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朱海艳a,b

(西南大学 a.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b.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距今已有170多年了,其蕴含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的时代价值和基本精神至今引发深思。马克思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分析,引导我们从实践观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运用实践观来剖析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引导我们从人的本质关系中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论述哲学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引导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与自然;实践;人的本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表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一直是党和国家的美好追求和生态使命。今天,再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实践观、人的本质、新世界观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角度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这些理论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加以检验和完善,有利于构建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从实践观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从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在对旧哲学的批判分析中提出实践观。这里的旧哲学不能简单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也指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辩证法。正如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00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唯物主义承认对象、现实、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又指出人的意识也具有对对象和现实的直观性和依赖性。我们可以从这种唯物主义学说看出,自然界不是人们意识的创造物,而是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对于自然这种客观感性的存在,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可以简单的反映它,是一种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但它却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对象、现实不是孤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体,对象和人的意识不单是简单的直观反映关系,人不仅可以认识对象,还可以对对象进行改造,把对象变成我们想要的对象,从而更深刻的去认识客观对象。因此,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只会简单地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看成是被动的适应而不是主动的创造关系,人只能消极被动地了解和认识自然,而不会如荀子所说的“知天命而用之”。旧唯物主义更不能准确认识到,人类只有以感性的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借助外界物质工具和手段,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利用和改造自然,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二)从唯心主义能动抽象的思维方式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在第一条中接着分析:“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1]500这表明唯心主义承认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却把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客观的绝对精神的外化、理念的“影子”,或者从自身的原则和先天的认识出发,主张人为自然立法。[2]21同时,它只停留在观念上去改造自然界,而不是现实地改造自然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存在物,而是人的意识劳动的产物。同时这种观点的危险性在于,他把人的思维和理性放大,宣扬人作为“中心”有支配自然的权力,最终走向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承认人是对象性的意识存在物和能思想的存在物,但这种“意识”、“思想”、“精神”并不具有本原性,它只是对象、现实、感性通过实践在我们人脑中的内化和反映,而要想这些“意识”、“思想”、“精神”得到继续发展,必须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才能得以解释。因此,在唯心主义颠倒了人与自然关系,认为自然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所以,自然规律也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而是人给予的。它更不了解荀子所说的“天道有常”,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会受到自然界规律的限制。最根本的原因是唯心主义不知道从实践关系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现实和感性活动。

(三)从新哲学对象性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首先要区分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再去理解马克思从实践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诚然,费尔巴哈也讲实践,但不是马克思讲的实践。他把实践理解为利己的、狭隘的物质利益活动,只从其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费尔巴哈也讲人与自然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被动地直观在人们头脑和思维中的统一,而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中的统一。马克思所讲的实践,首先指出:“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500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对象的真实性和程度,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价值,并改变对象来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又在《提纲》第三条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00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基本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自然是人类进行“物料交换”不可缺少的对象,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自然界制约着人的活动和人的本质表现形式,但是人又作为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可以在认识自然中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

故事叙述中,同一主题却采用正反两个故事或一个故事却有对比的不同结局、不同做法即为对比法。如在教授《集体力量大》一课中,教师播放两名小学生做值日的录像,一个认真细致,一个敷衍了事,对比鲜明,反差巨大,能够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讨论的切入点。

马克思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因此,人的本质表现在人们的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直接规定和体现。但我们要看到人与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实践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也决定了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人的生产能力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进行的。由此,人对自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完全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的自然物生活,人是被动于自然存在的,并不自由。这个阶段,人对自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人也只是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相比,自然更具有主体性,人更具有客体性,人虽不自由,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的秩序之内,体现为一种崇拜顺应性的自然观。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历史形态中,个人不是再单纯地受制于自然,而是可以主动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突破约束求得自由,表现出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只要不打破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稳定的,表现出一种素朴的有机论自然观。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加强,而这种改造能力的强化使得人类力求突破自然规律,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改变。当今,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反映当前世界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人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历史形态中。这里的人是既独立又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和独立也会受到必然性的约束;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自在的自然,还是自为的自然,人与自然表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在实践中体现着整体性、有组织性和系统性。这时社会历史状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自然观。[3]60前面几种自然观都是生态学自然观的在不同阶段的历史表现,直接体现着人的本质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阐述,如同实践观一样,都是在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分析中提出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肯定了其积极意义。但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抽象性。把人仅仅理解为自然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人在一切时代所具有的自然共同性。同时,它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类”,只能看到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不能准确把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人,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是一种抽象孤立的个体,也仅是“生物学的人”。费尔巴哈这里所讲的人就如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中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作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虽然人和动物都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比动物强在于人是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动物直接以自然属性去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现象,在自然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而人能够有目的地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和建构一个属人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本质。并且在这种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界满足了人类的生产物质资料的需要,同时,人类也生产着自己,即给自己带来了成就感和乐趣感,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

二、从人的本质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从旧唯物主义人的“类”本质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物质世界二重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都是实践。二者的统一是我们的追求,但二者的分化又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到人是对象性的人,自然是对象性的自然,对象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对象性的人要求我们对自然有所作为,在尊重自然规律上改造自然、满足和保障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象性的自然又要对自然有所不为,保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因此,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当人与自然存在矛盾的时候,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

(二)从新唯物主义人的社会关系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其“自然”体现在人是自然界进化发展而来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其“对象性”在一方面决定了他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来满足维持生存和生活的需要。[3]17所以,对象性的活动即实践通过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桥梁,人在实践中,使人成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体,使自然成为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在与人与自然的活动中,人按照自己的欲望、目的和要求使自然变成“属人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内在要求人必须具有自然规律性认识去规范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双重化的过程,即在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过程中,人类实现改造自然与变革自身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没能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把感性直观的认识当作判定人与对自然关系的真理性的标准。因此,它看不到隐藏在自然界身后的运动形式和客观规律,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不能超出唯心主义的范畴,那也就谈不上去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而唯心主义无论是在思维和理念活动中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还是以现有的思维和理念去检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最终都会走进死胡同,导致神秘主义的出现。只有从实践出发,才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超越市民社会,进入到更高级的一种社会,这种社会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资本主义社会立足于“市民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不可能解决坏境问题,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可能是和谐统一的。由此,要求我们回到有人类实践活动参与的世界中去认识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是整个人类真正的解放,在今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并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

三、从新世界观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从自然层面去了解现象,更要从其社会因素去看本质。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现实的活动”,最终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途径最终引向了神秘的宗教。马克思肯定了他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即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没有神或上帝的存在。费尔巴哈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他只停留在人的自然和心理层面去探讨宗教的根源,未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除宗教的真正途径,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把自然加以神圣化,产生了原始宗教。严格来说,宗教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构成社会的基本事实,被压迫阶级找不到自己受苦受难的真实原因以及获得幸福的道路,宗教往往被当作统治阶级的统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使他们安于现状,于是宗教成为了人们对抗或顺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精神武器,宗教也获得了自身的社会认可。由此,作为资产阶级利益代名词的市民社会被认为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也是异化劳动,必然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由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势必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94

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做好教学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家长应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社会也应转变教育评价体系。期待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边疆贫困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伊拉克战后,在美国的强力主导下,伊拉克库尔德人获得了宝贵的自治权,拥有了库尔德自治区议会、自治政府及军队,具备了独立的初步条件。库尔德人的民族意识一经激活,便迅速成长,尤其是在与“伊斯兰国”的战争中,库尔德人与美军的合作得到加强,追求独立的愿望更为强烈。2017年9月27日伊拉克库尔德人举行独立公投,赞同独立的人数高达91.83%。虽然在周边国家的军事高压以及美国的强烈反对下,此次独立公投最终无果,但库尔德人寻求独立这一风险因素将作为地区动荡的导火索长期存在。

(二)从新唯物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出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那么,人类对社会他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自然的态度,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应该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社会给予保护,人类爱护自然也就是爱护人类社会。同时,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这种改造活动要求遵循自身的“对象性”身份来进行,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应在这规律之内,人类有权利向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东西,但人类也有义务保护着自然。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40年改革开放伟业的时代变换是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目前我们的党和国家正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阔大道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马克思从新哲学的历史使命的角度表达了它的重要作用,“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这里的“哲学家们”是指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由于他们不懂实践,不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能把哲学理论以唯心或者唯物的方式说明和解释世界,提不出改造世界的任务,更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一切旧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不仅关注对自然界的说明解释,更关注对自然界合理地改造,以及把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理论再次作用于对自然界的解释,即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把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统一起来,作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历史使命。在价值困厄的今天,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那么在生态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表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旧唯物主义无法超越资产阶级社会,既不能合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把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推向极点,而新唯物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目标,这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通过对新世界观的阶级立场的分析,我们能看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背后的强大社会群众力量的参与。同时,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解释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关注对自然的改造,以及把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的所得的理论进行升华,指导于下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更深的认识。通过对新世界观的历史使命的分析,我们能看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理论力量的强大实践指导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新世界观的提出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既有自在性,又有自为性,二者统一于实践;自然既有自在性,又有自为性,二者统一于实践。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统一于在实践。在实践中,人可以认识和呵护自然,人也可以把自然界当作自身来认识。在人的本质上,人作为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人可以把自然界当作他人和自身那样爱护自然,我们可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背后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了解到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求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关系背后强大的群众力量和理论指导力量。只有站在新哲学的实践观、人的本质、新世界观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的角度上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统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ZHU Hai-yana,b
(a.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b.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It has been 170 years since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was proposed which contains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Marx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moreover,its values of that era and the basic spirits are still triggering the deep thinking of us.By carrying out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old philosophy,Marx directs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then he tries to conduct us to master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essence of man by using practice view to elaborate the issues related to world view and historical view;furthermore,he also conducts us to see the powerful social force hidden beh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y elaborating the class standpoint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philosophy.All the thought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

Key words: Human and Nature;Practice;Essence of Man

中图分类号: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39(2019)05-0068-05

收稿日期: 2018-12-25

作者简介: 朱海艳(1995- ),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

Center fo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责编:彭麟淋 责校:明茂修)

标签:;  ;  ;  ;  ;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