, 物价管理和执法部门要依据《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工作,并对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和案件进行必要的查处。应当继续针对一些重点行业组织和开展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和规范整顿工作;对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产品价格进行跟踪和细致的调查,以便及时查处一些恶意违法的价格竞争行为。

5、深化金融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和水平。 目前我国供需失衡一方面是总量方面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的,因此如何改善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水平,从而使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匹配起来,这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现实情况看,非国有经济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市场意识更为强烈,因而其与消费结构的衔接更为密切。但是由于金融体制方面的因素,非国有经济在资金融通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将会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缓解通货紧缩。

标签:;  ;  ;  ;  ;  ;  ;  ;  

中国消费市场与价格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